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呈上最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和和美美共度除夕。你最期盼的是哪道美食?或许,那不仅仅是一道菜,还是儿时的味道,是团圆的气息……
取消
真正的根子在于匮乏。
因为匮乏,所以渴望、珍惜,所以当满足到来时会格外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下班骑车回家,路上突然闻到一股熟悉又遥远的味道——煎鱼的香味。
那就是年味。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竟然骑车绕着那小区转,就只为追寻那熟悉的香气。
因为在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鱼。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父母眼里已经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因为不用挨饿了。
但是物质其实依然非常匮乏。
譬如白糖,一年大概也只有一斤,然后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里,我姐姐,我的堂弟,我的表弟,都在我家柜子里偷吃过白糖。
吃得满脸都挂满了白糖而不自知,被大人逮个正着,哭笑不得。
譬如猪油,舍不得用板油来熬,而是用一些淋巴结的肉来熬,即便是这种油,也是一年没多少。
因为九十年代上初中时,我还有印象,每天回家能吃两大碗白米饭,就着两碗没有油的咸菜:其中一碗是腌白菜,另一碗是腌雪里蕻。
如果能够在咸菜里放点油,那就是无上美味了。
我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吃饭,奶奶心疼我,给我炒鸡蛋吃。
但是没有油,就干锅炒,有点黑乎乎的,带着一股焦味,有着特别的香味,令我怀念至今。
这里有着对奶奶的思念,也有对儿时记忆的留恋。
九十年代,偶尔有人挑着担子到村里来卖类似于秋刀鱼的那种鱼,比秋刀鱼更肥更圆,以当年的保鲜能力,其实都已经快烂了,剖洗的时候鱼刺都出来了。
但是这种鱼对于那个年代来讲简直是无上美味了。因为这种鱼能煎出油来。
当地叫油桶鱼。后来查了查,应该叫青占。
吃肉,平时就更不用想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杀猪,所以叫杀年猪。
过年杀猪,是儿时村落里的盛事。
小时候天气更冷,每当杀猪的日子,都是雪后天晴,茅草屋的屋檐上挂满了冰锥和冰柱,闪着寒气逼人的冷冽的光,很美。
我亲戚是杀猪佬,一把李逵才用的大板斧,还有若干把大小各异的尖刀,看着很吓人。
狗见了杀猪佬都是狂吠,大人们说,离远点,此人有杀气。
杀猪的场面,大人一般不让太小的孩子去看,但是我们都会偷偷溜去看。
几个男人才能揪住一头猪,抓耳朵的,拎腿的,揪尾巴的,把猪按在凳子上,猪真的发出了杀猪般的叫声,凄厉得很。
在凳子下放一脸盆,杀猪佬一刀从脖子里捅进去,血就咕咕流到盆里。
猪叫声会随着血的流逝而变得低沉,乃至呜咽无声。
然后就是一个大木桶,倒满热水,把猪扔进去去毛。
再劈成两版,挂在梯子上。
案板铺开,就开始卖肉了。
家家户户掏出皱皱巴巴的人民币去买几斤过年的肉。
猪血和下水,就成为主家招待杀猪佬和帮忙的亲友的主菜,这也算杀猪佬的一点福利。
临走前,把猪尾巴穿到猪鼻孔里带走,这猪头猪尾就是杀猪的工钱。
孩子们看热闹散了,就去放鞭炮,开心得不得了。
鞭炮都是论个买的,每一个都极为珍贵,所以要变着各种花样玩,才算物尽其用。
放沙堆里,放土里,放石头下,放罐子里,甚至扔水里,看谁炸起的水花大,这个极为考验你的胆量和判断力,因为扔早了就被水弄灭了,扔晚了可能炸你手里了。
调皮的孩子甚至趁人不备扔粪缸里,炸人家一屁股粪水。
那个年代的粪缸是一字排开的,上面没有任何建筑物,男女老少都是坐或站在缸沿上拉的,所以才会有余华笔下的粪缸淹死人的情节。
我记得我小姑结婚第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小姑父花了两块钱给我买了一挂鞭炮,简直是奢侈到了极点,让我在小朋友群里耀武扬威了好半天。
须知那是一个四分钱一根棒冰、两分钱一根油条的年代,两块钱无疑是巨款。
……
除了肉,过年是必须有鱼的,年年有余嘛。
那个时候,鱼是村里分的。
因为我们村有水库,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捕捞,然后家家户户分鱼,不多,大概三五条。
父亲拿回来就剖洗干净,挂起来,等亲戚来了再下锅。
小时候其实很少吃鱼,因为大人总是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家里过年就一条鱼,谁也不会去动,每次客人来了,就端上来放中央摆样子。
客人们也都知道这条鱼就是这家人的门面,所以不会去动这条鱼。
因为鱼动了一筷子就不好看了,必须保持原样。
其他肉类如红烧肉,也是如此,一般很少有人去动,因为可能这碗肉是这家唯一的肉菜。只是肉没有鱼严格,毕竟形状上要求不高,你偷吃一块,不容易看出来。
年夜饭好吃,是因为除了年夜饭,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好吃的。
极度且长期的匮乏,获得短暂且丰富的满足,幸福感自然会爆棚。
所以在我记忆里,最幸福的年夜饭并不是八十年代吃的,而是九十年代后期。
朱镕基总理进行国企改革后,那几年突然商品丰富起来了,大家也有点钱了,过年的时候,年夜饭变得真正丰盛了,且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开吃了。
即便如此,遇到保守一点的亲戚,你大吃大喝也会被指责很久。
家乡有一道美食,以前只有年夜饭里能吃到,那就是豆腐皮卷。
豆腐皮本身都很珍贵,以前都是坐月子时才舍得买两斤。
豆腐皮卷肉末、荸荠等馅儿,那自然是极奢华的。
后来终于能放开吃了。
有一年年夜饭请了一家有点古板的亲戚来做客。
我妈知道我爱吃,就把豆腐皮卷放我跟前,我就多吃了两截豆腐皮卷。
这事被人家在各亲戚间念叨了很久,从此,我爱吃豆腐皮卷,算是出名了。
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可以放开吃了。母亲知道我爱吃这道菜,只要我放假回家,她都会做给我吃。
如今,母亲不在了。
平时大鱼大肉都吃得不想吃了,吃年夜饭其实也完全是走个形式。
再也不复往日的欣喜。
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母亲还在,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吃着简陋的年夜饭,土房外寒雨霏霏,但草堂前暖意洋洋……
原来,年夜饭里,不仅有美食,更有家的温暖和儿时的记忆。
ps:今天在村里买到了小时候的油条,已经从两分钱一根,变成一块五一根了。
一年之中,我们有几顿饭是可以好好去吃的呢?
