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0大券商发布了一周策略,历史复盘显示,外资过去33次周流入超200亿元的事件中,有20次A股在后续3个月上涨,沪深300平均涨幅8.8%;200…
取消
技术面看,上证和创业板上升趋势都还在,尚未打破。
资金面看,北水持续加水,但内部资金还很犹豫,感觉赚钱效应起来的话会有国内资金接力。
情绪上,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股市是骗钱的。
所以综合来看,涨势延续的可能性比较大。
今天市场再次强化,放量上涨,各大指数都是中阳线,虽然日内有些回落,但盘后看依然是强势的走法。
个股层面3700+上涨,这是非常标准的普涨行情。情绪上比较一般,涨停49跌停12,情绪当下不是主导。全市场成交额9100亿,单日放大2100亿,流动性显著增量。
板块这边,今天证券、计算机和医药领涨市场,这三个方向都是我们这段时间重点跟踪的,简单说说吧。
医药方向这里已经明显起贝塔了,前面的复盘里已经聊过很多次(一个板块来贝塔了!)。前段时间如果认为是外资流入引发的,今天比较明显的是内资开始动手了。我个人感觉显著信号是恒瑞医药,这公司只有在内资眼里是创新药龙头,他涨停了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资行动信号。计算机的驱动是上周五关于网安的文件,整体行业的逻辑依然是信创+数据要素,今天局部个股已经走出新高的走法了,后续继续保持关注就好。
证券是市场增量的信号枪,上周聊到这个方向也算及时。今天上午集体起来是比较强的走法,午后回落也是正常的,毕竟场外资金都在准备过年呢,没多少看盘的人。
个人预期,比较好的时间点还是在春节后,届时有赚钱效应更加容易吸引场外资金,这里耐心等到节后就好。
全市场换手率分位数略微下行,但这个下行是不太重要的。这一轮流动性的上行无论是时间还是幅度都还不够充分,当下依然在多头周期当中,继续保持积极就好了。
北上资金继续大幅度流入158亿,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观察。个人感觉这个角度跟踪还是挺有用的,比如这次的主要力量就是外资,抓住主要力量跟住就会比较舒服。
上周市场突破压力后今天走出中阳线,当趋势来临的时候不要轻易看转向,特别是今天这种有成交额配合的走法。这里继续保持积极的心态就好了,苦了那么久,这里趋势起来一定要跟住。
结构上,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外资在买买买,北上的流入跟汇率是有强相关的。当下看,汇率已经到达前期的平台,继续俯冲的概率不高了,后续对于北上青睐的方向弹性可能会减弱一些。
今年券商股业绩有很强的增长动力。另外,券商里面还有一些财富管理业务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会长期受益于居民资产的证券化,估值也有一定的提升预期。
除此之外,还有军工集团重组、国企估值修复等等,都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主线,只要流动性充足,场子够热,逻辑都会一一兑现。外资已经亮明态度,接下来就看内资实力了,如果后面公募基金发行升温,每个月都有增量资金进来,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丰收年,我个人建议是持股过节。
更多股市资讯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喵点评
春节倒计时最后5天,不少投资者又开始面临持股过年还是持币过年的“灵魂拷问”。
有八年炒股经验的“股民”阿空(化名)也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最终决定“满仓”过年,在他看来相较于短期涨跌,年前趁势梳理配置,长期布局更重要。他所在的老股民交流群里,相较于去年节前持币情绪更浓,今年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持股过年。
事实上,2023年开年以后,随着流动性宽松预期打开、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北向资金不断涌入等多重利好叠加,A股市场已赢开门红,“红包行情”持续升温。1月16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大涨,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01%,报收3227.59点 ; 深证成指涨1.58%,报收 11785.77点 ; 创业板指涨1.86%,报收2539.52点。两市全天成交额9171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158亿元。
流动性宽裕,或迎“红包”行情
持股还是持币好?根据历史数据,春节前后A股有八成概率会迎来“春节躁动”。根据Wind数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间,春节前后A股大概率上涨。从春节前5个交易日来看,20年中有16年上涨,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其中涨幅最大的是2007年,达到9.82%;春节后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20个年份中16个年份上涨。
(数据来源:Wind)
有机构人士指出,一般而言,春节前人们往往会收到年终奖和过节福利,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上升,春节后或迎来促进经济的重大政策,增强投资者的预期。这些因素导致春节前后A股市场有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
今年春节前后,经过过去一年估值下修位于历史分位数低分位区间,A/H股性价比凸显,加上近期市场流动性相对宽裕、人民币升值、外资流入,为春节效应注入行情。
从央行操作上看,1月16日,央行开展7790亿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820亿元7天期和74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2.0%、2.15%,均同上期保持一致。当日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16日共实现净投放9330亿元。考虑到本周二将有7000亿元MLF到期,对冲后,央行约实施2330亿元净投放。
近期,北向资金“聪明钱”也不断涌入,助推A股行情持续走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余额规模口径统计,截至收盘,北向资金净流入158.43亿元,其中沪股通、深股通净流入分别为83.55亿元、74.8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攀升。1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即升破6.70关口,创半年新高。进入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6%,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累计升值超过3%。
