
战车溯源:世界上只有12个自行火炮 强大但百病缠身
▲D系4级自行火炮“野牛”在坦克世界II
坦克世界的老玩家一定还记得,当游戏的“古代”分房系统没有改变时,低级车辆往往被迫与高级车辆作战。在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分房环境中,几乎是“一边倒”,但也有很多“四两拨千斤”的例子——比如一个“野牛”II曾经爆炸过IS-7的弹药架,2150的血量瞬间被清空。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野牛”II的故事。
▲“野牛”II的彩绘
需要注意的是,“野牛”II这个名字其实是不正确的,“II突击坦克”也是不对的。它的真名应该叫“以II坦克为底盘的15厘米口径SIG33自行步兵炮”。但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下面还是叫车“野牛”II,大家都习惯了。
▲C型II号坦克
故事从II坦克开始。1934年,德军提出开发一种重10吨的坦克,以20毫米口径机枪为主要武器,以7.92毫米机枪为副武器,并以“100农业拖拉机”的伪装代号称为未来的II坦克。
▲SIG33榴弹炮口径150mm
另一方面,早在1927年,德军就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步兵支援火炮。该炮用于与75毫米口径的轻型步兵炮形成“高低搭配”,填补中间火力空白。该炮于1933年终于定型,被命名为sig33榴弹炮,sig指的是德语“schweresInfanterieGeschtz意思是“重型步兵火炮”。sig33榴弹炮的火炮倍径仅为11.3,但由于口径大,身管长度也为1.68米。
▲T-20炮兵拖拉机正在拖动SIG33榴弹炮
炮弹采用分装弹药,最大射程4700米,高爆炸头重38公斤。爆炸片可覆盖100-200米以内的区域,也可以玩一手“跳弹射击”——炮弹从小角度触地再弹起,然后在空中爆炸,杀死软目标的能力惊人。SIG33榴弹炮结构坚固可靠,易于制造,几乎不需要维护,但唯一的问题是重量。包括炮架和金属轮的总重量,为2.87吨,人力无法携带。

▲火炮摇到最大仰角的“野牛”II
此前,阿尔凯特成功以I号坦克B型为底盘,改造了38支“野牛”自行火炮,“野牛”II也来自他们:1940年6月初,阿尔凯特在II号坦克底盘上架设了一支带轮子的SIG33榴弹炮,位于中间。结果很失败,火炮的后坐力把坦克摇成了七荤八素。6月13日,不放弃的阿尔凯特在库默斯多夫试验场将一辆II坦克改装成自己的火炮,并发射了120发炮弹。
▲德国官兵与两只“野牛”II合影
II坦克的底盘成功承载了SIG33榴弹炮发射时的后坐力(最大9吨)。经过3发/每分钟的高速射击测试,坦克的履带并没有明显落入地面上柔软的沙子中。
▲正在修复的“野牛”II
然而,由于II坦克仍然太小,在安装了SIG33榴弹炮后,几乎没有其他空间放置弹药。因此,在生产的“野牛”II上,坦克的负重轮从5对增加到6对,车身也相应延长。但每只“野牛”II仍然只能携带10发炮弹和发射药物,因为150毫米的炮弹也很大。
▲北非的“野牛”II人
1941年9月15日,德军新成立了第707营和第708营两个独立的重型自行步兵炮营。1941年12月,阿尔凯特生产了7头“野牛”II,1942年1月又生产了5台,共12台。每个营都有6只“野牛”,707营155团,708营200团,都属于隆美尔的第90师。
▲被摧毁的“野牛”II
虽然“野牛”II的产量只有12台,战斗力也很强,但无论车组如何细心呵护,都无法解决坦克动力不足、发动机散热效率差的问题。北非的高温和粉尘环境困扰着“野牛”II,经常行驶15分钟后,坦克不得不停下来给发动机散热,冷却液的温度甚至可以高达120摄氏度!
▲“野牛”II威武的火炮
1942年10月23日,非洲军团日报上还有6只“野牛”II,然而,随后的紧张局势使隆美尔不得不反复撤退。在这种长途行军中,腿脚不便的“野牛”II问题频发。“野牛”II在12月份的文件中找不到,应该全部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