平时上班每天赶回家里匆匆扒两口饭,可能又有没完成的工作需要处理,或者开始盯着孩子赶作业。即使是周末,忙孩子的各种补习班,溜娃放电,或者朋友交际,其实也未必能真正放松地吃上几顿饭。
去年春节的年夜饭
而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慢下来,不用管工作,不用管学习,不用管各种社会关系,就自家人放松下来,笃悠悠地一起吃顿饭,即使不是山珍海味,即使并非特别美味,也会觉得异常暖心、舒适。
食物好不好吃,并不仅仅要味道好,色与香,环境与温度等等外部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雀巢研究中心曾发表文章称,看着食物的图片可能产生影响味觉的闹活动。研究人员先向受试者厨师不同热量食物的推按,再通过向受试者的舌头传递微量电流来制造一种独特的金属味道。结果表明,如果受试者先前看到的是高热量食物(如披萨、甜点),那么感受到的金属味道就会比先前看到的是低热量食物(如西瓜、青豆)的感觉要好得多。由此我们看出,其他感觉可以再摄入食物前向大脑提供重要信息,以影响我们的味觉感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评价食物好不好吃,总是要“色香味”俱全,因为其实除了食物的味道本身,其他信息也会影响我们的味觉感知。
同时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味觉,“酒逢知己千杯少”,心情愉悦时,喝酒总是特别美味,这一点我是有亲身的经验感受的。
美国的学者就进行过相关研究[1],让观看体育比赛的受试者进行味觉测试,体育比赛总是会让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起伏,比赛的胜平负会对观众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发现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之中,对食物的甜味感知会增强,而酸味感知会降低,此时所吃到的食物往往会变得更美味。而若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则恰恰相反,对甜味的感知变弱,对酸味的感知会增强。
其实类似的研究全世界还有很多,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情绪实际上有可能会影响人对食物的味觉,使得某些味觉感知变强,而有些则变淡。处于沮丧或已于状态的人的大脑中,血清素或肾上腺素的化学含量通常比常人低,或许味觉因此变得迟钝。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学者做了个实验:让20名健康的志愿者各服用两粒抗抑郁药物,然后检测他们对不同味道的敏感度。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使得志愿者们的血清素浓度上升,从而他们对甜味和枯萎的敏感度增强;但某些本身焦虑水平就比较高的志愿者,尽管仍属健康人群,他们对苦味和咸味的敏感度也不如其他人高。
所以年夜饭为什么那么“好吃”,可能大多是由于心境吧,因为这一天可能是我们一年之中最放松,心情最愉悦的一天了。
年夜饭吃的是情感,氛围和兴头。
过年吃的是一种情感。
我长大了总会觉得一辈辈相传的风俗里有一些格外温暖的东西在里面。
年三十这天,我们家要起得早早的,把火全部烧得旺旺的:地炉上生满满的煤炭火,蓝焰闪烁,呼呼作响;桌炉里烧栗木之类的硬柴,红光四起。
猪头猪尾洗干净,在灶上熬着,腊猪蹄烧好刷好,剁成大块在炉桌上和海带结炖着,一家人围坐在煤炭火旁,等着肉香把一堆一堆的雪烫化。
猪头肉熬好了,婆婆先拿来敬菩萨,端着肉满屋子烧香磕头念念有词,然后我们才享用。
年夜饭其实也没啥丰不丰盛之说,无非就是肉:
炉子中心一直开着的羊肉豆腐,边吃边加,旁边放一盆巴地长的嫩香菜,香菜根洗得白白的,绿茵茵冒着甜味儿;大汤碗盛腊猪蹄炖海带;平汤碗盛排骨炖洋芋;小盘子的炒猪舌头;炒瘦肉片子,用的是猪蹄上的瘦肉,掐了刚刚冒出土的雪蒜苗,金红冒油;里脊肉炒莲花白,肉丝焦焦的,莲白边缘煎出一缕金丝。再就是一小锅猪肝、猪腰、猪肺之类的杂炒,撒了好多干红辣椒,辛香四起。
另外还有油炸的花生米,猪血白菜,红艳艳的酸辣椒炒土豆片,在盘子里滋滋响的魔芋豆腐。画龙点睛的是煮烂的扁豆米下进酸菜中,浇一小勺猪油,调料是方便面里面的味粉,它和酸菜是绝搭,味粉融进去,酸香堆叠。
平凡的菜食,在平凡的炊烟中,化作不平凡的记忆。
桌炉的火更旺盛了,桌面都是滚烫的,火焰在炉芯扯着风地燃。饭菜齐活,我爸给爷爷和婆婆倒上他们的药酒,问我干一点啤酒吗,我说倒一点,我爸倒一点,让我去点鞭炮。
鞭炮一响,就是团年。
我和我爸把饭盛好,是爷爷说话的时候了——开始叫饭。
所谓叫饭,也是敬神,主要是人神,寓意年三十,我们这些后人儿孙不忘先人,吃这顿年饭要叫上列祖列宗。人们辈辈相传,有一份朴素慈悲,叫饭的之际,也会顺带地叫上孤魂野鬼。
于是我爷爷把旱烟在椅子脚磕了磕,抬头望一望,说:
您儿们都跟到一起哈,各路的游魂野鬼也莫客气哈,都跟一路嘁(吃)。
我爸也跟着附和,都一起一起。
我爷爷说,养儿育女就是这一天,还有人喊到一路嘞。
短暂静默,叫饭仪式结束,然后我们杯盏相撞,辞旧年,迎新年!