机构大多看好持股过年
而与持股过年相比,持币投资者今年的选择并不多。在存款端,近期,尽管处于“开门红”期间,但存款市场竞争有序,多数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存款收益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但多数投资者看中的是存款收益的稳定与保本。
另一个往年的“香饽饽”国债逆回购,虽然在计息时间上性价比颇高,但利率端并不划算。
春节等大型节假日前,国债逆回购通常可以借势获得多日计息。有业内人士指出,1月21日-1月29日休市,购买国债逆回购的最佳时点是1月19日(周四)。当天如购买1天期产品,最高可以计息10天。不过,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发现,相较于元旦前后国债逆回购高达5%以上的利率,近期国债逆回购利率相对较低。以深市为例,1月16日国债逆回购利率均低于3%,其中最高的为7天期国债逆回购,利率2.745%。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
对于今年春节A股市场行情,机构也普遍更站“持股”。招商策略团队指出,总体来看,当前市场在经济改善预期加强、流动性相对充裕、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外资持续加仓共振之下,市场保持强势,复苏预期和北上资金主导消费龙头和蓝筹风格。
此外,市场积极因素较多也是机构看好市场的原因之一。中信建投证券指出,节前外资持续流入,推动传统消费和金融板块上行,春节后关注内资接力,市场有望迎来三大积极因素:两会预期、疫后修复和海外环境好转。
不过,市场风险仍然存在。华泰证券分析师徐驰指出,在经历了连续三周上涨后,当前市场情绪较为亢奋,鉴于一季度仍然存在疫情扰动、消费复苏低于预期等风险,短期内不建议盲目追高,在配置方向上亦应保持平衡。其中,结合过去10年春节前后的市场表现,大消费板块在春节前普遍表现不俗,但春节后板块往往出现回落。
中信建投建议,春节前后投资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向。第一是基本面预期显著改善的方向,如光伏下游/绿电、银行、医药等;第二是政策刺激预期方向,如地产链、汽车、信创链等。
我目前基金仓位六成,会拿着。春节并不是卖掉基金的理由,要结合当时的市场行情及个人实际情况判断。
2022年上证指数下跌15.13%,深证成指下跌25.85%,创业板指数下跌29.37%。
除一些重仓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基金取得了较好业绩外,其余基金业绩很一般,相信很多小伙伴的基金收益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也是基金亏损的原因之一:市场大环境不好,基金普遍下跌。
相较于2022年市场普跌,可选投资范围较少,我认为可以对2023年的投资相对乐观一些,很多行业都有机会,至于这些行业是否可以持续全年还是各行业结构性领涨,无法确定。
总的来说,今年行情优于去年,机会大于风险,可以乐观,但不要盲目乐观,还需抓住趋势所在行业。
你永远不知道市场何时会送给你一只‘黑天鹅’。
还记得扰动2022年市场的因素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中美关系,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部分行业估值过高。
我曾说过:
“上面几个问题只要有一个突然转好,都是大利好,但是你觉得容易吗?或者期间有政策上的大利好也可。”
现在这些利好真的来了,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有两个:国内疫情政策的优化调整、美联储2023年加息步伐预期放缓。
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在防疫政策、房地产政策、互联网平台等政策的支持下,外部叠加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这些都导致了近期相关板块的上涨。
对于今年市场走势,多数券商、基金经理都很乐观,也有专业人士喊出了‘牛市到来’的呼声,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一下各家券商或是基金经理的研报观点,几乎所有板块都有人看好,管理医药基金的经理看好医药,管理白酒的基金经理看好白酒,管理新能源的经理看好新能源,他们总是这样,遗憾的是他们左右不了市场。
投资时要有自己的观点,难不成要听他们的各个板块都要雨露均沾?毕竟到时候亏的不是他们的钱,他们也不是靠自己买基金赚钱的。
各研报对当前市场乐观的主要依据:无非就是去年扰动市场因素的改善。
另外就是,这些扰动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力也会逐渐钝化,边际效应递减,各种利好政策下,经济复苏预期改善,投资者信心、风险偏好也将逐渐提升。
依据概括如下:
①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增强了对经济复苏的预期。
当前,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后期即使有疫情感染高峰(一定会有的),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伴随药物研发使用、疫苗接种形成的群体免疫以及对疫情应对经验的丰富,疫情影响将会逐渐钝化,我们总得去适应: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② 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
③“俄乌冲突”影响边际效应减弱。
④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逐渐减弱。
⑤A股机当前估值处于合理水平,配置价值提升,最近外资回流态势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能风险:
① 美联储加息超预期。
②疫情反复导致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出现新型影响较大的毒株。
③‘俄乌冲突’扩大。
投资中控制节奏很重要,不要刚开始就把资金打光了,有些人可能错过了前段时间涨幅巨大的基金,现在又迫不及待的追高买入,要知道即使牛市中基金也不可能一直上涨,总会有波动的,市场从不缺机会,关键机会到来时,你手里要有资金。
这里的‘灵活’是指如何应对市场行情。
投资要学会应对市场,顺‘市’而为,并不是年初做了投资规划,就不顾市场行情一味的执行下去。
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就比如我们普通投资者谁能想到‘防疫政策’的变化呢?
