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记者第一次拍摄“蛟龙号”,这一幕让他们大吃一惊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发布了一部名为“中国水下狩猎”的纪录片。这是外国媒体首次与中国媒体合作,跟踪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其中,有许多第一次公开的照片震惊了外界。
事实上,半岛电视台25分钟的短片早在2016年元旦就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高岸视觉文化媒体、澳大利亚海之光影视联合制作。
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大胆的深海任务,探索从未人类踏足过的地方,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独特。中国研究船在印度洋上行驶,潜水员驾驶“蛟龙”潜入印度洋深处,科学家分析“蛟龙”带回的深海资源和物种。
但事实上,对于“蛟龙”科研团队成员来说,每次潜水任务都不能放松,深海中复杂未知的环境随时都可能危险。冰冷的海水、超高压的水下环境和密集的暗礁使潜水器上的人精神紧张,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一旦这个重达22吨的大家伙失去了动力,他就会迅速下沉到海底深渊,外界几乎无法帮助他。
这部电影记录了潜航员傅文韬和他的队友们驾驶“蛟龙”潜入印度洋海平面下3000米热液区的经历。
图中显示,海床上有不断喷发的“黑烟囱”。“蛟龙”的任务是从热液喷嘴捕获岩石样本。这些看起来像微型火山口的“黑烟囱”,含有非常珍贵的矿物和生物信息。如果样本能够顺利收集,将在热液喷嘴的地质结构认知和周围生态环境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仅靠近“黑烟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的燃烧水流温度高达400度。虽然“蛟龙”舱体能承受高温高压,但玻璃窗是弱点,如果烧伤,可能会导致舱体爆裂。
司机傅文涛在操作机械臂取样时突然发现,当船体随着海底洋流漂移时,左窗被黑烟覆盖,右窗非常接近热喷嘴,所以他立即转向离开。”也许我们三个会留在深海,我很担心,因为潜水器的两个推进器不能停止运行或出现故障。”
几个小时后,“蛟龙”回到海上,回到了母船。这时,大家都看到了船体上留下的巨大烧伤痕迹。看到被热液烧焦融化的舱体,我对外媒女记者惊呼:“发生了什么?!”
在船上等待中国队员返回的外国媒体记者
傅文韬回答说:“这是被高温烧伤的,离窗户越近越危险。太危险了。”

作为中国首批专业潜水员之一,傅文涛先后参加了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的“蛟龙”海试任务,并获得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他有丰富的驾驶经验,每次开“蛟龙”都不敢掉以轻心。
傅文涛说,他的负担仍然很重,因为目前专业司机非常短缺,这是一件紧迫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越来越多的专业司机。”我希望他们能快速成长。我们只有两名专业司机,我们需要驾驶很多次。这对我们和我们的国家都很重要。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
傅文韬驾驶“蛟龙”
纪录片讲述了傅文涛教的学生之一张毅的故事。张毅是一名非常年轻的中国科学考试成员,正在接受深海潜水员的培训。她梦想在科学考试中有新的发现。目前,张毅已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位驾驶“龙”的女潜水员。
张毅告诉记者,第一次驾驶可能是最危险的,所以他有点害怕。”我一直在告诉自己,我必须变得更强壮。当时,我还在想象,有一天我可以在水下找到一些新的动植物品种,甚至用我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它们。这些东西太酷了。”
由于海底温度较低,张毅第一次潜水,甚至在身上贴了7个“温暖的婴儿”来取暖。潜水前一天晚上,张毅穿上了一件新制服,“我喜欢红色的中国国旗;这是我成为实习潜水员的一天,我梦想有一天穿上印有国旗的制服,非常漂亮。”
当她看到海底裸露的岩石、闪亮的小鱼和大面积的海葵时,她决心成为一个好的“海洋人”。现在张毅可以独立驾驶“龙”潜水作业,她说在海底几个小时需要良好的耐心和毅力,并保持绝对的精神专注。
第一次潜航的张奕返航后接受了同伴的“庆祝”
当然,也有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同时,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也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当七个潜水设备中有六个自己动手时,他们感到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在执行任务的前三天,他们几乎睡不着,甚至偷偷地哭了起来。
当任务顺利进行时,中国科研团队成员也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未知的挑战成为团队成员前进的动力。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潜水深度,随后创造了7062米潜水的中国载人深度潜水记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潜水器最大潜水深度记录。这意味着中国有能力载人到达世界99.8%以上的海洋深处。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