虽然就那么一刹那,但是时隔多少年,都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团年,生人和往者,在鞭炮声中,在情感和饭菜的维系之下,与火光之间,言语之间,聚会重合。他们穿过时空,穿越生死,讲述着传承和铭记,既是这一份温暖的点燃之人,也是这一份温暖的承载之人。
这是时间给予亲情的莫名伟大。
过年吃的也是一种氛围。
有一次我夜里下班,回到住的地方已经是十点多快十一点了。天空中飘着细细密密银花花的雨,几驾三轮车摆在路上,卖烧烤的摊子冒着热气,我一身的风寒穿过去,脑海里就浮现出以前的一些生活场景:
大雪纷纷扬扬,把整个山村都埋得低低的,我们挤在火塘,烧着过年才会出现的煤炭火,一大炉子的蓝色焰火在风雪中呼呼作响。为了避免煤炭燃烧得太快,爷爷把前天烧透的废煤挑出来,白白的废煤一捏就成面粉渣,拌了黄泥糊在外围,只留当心,上面还要盖一些烧得半透的二煤炭,这样这炉火就可以热热腾腾的烧到半夜。
煤炭火的气味很是炽烈,所以门都是开着缝子。我们小孩子不怕冷,常常坐在门缝边,仰着椅子翘着腿,一边烤火,一边觑着外面的大雪一层层堆成白的海。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椅子边都要放一篮子的红皮橘子。
红皮橘子是我从小到大最爱的水果,清新水润的气息冲淡煤炭火带来的昏昏欲睡,冰凉甘甜的味道,被大雪衬托得意外幸福。
我剥着橘子,一瓣一瓣的吃,提神解渴。
早些年,整个山村都比较拮据,过年拢共才有一二十斤橘子,放了又放,攒了又攒,最后橘子都干了,年也过完了。
然而我却馋了一个冬天,也没好好过足瘾。
后来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橘子就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了。大件的红富士,龙眼,青枣,荔枝,葡萄,都充斥了这个偏僻山村的每一户人家。但我还是钟爱红皮橘子,买了满满一大口袋,无所顾忌的吃。
长久的习惯让婆婆始终不太那么舍得放开吃,为了让她尽兴,我经常剥一个自己吃了两瓣塞给她,这样一个橘子我吃一小部分,她吃一大部分。婆婆嘴上说吃多了冰,心里面其实欢喜得很。
有一次她说我对她好,吃个橘子都要分给她。其实小时候婆婆对我也没太好,可是我在长大,她在变老,祖孙的亲情渐渐越来越浓。那时候她吃着橘子,锅里洗着猪头猪蹄,她告诉我今年的猪蹄好吃,是杀的当年的小公猪,又嫩又香,她希望多喂几年猪,将来好给我娶媳妇用。
我爸是很爱吃橙子的,但是他知道我爱橘子,每年都不会忘记。他去世前一年的那一个春节,我在回家的路上,他在集市,给我打电话今年买了好橘子,又大又甜,语气像邀功一样。等我到家,那红彤彤的大橘子装在了篮子里,甜甜的,热热的。我身上几千里的风雪都快速的退散。
我吃了橘子,我爷爷会耐心把那皮在炉子上烘干,炖肉的时候撒上一点,格外香浓。我长大了知道,其实跟橘子皮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那种山寒水冷故乡滚烫的人间情味,从锅里沸腾出来罢了。
那天晚上我想起这一幕幕,就想到了许许多多个春节,我吃到的那些无比珍贵的橘子,我的灵魂在刹那间从成都走到双河,买了无数筐的橘子,没有吃下去一瓣,被泪水淹得灰飞烟灭。
我很矫情的口占了“一首诗”:
檐下飞白雪,火上敷红泥。
看得思停处,不敢自叹息。
那天晚上我醒过来两次,彻夜走神。
后来连着买了几天的红皮橘子,也不知道吃的是橘子,还是人生。
今年有可能又在成都独自过年吧,写到这里的时候,关于橘子的储备念头,好像又多了几分了。
絮絮叨叨回答这个,非是故意煽情,就是想到了这些,有点难以自持,甚至有点头绪混乱。
过年吃的更是一种兴头。
我过年最爱的肉食,其实是三样,猪头,羊肉,大草鱼。
相对而言,以前吃鱼是最少的,我们那里干旱偏僻,鱼不多见呢。
初中时候,隔着宿舍看到学校外面的农户开塘捉鱼,我心里都痒痒的,看着活蹦乱跳的鱼直流口水。
时至今日,我对钓鱼赶海吃鱼的视频都格外感兴趣。
疫情期间我甚至下大力气请挖掘机把家里废弃的鱼塘开掘出来,灌了水,养了一塘鱼。
说回正题,在过年期间,我常常都要买几尾大鱼美滋滋的炖几回的。关于做鱼的细节我在一篇文章写过,在此就不啰嗦了。
我很喜欢故乡的大冬天,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硝烟味道,我自己下厨烧出来的鱼汤,咕咕嘟嘟把白豆腐炖得入了味。鱼肉松散,又嫩又香。甘甜麻辣,热热闹闹的下饭。
我们不图年年有余,纯粹是因为是因为鱼肉的味道,它把年味鲜到了高潮。
我爷爷,婆婆,还有我爸都是爱吃鱼肉的,肥肥的大草鱼,在故乡一千多米的山林中,受到了鹅毛大雪的净化,好像不需要什么技巧,就腥味尽除,鲜味尽出。
我过了三十岁才知道,有时候有些人吃某种食物的滋味都是有定数的。
我现在更加会做鱼了,但我却再也烧不出那般回味深长。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异于往常的冷,自打郊外杀年猪的声音响起,我已经暗自在购物车添了好几条鱼。
人要避免怀旧的情绪,保留怀旧的情感。虽然世事远去,习惯始终记得。
我想,与我而言,也许这红皮橘子和大草鱼就是永远的年味吧。可能很多人对这些平淡食物不屑一顾,然而我却觉得它出离的味美可亲……
食物本来都平淡,有滋味的其实是那些无所不在又没有痕迹的爱,越久越深,越吃越浓。
年夜饭为什么觉得「好吃」?因为那时家的味道,或者说是老家的味道。
过年难得放下手里的任何事情,一切都是年后再说,除夕一家人聚齐,陪陪家人吃一吃聊一聊,但是我仍然可以从这份简单的生活中获得滋养。
图©_minnie1992
家是我们其中一张重要的人生名片。有的人在这里出生,有的人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里长大,求学,有的人在这里收获了友情,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在这片土地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不可能没有回忆,不可能没有感情。