顺‘市’而为,绝不等同于盲目追热点,你要知道市场的趋势在哪里,是否昙花一现。
尤其是近期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度很大,这也是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三月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也需关注。
以‘防疫政策’对消费类基金影响为例:
如果‘防疫政策’没有变化的话,我是不看好消费板块的,这个我在去年的基金布局文章【2022年基金投资布局】中写过了:
受疫情影响大,目前我没有持有消费类基金,有时消费与医疗同涨同跌,所以暂时先配置医疗一个行业。消费类基金今年应该不会出现2020年那种大涨的行情。 从长期布局角度来看,有一定的配置价值,我们组合中可以在消费板块大跌时分批配置部分消费类混合基金,但是短期内趋势仍不在消费,也就是说短期内收益不会很好,甚至略差,考虑好这一点后再决定是否配置;对于消费类中白酒板块,我暂时不会考虑,这一点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行情来分析,要注意,很多消费类基金都重仓白酒股。
现在,基于当前防疫政策优化下市场行情,我认为,可以布局消费类基金了,其实我在去年11月已经开始买入。
顺‘市’而为要求我们顺应市场大势,比如现今的消费行业基金、港股基金,当市场趋势比较明显,尤其是有政策面加持时,我们不应错过机会。
逆势而上,就是与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相悖,而将来市场还会宠幸你的基金重仓股或者说你的基金所属行业,也就是你的基金所属行业的未来仍有前景,此时只是调整,这一点很重要。在这个时期内,可以逢低布局,等将来行情到来获取更多收益。当然,期间你需要付出资金的时间成本,承受一个资金长期收益较低甚至为负的过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我曾持有的白酒类指数基金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资金的时间成本,不要一跌就买,在下跌之初就投入大量资金,这样可等你发现市场遍地机会时,手中已无资金。说句玩笑话:我们跟巴菲特差的并不是理念,而是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
并不是你持有的基金持续下跌,你一直买入就是逆势投资。这个也是需要根据市场行情来操作的,逆势布局并非是盲目的去对抗市场,期间要注意节奏,过高的资金时间成本是不合适的。
比如在2021年新能源、顺周期的主线行情中,还盲目追逐白酒类行业基金就不是很明智,至少不应该一整年持续买入,而是在它们大跌时买入。
我们经常听说‘基金止盈不止损’,这也得看你持有的是什么基金,有些基金真的不能‘死拿不放’,即使亏损了,当市场行情转变时,还盲目追逐这些基金是不明智的
今年更适合顺‘市’而为。
在整体布局方面,我认为可以结合中金的研报观点:
配置方面,建议短期要紧跟政策边际变化节奏来配置,如受疫情影响的消费板块。中期仍然是根据景气程度以及产业政策支持方向来把握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主线。
近几年,疫情是影响消费板块最重要的因素,目前随着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消费板块将会迎来复苏行情,但能否领涨全年,这个说不准,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
我们认识中的‘大消费’板块包含很多细分领域,而近期表现较好的领域包括:食品饮料、影视传媒、家居电器、酒店旅游、医美、商贸零售、免税和航空运输等。
可以作为组合中的一部分,我已配置。
2022年恒生指数下跌15.46%,恒生科技指数下跌跌27.19%,可以说是跌跌不休。
港股的本轮下跌始于2021年,从2021年2月的31183.36点到2022年10月31日14597.31点,最大回撤达53.19%。
其实这两年港股连续下跌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①国内互联网严监管政策、教育行业“双减”政策,房地产景气下行。
②中美关系走势。
③中概股审计底稿问题引发的市场对中概股退市担忧。
④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
⑤疫情导致经济不及预期。
⑥俄乌冲突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一定影响。
始于去年11月的港股反弹,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上述扰动因素有所改善,比如去年开始的互联网平台相关政策趋于利好、房地产‘三支箭’政策、疫情优化政策、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等。