图©kouya_matsushita
每次回到这个不被外界寄托发展希望的小城,我很快会褪去在大城市学到的体面、规矩,变回童年时候那个最快乐、最自在、最无拘无束的自己。
回到家,我只能赖两天床,等补足觉,到了第三天就要早起,随便套一件卫衣,头发也不会像平时上班那样规整地打理,就骑上家里的小摩托,出门去市场吃个简单早餐。
图©foodie
逛商场没什么兴趣,甚至不到十分钟就会累到打磕睡,但是却会稳稳地坐在老家的早餐店里,两眼发光地看着店主拉肠粉、包包子、炸油条…
图©breakfastgirl.fooddiary
看着食客们盯着自己那份早餐,从下锅到上桌,等得口水一遍又一遍地滑过喉咙。一碗云吞面、一碟肠粉,或许已经吃了十几二十年,但每次一到嘴边,那熟悉的美味总让街坊邻里心满意足,他们从不会发出感叹或赞美,但是第二天肯定会准时出现在店里。
图©osullivan.519
老家好吃的老店都是些朴实的人家经营,有的是妈妈传儿子,有的是夫妻小店。哪怕过年了,也只是年初一才会休息,其余时间都是开门营业的,都是做街坊生意,一边做生意,一边唠家常。
虽说我这种外出打工人也只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但每次来还是被他们惦记着口味,大概,这就是老家的人情味,没有训练痕迹的刻意和热情,却让心头暖暖的。
其实不只是除夕年夜饭,过年放假回家吃饭就是爽,几乎餐餐都有妈子靓汤饭饮。羊肉老鸡、海鲜水鸭,和各种药村放入炖盅,细细烹炖成几碗鲜美滋润的汤汁,一勺汤足以引起大脑的兴奋。
想到几日后,又要吃写字楼快餐那碗淡而无味的例汤,就眼湿湿,太惨了吧…
图©beyond111_memory
过年在家的日子,除了老火靓汤,还有靓蒸鱼、靓白切鸡食,很多人很好奇广东人在家怎么吃,其实我们吃得很简单,小家庭无非三餸一汤。除了年初一到年初四,家里人每天去菜市场买新鲜食材,蒸炒焖炖样样好吃。
等午觉睡醒,嘴巴又开始闲不住,我又开着小摩托溜到街上小吃街摆摊那寻找好吃的。成年后,人就会不知觉变成我们父母的模样,对煎炸食物各种避忌。
不过过年回到家,我还是会去以前中学门口那家小店吃热狗、鸡排、番薯饼,边吃边看着以前上学放学经过的门口,别有一番风味。
以前是多么的放肆,上完晚自修,还敢来份鸡排配可乐当宵夜。又脆又香,很难想象,没有这口油炸多巴胺,怎么能完成那些枯燥又乏味的学业。
以前高中年轻时,代谢快,消化好,身体倍棒,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胖,到了30岁就不同了,能少吃就少吃,油炸物简直不敢碰。哈哈,我已然成了一个鼓励小朋友吃炸鸡,但劝自己少食的成年人。
图©hoohoojaa
一边吃,一边想起很多往事,太阳也开始一点点往下沉,伴着温暖的余晖,人们开始陆续回家,为眼下的晚饭忙活。
一年算下来,从年头忙到年尾,这些忙忙碌碌的时光,也不过是为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坐下来,吃一顿团年饭,才是最开心,也是最好吃的,也许这就是平平淡淡的人间幸福。
我有个老板朋友,70后,和我同岁。
从小在东北的农村长大,幼年丧父。12岁那年的春节,吃到了一碗白米饭。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
和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正因为疫情后第N次项目失败请我吃饭。
用他的话说,有那么一碗白米饭垫底,这人世间没什么苦的。
我有个儿时的邻居,也是我的发小凯哥,85年的,一直混迹于社会底层,唯一的成就就是年纪轻轻,得了糖尿病。
他的父母在他10来岁的时候离异,然后又重新组建了家庭。
每年过年的时候,他会来我家,和我一起吃年夜饭。
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去就是八年没有回老家。
今年10月份回来了,母亲重病住院去陪护。
疫情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他在40岁之前,又解锁了新成就,脑梗。
昨天给我打电话,说想吃我家的炸鱼和萝卜丝丸子。
一瞬间,我和他都沉默了。
他的记忆还停留在10多年前,我们一起渡过的那些大年夜。
那时候,我的父亲还健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会做些炸鱼和丸子。
我还有个武力值爆表的老婆。
她爷爷活到了100岁,长年住院。
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全家聚餐。就在医院楼下的饭店里。
因为老人还活着,我和我老婆这样的第三代,领压岁钱居然领到了40岁。
可惜老人还是敌不过时间,前几年走了。
没人再组局张罗年夜饭……从此,也没有人给我压岁钱了。
年夜饭时,只能吃流食和营养餐的老人就坐在轮椅上,看着一家子大吃大喝,偶尔面露微笑。
然后稀里糊涂被儿孙们祝福一番,便推回病房。
在我的记忆中……
老人几乎丧失了语言能力,只能靠部分的音节发声和表情去判断情绪。
爷爷用吸管喝热的露露时,因为需要努力吸吮,会闭上眼睛。之后,老人感受这口腔中的温热微甜,神情放松。
大概那一刻,他是幸福的吧。
我不知道更年轻的一代朋友是怎么看年夜饭的。
对于我这种人到中年,又挨过饿的人来说,年夜饭是我能接触到的美食上限。
时间成长为年轮,带着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失去的遗憾,每到年终岁尾,在我们心中碾压一遍。
再夯实了,跺跺脚。
最终变成一种机械式的习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你还记得1986年的年夜饭,你吃了什么吗?
我不记得。
但我知道,一定有炸鱼和萝卜丝丸子。
因为那时,我的爷爷奶奶还都健在,已经过世的父亲还正年轻。
他用来装丸子的搪瓷盆,现在还在。
———————–全文完——————
说点题外话。
年夜饭是美食的上限,其实和美食无关。
比如我,就不喜欢炸鱼。
但是这世间只有一种炸鱼能让我泪流满面,
可惜,我此生再也吃不到了。
互联网赚钱创业项目资讯站,网络各类你想要知道的内部信息,欢迎分享和投稿。
真正的根子在于匮乏。
因为匮乏,所以渴望、珍惜,所以当满足到来时会格外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下班骑车回家,路上突然闻到一股熟悉又遥远的味道——煎鱼的香味。
那就是年味。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竟然骑车绕着那小区转,就只为追寻那熟悉的香气。
因为在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鱼。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父母眼里已经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因为不用挨饿了。
但是物质其实依然非常匮乏。
譬如白糖,一年大概也只有一斤,然后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里,我姐姐,我的堂弟,我的表弟,都在我家柜子里偷吃过白糖。
吃得满脸都挂满了白糖而不自知,被大人逮个正着,哭笑不得。
譬如猪油,舍不得用板油来熬,而是用一些淋巴结的肉来熬,即便是这种油,也是一年没多少。
因为九十年代上初中时,我还有印象,每天回家能吃两大碗白米饭,就着两碗没有油的咸菜:其中一碗是腌白菜,另一碗是腌雪里蕻。
如果能够在咸菜里放点油,那就是无上美味了。
我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吃饭,奶奶心疼我,给我炒鸡蛋吃。
但是没有油,就干锅炒,有点黑乎乎的,带着一股焦味,有着特别的香味,令我怀念至今。
这里有着对奶奶的思念,也有对儿时记忆的留恋。
九十年代,偶尔有人挑着担子到村里来卖类似于秋刀鱼的那种鱼,比秋刀鱼更肥更圆,以当年的保鲜能力,其实都已经快烂了,剖洗的时候鱼刺都出来了。
但是这种鱼对于那个年代来讲简直是无上美味了。因为这种鱼能煎出油来。
当地叫油桶鱼。后来查了查,应该叫青占。
吃肉,平时就更不用想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杀猪,所以叫杀年猪。
过年杀猪,是儿时村落里的盛事。
小时候天气更冷,每当杀猪的日子,都是雪后天晴,茅草屋的屋檐上挂满了冰锥和冰柱,闪着寒气逼人的冷冽的光,很美。
我亲戚是杀猪佬,一把李逵才用的大板斧,还有若干把大小各异的尖刀,看着很吓人。
狗见了杀猪佬都是狂吠,大人们说,离远点,此人有杀气。
杀猪的场面,大人一般不让太小的孩子去看,但是我们都会偷偷溜去看。
几个男人才能揪住一头猪,抓耳朵的,拎腿的,揪尾巴的,把猪按在凳子上,猪真的发出了杀猪般的叫声,凄厉得很。
在凳子下放一脸盆,杀猪佬一刀从脖子里捅进去,血就咕咕流到盆里。
猪叫声会随着血的流逝而变得低沉,乃至呜咽无声。
然后就是一个大木桶,倒满热水,把猪扔进去去毛。
再劈成两版,挂在梯子上。
案板铺开,就开始卖肉了。
家家户户掏出皱皱巴巴的人民币去买几斤过年的肉。
猪血和下水,就成为主家招待杀猪佬和帮忙的亲友的主菜,这也算杀猪佬的一点福利。
临走前,把猪尾巴穿到猪鼻孔里带走,这猪头猪尾就是杀猪的工钱。
孩子们看热闹散了,就去放鞭炮,开心得不得了。
鞭炮都是论个买的,每一个都极为珍贵,所以要变着各种花样玩,才算物尽其用。
放沙堆里,放土里,放石头下,放罐子里,甚至扔水里,看谁炸起的水花大,这个极为考验你的胆量和判断力,因为扔早了就被水弄灭了,扔晚了可能炸你手里了。
调皮的孩子甚至趁人不备扔粪缸里,炸人家一屁股粪水。
那个年代的粪缸是一字排开的,上面没有任何建筑物,男女老少都是坐或站在缸沿上拉的,所以才会有余华笔下的粪缸淹死人的情节。
我记得我小姑结婚第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小姑父花了两块钱给我买了一挂鞭炮,简直是奢侈到了极点,让我在小朋友群里耀武扬威了好半天。
须知那是一个四分钱一根棒冰、两分钱一根油条的年代,两块钱无疑是巨款。
……
除了肉,过年是必须有鱼的,年年有余嘛。
那个时候,鱼是村里分的。
因为我们村有水库,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捕捞,然后家家户户分鱼,不多,大概三五条。
父亲拿回来就剖洗干净,挂起来,等亲戚来了再下锅。
小时候其实很少吃鱼,因为大人总是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家里过年就一条鱼,谁也不会去动,每次客人来了,就端上来放中央摆样子。
客人们也都知道这条鱼就是这家人的门面,所以不会去动这条鱼。
因为鱼动了一筷子就不好看了,必须保持原样。
其他肉类如红烧肉,也是如此,一般很少有人去动,因为可能这碗肉是这家唯一的肉菜。只是肉没有鱼严格,毕竟形状上要求不高,你偷吃一块,不容易看出来。
……
年夜饭好吃,是因为除了年夜饭,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好吃的。
极度且长期的匮乏,获得短暂且丰富的满足,幸福感自然会爆棚。
所以在我记忆里,最幸福的年夜饭并不是八十年代吃的,而是九十年代后期。
朱镕基总理进行国企改革后,那几年突然商品丰富起来了,大家也有点钱了,过年的时候,年夜饭变得真正丰盛了,且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开吃了。
即便如此,遇到保守一点的亲戚,你大吃大喝也会被指责很久。
家乡有一道美食,以前只有年夜饭里能吃到,那就是豆腐皮卷。
豆腐皮本身都很珍贵,以前都是坐月子时才舍得买两斤。
豆腐皮卷肉末、荸荠等馅儿,那自然是极奢华的。
后来终于能放开吃了。
有一年年夜饭请了一家有点古板的亲戚来做客。
我妈知道我爱吃,就把豆腐皮卷放我跟前,我就多吃了两截豆腐皮卷。
这事被人家在各亲戚间念叨了很久,从此,我爱吃豆腐皮卷,算是出名了。
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可以放开吃了。母亲知道我爱吃这道菜,只要我放假回家,她都会做给我吃。
……
如今,母亲不在了。
平时大鱼大肉都吃得不想吃了,吃年夜饭其实也完全是走个形式。
再也不复往日的欣喜。
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母亲还在,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吃着简陋的年夜饭,土房外寒雨霏霏,但草堂前暖意洋洋……
原来,年夜饭里,不仅有美食,更有家的温暖和儿时的记忆。
ps:今天在村里买到了小时候的油条,已经从两分钱一根,变成一块五一根了。
一年之中,我们有几顿饭是可以好好去吃的呢?