港股市场更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波动也比较大,对于前期上涨幅度较大的基金,不宜盲目追高,期间一定会有波动,可以逢低布局。
港股基金可以作为组合中的一部分,我已配置。
很多伙伴在半导体基金上是没怎么赚钱的,主要是上涨周期太短,还没止盈就跌下来了,凑了个热闹;另一方面可能是追涨杀跌了。
对于这种波动性较高的行业类基金,我们在做好资产配置后,是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来操作的,投资尚需看大势。
半导体行情在2021年7月末达到顶点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回调,期间虽有反复,但距最顶点仍有一段距离,这也让许多基民手里的半导体基金收益由盈转亏。
行业类基金需要根据市场及自身实际适时止盈,一定不要迷信‘长期持有’,波动性比较大,如果不及时止盈,过往收益很有可能降低甚至由盈转亏。
最近半导体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砍单潮、供过于求】,其实这要分两方面来看:
①消费电子相关领域(如智能手机、电脑等)需求疲软,而此前为应对‘缺芯’问题,许多厂商提升产能,导致供需失衡,从而影响相关半导体领域企业。
②另一方面,汽车、工控、新能源等相关领域半导体产品需求旺盛,这就提供了结构性机会。半导体产业链过于庞大,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方面,这就需要相关基金抓住半导体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发展机遇。
从国家发展大方向上来看,半导体国产替代空间还是很大的,‘漂亮国’无时无刻不在搞幺蛾子,我们不能总受制于人,这一点很确定。但预期打的太满,话题炒的太频繁,可能基金收益并不会太理想。
当前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市场需求减弱、供大于求与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之间的矛盾,在技术上是否有重要突破,后续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考证。
我们买基金,不能只听基金经理说什么,以行业类基金经理为例,有谁会说不看好自己基金所布局的行业,至多会说短期调整是正常的,长期还是看好,但却没人告诉你这个长期是多长。
我暂时不打算入手,看后期是否跌出合理价位。
因为疫情始于19年的医药行情,在21年中期到达高点,此后医疗板块便进入了漫长的回调期。
期间疫情相关板块如核酸检测、抗原、中药、治疗药物、医药零售等细分领域涨势良好,其他则相对一般。
医疗行业其实挺广泛的,中药,原料药、医药零售,创新药,医美,医疗器械等,政策、市场对细分行业影响也不同:
比如近期“集采”政策对医疗器械影响优于市场预期,“集采”边际影响趋于缓和;再比如疫情优化政策下的核酸检测风光不再,而眼科、牙科、医美等具有消费属性的领域则有望迎来复苏,疫情治疗相关药物、器械及医药零售等领域机会仍在,这个要具体分析。
虽然近期医疗板块有所反弹,但是由于前期跌幅较大,整体而言,医疗板块估值并不高。在各项利好加持下,这个时候的低估值才更有意义。
我觉得目前医疗基金是可以作为基金组合中一部分的,不要奢望买在最低点。
对于银行类行业基金,其实我是一直不建议配置的,比如持仓以四大行为主的,虽然估值总是很低,但长期业绩也就那样,但一些优秀商业银行股可以配置。
如果A股能迎来复苏行情的话,券商行业还是值得配置的,毕竟疫情优化政策下,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以及市场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加,并且券商行业估值也不高。
前期跌幅较大的保险行业也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今年金融类混合基金还是可以持有的。
波动性不低于半导体,目前看军工行业业绩还是很不错的,但容易受到政策、环境影响,波动较大,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基民不要盲目配置。
有时板块中个股有就会,并不代表整个板块都有机会。
我不会配置。
目前对于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很大,出台的“三支箭”政策分别从信贷、债券、股权三个渠道给与融资支持。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者对地产行业是否具有信心、还敢不敢把资金投向地产行业,我觉得有些难度。
四季度基金报告尚未完全发布,等发布后可以参考一下基金的持仓情况构建组合,今年合适的基金若有C类份额,我更倾向于选择C类。
我目前已配置港股、消费基金,后期会考虑医疗基金,去年表现冰火两重天的新旧能源板块我暂时不打算配置。
持股过年。
选好股票,确认是低位,大胆买入,大概率等待大幅度上涨吧。
很简单,七天假期有很多不确定性,过了年,恢复正常,信心百倍,只会大涨。
一定是好股票!
发国难财的、炒作概念的、业绩不好的,尽量不要碰。
数字经济、智能化、新能源、农业、水利、军工,航空,旅游,都会大涨的。
前期暴涨的例外。
任何时候不要满仓。三分之一仓最好,一半也可以。年后你看好的股票短时下跌,一定大胆买入,直到三分之二仓位。上涨也要及时止盈,大概率会波浪上行。
互联网赚钱创业项目资讯站,网络各类你想要知道的内部信息,欢迎分享和投稿。
技术面看,上证和创业板上升趋势都还在,尚未打破。
资金面看,北水持续加水,但内部资金还很犹豫,感觉赚钱效应起来的话会有国内资金接力。
情绪上,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股市是骗钱的。
所以综合来看,涨势延续的可能性比较大。
今天市场再次强化,放量上涨,各大指数都是中阳线,虽然日内有些回落,但盘后看依然是强势的走法。
个股层面3700+上涨,这是非常标准的普涨行情。情绪上比较一般,涨停49跌停12,情绪当下不是主导。全市场成交额9100亿,单日放大2100亿,流动性显著增量。
板块这边,今天证券、计算机和医药领涨市场,这三个方向都是我们这段时间重点跟踪的,简单说说吧。
医药方向这里已经明显起贝塔了,前面的复盘里已经聊过很多次(一个板块来贝塔了!)。前段时间如果认为是外资流入引发的,今天比较明显的是内资开始动手了。我个人感觉显著信号是恒瑞医药,这公司只有在内资眼里是创新药龙头,他涨停了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资行动信号。计算机的驱动是上周五关于网安的文件,整体行业的逻辑依然是信创+数据要素,今天局部个股已经走出新高的走法了,后续继续保持关注就好。
证券是市场增量的信号枪,上周聊到这个方向也算及时。今天上午集体起来是比较强的走法,午后回落也是正常的,毕竟场外资金都在准备过年呢,没多少看盘的人。
个人预期,比较好的时间点还是在春节后,届时有赚钱效应更加容易吸引场外资金,这里耐心等到节后就好。
全市场换手率分位数略微下行,但这个下行是不太重要的。这一轮流动性的上行无论是时间还是幅度都还不够充分,当下依然在多头周期当中,继续保持积极就好了。
北上资金继续大幅度流入158亿,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观察。个人感觉这个角度跟踪还是挺有用的,比如这次的主要力量就是外资,抓住主要力量跟住就会比较舒服。
上周市场突破压力后今天走出中阳线,当趋势来临的时候不要轻易看转向,特别是今天这种有成交额配合的走法。这里继续保持积极的心态就好了,苦了那么久,这里趋势起来一定要跟住。
结构上,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外资在买买买,北上的流入跟汇率是有强相关的。当下看,汇率已经到达前期的平台,继续俯冲的概率不高了,后续对于北上青睐的方向弹性可能会减弱一些。
今年券商股业绩有很强的增长动力。另外,券商里面还有一些财富管理业务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会长期受益于居民资产的证券化,估值也有一定的提升预期。
除此之外,还有军工集团重组、国企估值修复等等,都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主线,只要流动性充足,场子够热,逻辑都会一一兑现。外资已经亮明态度,接下来就看内资实力了,如果后面公募基金发行升温,每个月都有增量资金进来,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丰收年,我个人建议是持股过节。
更多股市资讯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喵点评
A股“红包行情”持续,持股还是持币过年?