平时上班每天赶回家里匆匆扒两口饭,可能又有没完成的工作需要处理,或者开始盯着孩子赶作业。即使是周末,忙孩子的各种补习班,溜娃放电,或者朋友交际,其实也未必能真正放松地吃上几顿饭。
而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慢下来,不用管工作,不用管学习,不用管各种社会关系,就自家人放松下来,笃悠悠地一起吃顿饭,即使不是山珍海味,即使并非特别美味,也会觉得异常暖心、舒适。
食物好不好吃,并不仅仅要味道好,色与香,环境与温度等等外部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雀巢研究中心曾发表文章称,看着食物的图片可能产生影响味觉的闹活动。研究人员先向受试者厨师不同热量食物的推按,再通过向受试者的舌头传递微量电流来制造一种独特的金属味道。结果表明,如果受试者先前看到的是高热量食物(如披萨、甜点),那么感受到的金属味道就会比先前看到的是低热量食物(如西瓜、青豆)的感觉要好得多。由此我们看出,其他感觉可以再摄入食物前向大脑提供重要信息,以影响我们的味觉感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评价食物好不好吃,总是要“色香味”俱全,因为其实除了食物的味道本身,其他信息也会影响我们的味觉感知。
同时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味觉,“酒逢知己千杯少”,心情愉悦时,喝酒总是特别美味,这一点我是有亲身的经验感受的。
美国的学者就进行过相关研究[1],让观看体育比赛的受试者进行味觉测试,体育比赛总是会让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起伏,比赛的胜平负会对观众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发现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之中,对食物的甜味感知会增强,而酸味感知会降低,此时所吃到的食物往往会变得更美味。而若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则恰恰相反,对甜味的感知变弱,对酸味的感知会增强。
其实类似的研究全世界还有很多,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情绪实际上有可能会影响人对食物的味觉,使得某些味觉感知变强,而有些则变淡。处于沮丧或已于状态的人的大脑中,血清素或肾上腺素的化学含量通常比常人低,或许味觉因此变得迟钝。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学者做了个实验:让20名健康的志愿者各服用两粒抗抑郁药物,然后检测他们对不同味道的敏感度。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使得志愿者们的血清素浓度上升,从而他们对甜味和枯萎的敏感度增强;但某些本身焦虑水平就比较高的志愿者,尽管仍属健康人群,他们对苦味和咸味的敏感度也不如其他人高。
所以年夜饭为什么那么“好吃”,可能大多是由于心境吧,因为这一天可能是我们一年之中最放松,心情最愉悦的一天了。
参考
年夜饭吃的是情感,氛围和兴头。
过年吃的是一种情感。
我长大了总会觉得一辈辈相传的风俗里有一些格外温暖的东西在里面。
年三十这天,我们家要起得早早的,把火全部烧得旺旺的:地炉上生满满的煤炭火,蓝焰闪烁,呼呼作响;桌炉里烧栗木之类的硬柴,红光四起。
猪头猪尾洗干净,在灶上熬着,腊猪蹄烧好刷好,剁成大块在炉桌上和海带结炖着,一家人围坐在煤炭火旁,等着肉香把一堆一堆的雪烫化。
猪头肉熬好了,婆婆先拿来敬菩萨,端着肉满屋子烧香磕头念念有词,然后我们才享用。
年夜饭其实也没啥丰不丰盛之说,无非就是肉:
炉子中心一直开着的羊肉豆腐,边吃边加,旁边放一盆巴地长的嫩香菜,香菜根洗得白白的,绿茵茵冒着甜味儿;大汤碗盛腊猪蹄炖海带;平汤碗盛排骨炖洋芋;小盘子的炒猪舌头;炒瘦肉片子,用的是猪蹄上的瘦肉,掐了刚刚冒出土的雪蒜苗,金红冒油;里脊肉炒莲花白,肉丝焦焦的,莲白边缘煎出一缕金丝。再就是一小锅猪肝、猪腰、猪肺之类的杂炒,撒了好多干红辣椒,辛香四起。
另外还有油炸的花生米,猪血白菜,红艳艳的酸辣椒炒土豆片,在盘子里滋滋响的魔芋豆腐。画龙点睛的是煮烂的扁豆米下进酸菜中,浇一小勺猪油,调料是方便面里面的味粉,它和酸菜是绝搭,味粉融进去,酸香堆叠。
平凡的菜食,在平凡的炊烟中,化作不平凡的记忆。
桌炉的火更旺盛了,桌面都是滚烫的,火焰在炉芯扯着风地燃。饭菜齐活,我爸给爷爷和婆婆倒上他们的药酒,问我干一点啤酒吗,我说倒一点,我爸倒一点,让我去点鞭炮。
鞭炮一响,就是团年。
我和我爸把饭盛好,是爷爷说话的时候了——开始叫饭。
所谓叫饭,也是敬神,主要是人神,寓意年三十,我们这些后人儿孙不忘先人,吃这顿年饭要叫上列祖列宗。人们辈辈相传,有一份朴素慈悲,叫饭的之际,也会顺带地叫上孤魂野鬼。
于是我爷爷把旱烟在椅子脚磕了磕,抬头望一望,说:
您儿们都跟到一起哈,各路的游魂野鬼也莫客气哈,都跟一路嘁(吃)。
我爸也跟着附和,都一起一起。
我爷爷说,养儿育女就是这一天,还有人喊到一路嘞。
短暂静默,叫饭仪式结束,然后我们杯盏相撞,辞旧年,迎新年!