春节倒计时最后5天,不少投资者又开始面临持股过年还是持币过年的“灵魂拷问”。
有八年炒股经验的“股民”阿空(化名)也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最终决定“满仓”过年,在他看来相较于短期涨跌,年前趁势梳理配置,长期布局更重要。他所在的老股民交流群里,相较于去年节前持币情绪更浓,今年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持股过年。
事实上,2023年开年以后,随着流动性宽松预期打开、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北向资金不断涌入等多重利好叠加,A股市场已赢开门红,“红包行情”持续升温。1月16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大涨,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01%,报收3227.59点 ; 深证成指涨1.58%,报收 11785.77点 ; 创业板指涨1.86%,报收2539.52点。两市全天成交额9171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158亿元。
流动性宽裕,或迎“红包”行情
持股还是持币好?根据历史数据,春节前后A股有八成概率会迎来“春节躁动”。根据Wind数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间,春节前后A股大概率上涨。从春节前5个交易日来看,20年中有16年上涨,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其中涨幅最大的是2007年,达到9.82%;春节后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20个年份中16个年份上涨。
(数据来源:Wind)
有机构人士指出,一般而言,春节前人们往往会收到年终奖和过节福利,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上升,春节后或迎来促进经济的重大政策,增强投资者的预期。这些因素导致春节前后A股市场有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
今年春节前后,经过过去一年估值下修位于历史分位数低分位区间,A/H股性价比凸显,加上近期市场流动性相对宽裕、人民币升值、外资流入,为春节效应注入行情。
从央行操作上看,1月16日,央行开展7790亿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820亿元7天期和74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2.0%、2.15%,均同上期保持一致。当日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16日共实现净投放9330亿元。考虑到本周二将有7000亿元MLF到期,对冲后,央行约实施2330亿元净投放。
近期,北向资金“聪明钱”也不断涌入,助推A股行情持续走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余额规模口径统计,截至收盘,北向资金净流入158.43亿元,其中沪股通、深股通净流入分别为83.55亿元、74.8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攀升。1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即升破6.70关口,创半年新高。进入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6%,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累计升值超过3%。
机构大多看好持股过年
而与持股过年相比,持币投资者今年的选择并不多。在存款端,近期,尽管处于“开门红”期间,但存款市场竞争有序,多数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存款收益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但多数投资者看中的是存款收益的稳定与保本。
另一个往年的“香饽饽”国债逆回购,虽然在计息时间上性价比颇高,但利率端并不划算。
春节等大型节假日前,国债逆回购通常可以借势获得多日计息。有业内人士指出,1月21日-1月29日休市,购买国债逆回购的最佳时点是1月19日(周四)。当天如购买1天期产品,最高可以计息10天。不过,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发现,相较于元旦前后国债逆回购高达5%以上的利率,近期国债逆回购利率相对较低。以深市为例,1月16日国债逆回购利率均低于3%,其中最高的为7天期国债逆回购,利率2.745%。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
对于今年春节A股市场行情,机构也普遍更站“持股”。招商策略团队指出,总体来看,当前市场在经济改善预期加强、流动性相对充裕、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外资持续加仓共振之下,市场保持强势,复苏预期和北上资金主导消费龙头和蓝筹风格。
此外,市场积极因素较多也是机构看好市场的原因之一。中信建投证券指出,节前外资持续流入,推动传统消费和金融板块上行,春节后关注内资接力,市场有望迎来三大积极因素:两会预期、疫后修复和海外环境好转。
不过,市场风险仍然存在。华泰证券分析师徐驰指出,在经历了连续三周上涨后,当前市场情绪较为亢奋,鉴于一季度仍然存在疫情扰动、消费复苏低于预期等风险,短期内不建议盲目追高,在配置方向上亦应保持平衡。其中,结合过去10年春节前后的市场表现,大消费板块在春节前普遍表现不俗,但春节后板块往往出现回落。
中信建投建议,春节前后投资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向。第一是基本面预期显著改善的方向,如光伏下游/绿电、银行、医药等;第二是政策刺激预期方向,如地产链、汽车、信创链等。
我目前基金仓位六成,会拿着。春节并不是卖掉基金的理由,要结合当时的市场行情及个人实际情况判断。
2022年上证指数下跌15.13%,深证成指下跌25.85%,创业板指数下跌29.37%。
除一些重仓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基金取得了较好业绩外,其余基金业绩很一般,相信很多小伙伴的基金收益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也是基金亏损的原因之一:市场大环境不好,基金普遍下跌。
相较于2022年市场普跌,可选投资范围较少,我认为可以对2023年的投资相对乐观一些,很多行业都有机会,至于这些行业是否可以持续全年还是各行业结构性领涨,无法确定。
总的来说,今年行情优于去年,机会大于风险,可以乐观,但不要盲目乐观,还需抓住趋势所在行业。
你永远不知道市场何时会送给你一只‘黑天鹅’。
当前市场分析
还记得扰动2022年市场的因素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中美关系,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部分行业估值过高。
我曾说过:
现在这些利好真的来了,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有两个:国内疫情政策的优化调整、美联储2023年加息步伐预期放缓。
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在防疫政策、房地产政策、互联网平台等政策的支持下,外部叠加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这些都导致了近期相关板块的上涨。
对于今年市场走势,多数券商、基金经理都很乐观,也有专业人士喊出了‘牛市到来’的呼声,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一下各家券商或是基金经理的研报观点,几乎所有板块都有人看好,管理医药基金的经理看好医药,管理白酒的基金经理看好白酒,管理新能源的经理看好新能源,他们总是这样,遗憾的是他们左右不了市场。
投资时要有自己的观点,难不成要听他们的各个板块都要雨露均沾?毕竟到时候亏的不是他们的钱,他们也不是靠自己买基金赚钱的。
各研报对当前市场乐观的主要依据:无非就是去年扰动市场因素的改善。
另外就是,这些扰动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力也会逐渐钝化,边际效应递减,各种利好政策下,经济复苏预期改善,投资者信心、风险偏好也将逐渐提升。
依据概括如下:
①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增强了对经济复苏的预期。
当前,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后期即使有疫情感染高峰(一定会有的),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伴随药物研发使用、疫苗接种形成的群体免疫以及对疫情应对经验的丰富,疫情影响将会逐渐钝化,我们总得去适应: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② 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
③“俄乌冲突”影响边际效应减弱。
④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逐渐减弱。
⑤A股机当前估值处于合理水平,配置价值提升,最近外资回流态势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能风险:
① 美联储加息超预期。
②疫情反复导致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出现新型影响较大的毒株。
③‘俄乌冲突’扩大。
投资中控制节奏很重要,不要刚开始就把资金打光了,有些人可能错过了前段时间涨幅巨大的基金,现在又迫不及待的追高买入,要知道即使牛市中基金也不可能一直上涨,总会有波动的,市场从不缺机会,关键机会到来时,你手里要有资金。
投资要灵活
这里的‘灵活’是指如何应对市场行情。
投资要学会应对市场,顺‘市’而为,并不是年初做了投资规划,就不顾市场行情一味的执行下去。
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就比如我们普通投资者谁能想到‘防疫政策’的变化呢?
顺‘市’而为,绝不等同于盲目追热点,你要知道市场的趋势在哪里,是否昙花一现。
尤其是近期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度很大,这也是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三月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也需关注。
以‘防疫政策’对消费类基金影响为例:
如果‘防疫政策’没有变化的话,我是不看好消费板块的,这个我在去年的基金布局文章【2022年基金投资布局】中写过了:
现在,基于当前防疫政策优化下市场行情,我认为,可以布局消费类基金了,其实我在去年11月已经开始买入。
顺‘市’而为要求我们顺应市场大势,比如现今的消费行业基金、港股基金,当市场趋势比较明显,尤其是有政策面加持时,我们不应错过机会。
逆势而上,就是与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相悖,而将来市场还会宠幸你的基金重仓股或者说你的基金所属行业,也就是你的基金所属行业的未来仍有前景,此时只是调整,这一点很重要。在这个时期内,可以逢低布局,等将来行情到来获取更多收益。当然,期间你需要付出资金的时间成本,承受一个资金长期收益较低甚至为负的过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资金的时间成本,不要一跌就买,在下跌之初就投入大量资金,这样可等你发现市场遍地机会时,手中已无资金。说句玩笑话:我们跟巴菲特差的并不是理念,而是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
并不是你持有的基金持续下跌,你一直买入就是逆势投资。这个也是需要根据市场行情来操作的,逆势布局并非是盲目的去对抗市场,期间要注意节奏,过高的资金时间成本是不合适的。
比如在2021年新能源、顺周期的主线行情中,还盲目追逐白酒类行业基金就不是很明智,至少不应该一整年持续买入,而是在它们大跌时买入。
我们经常听说‘基金止盈不止损’,这也得看你持有的是什么基金,有些基金真的不能‘死拿不放’,即使亏损了,当市场行情转变时,还盲目追逐这些基金是不明智的
今年更适合顺‘市’而为。
各版块分析
在整体布局方面,我认为可以结合中金的研报观点:
消费
近几年,疫情是影响消费板块最重要的因素,目前随着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消费板块将会迎来复苏行情,但能否领涨全年,这个说不准,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
我们认识中的‘大消费’板块包含很多细分领域,而近期表现较好的领域包括:食品饮料、影视传媒、家居电器、酒店旅游、医美、商贸零售、免税和航空运输等。
可以作为组合中的一部分,我已配置。