虽然就那么一刹那,但是时隔多少年,都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团年,生人和往者,在鞭炮声中,在情感和饭菜的维系之下,与火光之间,言语之间,聚会重合。他们穿过时空,穿越生死,讲述着传承和铭记,既是这一份温暖的点燃之人,也是这一份温暖的承载之人。
这是时间给予亲情的莫名伟大。
过年吃的也是一种氛围。
有一次我夜里下班,回到住的地方已经是十点多快十一点了。天空中飘着细细密密银花花的雨,几驾三轮车摆在路上,卖烧烤的摊子冒着热气,我一身的风寒穿过去,脑海里就浮现出以前的一些生活场景:
大雪纷纷扬扬,把整个山村都埋得低低的,我们挤在火塘,烧着过年才会出现的煤炭火,一大炉子的蓝色焰火在风雪中呼呼作响。为了避免煤炭燃烧得太快,爷爷把前天烧透的废煤挑出来,白白的废煤一捏就成面粉渣,拌了黄泥糊在外围,只留当心,上面还要盖一些烧得半透的二煤炭,这样这炉火就可以热热腾腾的烧到半夜。
煤炭火的气味很是炽烈,所以门都是开着缝子。我们小孩子不怕冷,常常坐在门缝边,仰着椅子翘着腿,一边烤火,一边觑着外面的大雪一层层堆成白的海。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椅子边都要放一篮子的红皮橘子。
红皮橘子是我从小到大最爱的水果,清新水润的气息冲淡煤炭火带来的昏昏欲睡,冰凉甘甜的味道,被大雪衬托得意外幸福。
我剥着橘子,一瓣一瓣的吃,提神解渴。
早些年,整个山村都比较拮据,过年拢共才有一二十斤橘子,放了又放,攒了又攒,最后橘子都干了,年也过完了。
然而我却馋了一个冬天,也没好好过足瘾。
后来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橘子就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了。大件的红富士,龙眼,青枣,荔枝,葡萄,都充斥了这个偏僻山村的每一户人家。但我还是钟爱红皮橘子,买了满满一大口袋,无所顾忌的吃。
长久的习惯让婆婆始终不太那么舍得放开吃,为了让她尽兴,我经常剥一个自己吃了两瓣塞给她,这样一个橘子我吃一小部分,她吃一大部分。婆婆嘴上说吃多了冰,心里面其实欢喜得很。
有一次她说我对她好,吃个橘子都要分给她。其实小时候婆婆对我也没太好,可是我在长大,她在变老,祖孙的亲情渐渐越来越浓。那时候她吃着橘子,锅里洗着猪头猪蹄,她告诉我今年的猪蹄好吃,是杀的当年的小公猪,又嫩又香,她希望多喂几年猪,将来好给我娶媳妇用。
我爸是很爱吃橙子的,但是他知道我爱橘子,每年都不会忘记。他去世前一年的那一个春节,我在回家的路上,他在集市,给我打电话今年买了好橘子,又大又甜,语气像邀功一样。等我到家,那红彤彤的大橘子装在了篮子里,甜甜的,热热的。我身上几千里的风雪都快速的退散。
我吃了橘子,我爷爷会耐心把那皮在炉子上烘干,炖肉的时候撒上一点,格外香浓。我长大了知道,其实跟橘子皮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那种山寒水冷故乡滚烫的人间情味,从锅里沸腾出来罢了。
那天晚上我想起这一幕幕,就想到了许许多多个春节,我吃到的那些无比珍贵的橘子,我的灵魂在刹那间从成都走到双河,买了无数筐的橘子,没有吃下去一瓣,被泪水淹得灰飞烟灭。
我很矫情的口占了“一首诗”:
檐下飞白雪,火上敷红泥。
看得思停处,不敢自叹息。
那天晚上我醒过来两次,彻夜走神。
后来连着买了几天的红皮橘子,也不知道吃的是橘子,还是人生。
今年有可能又在成都独自过年吧,写到这里的时候,关于橘子的储备念头,好像又多了几分了。
絮絮叨叨回答这个,非是故意煽情,就是想到了这些,有点难以自持,甚至有点头绪混乱。
过年吃的更是一种兴头。
我过年最爱的肉食,其实是三样,猪头,羊肉,大草鱼。
相对而言,以前吃鱼是最少的,我们那里干旱偏僻,鱼不多见呢。
初中时候,隔着宿舍看到学校外面的农户开塘捉鱼,我心里都痒痒的,看着活蹦乱跳的鱼直流口水。
时至今日,我对钓鱼赶海吃鱼的视频都格外感兴趣。
疫情期间我甚至下大力气请挖掘机把家里废弃的鱼塘开掘出来,灌了水,养了一塘鱼。
说回正题,在过年期间,我常常都要买几尾大鱼美滋滋的炖几回的。关于做鱼的细节我在一篇文章写过,在此就不啰嗦了。
我很喜欢故乡的大冬天,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硝烟味道,我自己下厨烧出来的鱼汤,咕咕嘟嘟把白豆腐炖得入了味。鱼肉松散,又嫩又香。甘甜麻辣,热热闹闹的下饭。
我们不图年年有余,纯粹是因为是因为鱼肉的味道,它把年味鲜到了高潮。
我爷爷,婆婆,还有我爸都是爱吃鱼肉的,肥肥的大草鱼,在故乡一千多米的山林中,受到了鹅毛大雪的净化,好像不需要什么技巧,就腥味尽除,鲜味尽出。
我过了三十岁才知道,有时候有些人吃某种食物的滋味都是有定数的。
我现在更加会做鱼了,但我却再也烧不出那般回味深长。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异于往常的冷,自打郊外杀年猪的声音响起,我已经暗自在购物车添了好几条鱼。
人要避免怀旧的情绪,保留怀旧的情感。虽然世事远去,习惯始终记得。
我想,与我而言,也许这红皮橘子和大草鱼就是永远的年味吧。可能很多人对这些平淡食物不屑一顾,然而我却觉得它出离的味美可亲……
食物本来都平淡,有滋味的其实是那些无所不在又没有痕迹的爱,越久越深,越吃越浓。
年夜饭为什么觉得「好吃」?因为那时家的味道,或者说是老家的味道。
过年难得放下手里的任何事情,一切都是年后再说,除夕一家人聚齐,陪陪家人吃一吃聊一聊,但是我仍然可以从这份简单的生活中获得滋养。
家是我们其中一张重要的人生名片。有的人在这里出生,有的人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里长大,求学,有的人在这里收获了友情,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在这片土地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不可能没有回忆,不可能没有感情。