港股
2022年恒生指数下跌15.46%,恒生科技指数下跌跌27.19%,可以说是跌跌不休。
港股的本轮下跌始于2021年,从2021年2月的31183.36点到2022年10月31日14597.31点,最大回撤达53.19%。
其实这两年港股连续下跌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①国内互联网严监管政策、教育行业“双减”政策,房地产景气下行。
②中美关系走势。
③中概股审计底稿问题引发的市场对中概股退市担忧。
④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
⑤疫情导致经济不及预期。
⑥俄乌冲突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一定影响。
始于去年11月的港股反弹,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上述扰动因素有所改善,比如去年开始的互联网平台相关政策趋于利好、房地产‘三支箭’政策、疫情优化政策、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等。
港股市场更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波动也比较大,对于前期上涨幅度较大的基金,不宜盲目追高,期间一定会有波动,可以逢低布局。
港股基金可以作为组合中的一部分,我已配置。
半导体
很多伙伴在半导体基金上是没怎么赚钱的,主要是上涨周期太短,还没止盈就跌下来了,凑了个热闹;另一方面可能是追涨杀跌了。
对于这种波动性较高的行业类基金,我们在做好资产配置后,是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来操作的,投资尚需看大势。
半导体行情在2021年7月末达到顶点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回调,期间虽有反复,但距最顶点仍有一段距离,这也让许多基民手里的半导体基金收益由盈转亏。
行业类基金需要根据市场及自身实际适时止盈,一定不要迷信‘长期持有’,波动性比较大,如果不及时止盈,过往收益很有可能降低甚至由盈转亏。
最近半导体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砍单潮、供过于求】,其实这要分两方面来看:
①消费电子相关领域(如智能手机、电脑等)需求疲软,而此前为应对‘缺芯’问题,许多厂商提升产能,导致供需失衡,从而影响相关半导体领域企业。
②另一方面,汽车、工控、新能源等相关领域半导体产品需求旺盛,这就提供了结构性机会。半导体产业链过于庞大,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方面,这就需要相关基金抓住半导体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发展机遇。
从国家发展大方向上来看,半导体国产替代空间还是很大的,‘漂亮国’无时无刻不在搞幺蛾子,我们不能总受制于人,这一点很确定。但预期打的太满,话题炒的太频繁,可能基金收益并不会太理想。
当前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市场需求减弱、供大于求与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之间的矛盾,在技术上是否有重要突破,后续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考证。
我们买基金,不能只听基金经理说什么,以行业类基金经理为例,有谁会说不看好自己基金所布局的行业,至多会说短期调整是正常的,长期还是看好,但却没人告诉你这个长期是多长。
我暂时不打算入手,看后期是否跌出合理价位。
医疗
因为疫情始于19年的医药行情,在21年中期到达高点,此后医疗板块便进入了漫长的回调期。
期间疫情相关板块如核酸检测、抗原、中药、治疗药物、医药零售等细分领域涨势良好,其他则相对一般。
医疗行业其实挺广泛的,中药,原料药、医药零售,创新药,医美,医疗器械等,政策、市场对细分行业影响也不同:
比如近期“集采”政策对医疗器械影响优于市场预期,“集采”边际影响趋于缓和;再比如疫情优化政策下的核酸检测风光不再,而眼科、牙科、医美等具有消费属性的领域则有望迎来复苏,疫情治疗相关药物、器械及医药零售等领域机会仍在,这个要具体分析。
虽然近期医疗板块有所反弹,但是由于前期跌幅较大,整体而言,医疗板块估值并不高。在各项利好加持下,这个时候的低估值才更有意义。
我觉得目前医疗基金是可以作为基金组合中一部分的,不要奢望买在最低点。
金融
对于银行类行业基金,其实我是一直不建议配置的,比如持仓以四大行为主的,虽然估值总是很低,但长期业绩也就那样,但一些优秀商业银行股可以配置。
如果A股能迎来复苏行情的话,券商行业还是值得配置的,毕竟疫情优化政策下,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以及市场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加,并且券商行业估值也不高。
前期跌幅较大的保险行业也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今年金融类混合基金还是可以持有的。
军工
波动性不低于半导体,目前看军工行业业绩还是很不错的,但容易受到政策、环境影响,波动较大,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基民不要盲目配置。
有时板块中个股有就会,并不代表整个板块都有机会。
我不会配置。
房地产
目前对于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很大,出台的“三支箭”政策分别从信贷、债券、股权三个渠道给与融资支持。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者对地产行业是否具有信心、还敢不敢把资金投向地产行业,我觉得有些难度。
我不会配置。
四季度基金报告尚未完全发布,等发布后可以参考一下基金的持仓情况构建组合,今年合适的基金若有C类份额,我更倾向于选择C类。
我目前已配置港股、消费基金,后期会考虑医疗基金,去年表现冰火两重天的新旧能源板块我暂时不打算配置。
持股过年。
选好股票,确认是低位,大胆买入,大概率等待大幅度上涨吧。
很简单,七天假期有很多不确定性,过了年,恢复正常,信心百倍,只会大涨。
一定是好股票!
发国难财的、炒作概念的、业绩不好的,尽量不要碰。
数字经济、智能化、新能源、农业、水利、军工,航空,旅游,都会大涨的。
前期暴涨的例外。
任何时候不要满仓。三分之一仓最好,一半也可以。年后你看好的股票短时下跌,一定大胆买入,直到三分之二仓位。上涨也要及时止盈,大概率会波浪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