每次回到这个不被外界寄托发展希望的小城,我很快会褪去在大城市学到的体面、规矩,变回童年时候那个最快乐、最自在、最无拘无束的自己。
回到家,我只能赖两天床,等补足觉,到了第三天就要早起,随便套一件卫衣,头发也不会像平时上班那样规整地打理,就骑上家里的小摩托,出门去市场吃个简单早餐。
逛商场没什么兴趣,甚至不到十分钟就会累到打磕睡,但是却会稳稳地坐在老家的早餐店里,两眼发光地看着店主拉肠粉、包包子、炸油条…
看着食客们盯着自己那份早餐,从下锅到上桌,等得口水一遍又一遍地滑过喉咙。一碗云吞面、一碟肠粉,或许已经吃了十几二十年,但每次一到嘴边,那熟悉的美味总让街坊邻里心满意足,他们从不会发出感叹或赞美,但是第二天肯定会准时出现在店里。
老家好吃的老店都是些朴实的人家经营,有的是妈妈传儿子,有的是夫妻小店。哪怕过年了,也只是年初一才会休息,其余时间都是开门营业的,都是做街坊生意,一边做生意,一边唠家常。
虽说我这种外出打工人也只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但每次来还是被他们惦记着口味,大概,这就是老家的人情味,没有训练痕迹的刻意和热情,却让心头暖暖的。
其实不只是除夕年夜饭,过年放假回家吃饭就是爽,几乎餐餐都有妈子靓汤饭饮。羊肉老鸡、海鲜水鸭,和各种药村放入炖盅,细细烹炖成几碗鲜美滋润的汤汁,一勺汤足以引起大脑的兴奋。
想到几日后,又要吃写字楼快餐那碗淡而无味的例汤,就眼湿湿,太惨了吧…
过年在家的日子,除了老火靓汤,还有靓蒸鱼、靓白切鸡食,很多人很好奇广东人在家怎么吃,其实我们吃得很简单,小家庭无非三餸一汤。除了年初一到年初四,家里人每天去菜市场买新鲜食材,蒸炒焖炖样样好吃。
等午觉睡醒,嘴巴又开始闲不住,我又开着小摩托溜到街上小吃街摆摊那寻找好吃的。成年后,人就会不知觉变成我们父母的模样,对煎炸食物各种避忌。
不过过年回到家,我还是会去以前中学门口那家小店吃热狗、鸡排、番薯饼,边吃边看着以前上学放学经过的门口,别有一番风味。
以前是多么的放肆,上完晚自修,还敢来份鸡排配可乐当宵夜。又脆又香,很难想象,没有这口油炸多巴胺,怎么能完成那些枯燥又乏味的学业。
以前高中年轻时,代谢快,消化好,身体倍棒,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胖,到了30岁就不同了,能少吃就少吃,油炸物简直不敢碰。哈哈,我已然成了一个鼓励小朋友吃炸鸡,但劝自己少食的成年人。
一边吃,一边想起很多往事,太阳也开始一点点往下沉,伴着温暖的余晖,人们开始陆续回家,为眼下的晚饭忙活。
一年算下来,从年头忙到年尾,这些忙忙碌碌的时光,也不过是为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坐下来,吃一顿团年饭,才是最开心,也是最好吃的,也许这就是平平淡淡的人间幸福。
我有个老板朋友,70后,和我同岁。
从小在东北的农村长大,幼年丧父。12岁那年的春节,吃到了一碗白米饭。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
和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正因为疫情后第N次项目失败请我吃饭。
用他的话说,有那么一碗白米饭垫底,这人世间没什么苦的。
我有个儿时的邻居,也是我的发小凯哥,85年的,一直混迹于社会底层,唯一的成就就是年纪轻轻,得了糖尿病。
他的父母在他10来岁的时候离异,然后又重新组建了家庭。
每年过年的时候,他会来我家,和我一起吃年夜饭。
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去就是八年没有回老家。
今年10月份回来了,母亲重病住院去陪护。
疫情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他在40岁之前,又解锁了新成就,脑梗。
昨天给我打电话,说想吃我家的炸鱼和萝卜丝丸子。
一瞬间,我和他都沉默了。
他的记忆还停留在10多年前,我们一起渡过的那些大年夜。
那时候,我的父亲还健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会做些炸鱼和丸子。
我还有个武力值爆表的老婆。
她爷爷活到了100岁,长年住院。
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全家聚餐。就在医院楼下的饭店里。
因为老人还活着,我和我老婆这样的第三代,领压岁钱居然领到了40岁。
可惜老人还是敌不过时间,前几年走了。
没人再组局张罗年夜饭……从此,也没有人给我压岁钱了。
年夜饭时,只能吃流食和营养餐的老人就坐在轮椅上,看着一家子大吃大喝,偶尔面露微笑。
然后稀里糊涂被儿孙们祝福一番,便推回病房。
在我的记忆中……
老人几乎丧失了语言能力,只能靠部分的音节发声和表情去判断情绪。
爷爷用吸管喝热的露露时,因为需要努力吸吮,会闭上眼睛。之后,老人感受这口腔中的温热微甜,神情放松。
大概那一刻,他是幸福的吧。
我不知道更年轻的一代朋友是怎么看年夜饭的。
对于我这种人到中年,又挨过饿的人来说,年夜饭是我能接触到的美食上限。
时间成长为年轮,带着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失去的遗憾,每到年终岁尾,在我们心中碾压一遍。
再夯实了,跺跺脚。
最终变成一种机械式的习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你还记得1986年的年夜饭,你吃了什么吗?
我不记得。
但我知道,一定有炸鱼和萝卜丝丸子。
因为那时,我的爷爷奶奶还都健在,已经过世的父亲还正年轻。
他用来装丸子的搪瓷盆,现在还在。
———————–全文完——————
说点题外话。
年夜饭是美食的上限,其实和美食无关。
比如我,就不喜欢炸鱼。
但是这世间只有一种炸鱼能让我泪流满面,
可惜,我此生再也吃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