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理性面对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新十条”出台马上就“满月”了从最初人们的“期盼”热情,到具体的“不得”、“不按”、“不要”、“不查”、“不再”等措施的落实,之后又经历了囤药、抢药、感染波峰、就医波峰、火化波峰,到现在“脆弱人群”及“脆弱人群的家属”依然处于焦灼之中。
粗略估计,超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正在经历感染波峰、就医波峰、火化波峰,次一级城市或再次一级城市,依次类推人口量级从大到小,从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将逐步经历感染波峰、就医波峰、火化波峰虽然理论上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关于“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却早已成为“放开”后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很难从人口量级层面简单地进行区分。
不过针对这个问题,有专家顺着记者的提问,进行了相应的回应记者:“大家从自己的亲朋好友之间总是能听到自己家里老人有去世的这种情况,好像比往年要多很多?”专家:“肯定会多,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但是大家想一想,你身边的人阳了多少?或者一家人可能都阳了,有几个危重的?或者有几个肺炎的?这个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吧。
”紧接着记者反问:“感觉是这样?”专家:“有吧,因为现在没法统计具体的数,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分母,因为现在不再做全员核酸,也不再做抗原甚至说很多人在家里就待几天,有症状也好,无症状也好,在家里扛一扛就过来了,就上班去了。
所以说可能我们大家都阳过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分母是多少”直观来看,这两段“专家答记者问”确实没多少信息量,更像是对当前疫情形势的一种简要概括可这却是“放开”后,比较正面的一次回应“死亡多”的问题,虽然给出的答案依然比较模糊,用的是“肯定会多”,但是也比较厚实的强调“这一点我们要承认”。
并且就具体的释疑来看,专家更倾向于解释现象,而非是解释原因对此舆论层面当然是“不淡定”的,比较广泛的反应是专家们就会“轻飘飘”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层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定性,并不在于专家们说了什么,而是从“新十条”以来,部分人依然在根据结果争议“放开”对,还是“不放开”对,也就是对于防疫始终还是停留在两级立场上。
可事实上,防疫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错综复杂、难以预料的问题就比如关于“药紧缺的问题”,专家的解释是,有市场供需的问题、有恐慌导致的囤药、抢药的问题、也有老龄化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需求的问题。
也就是说,很难用简单地“为何不提前配置的思维”去进行无缝衔接并解决问题而且“新十条”的出台,它本身面对的是“生命安全”、“生活便利”、“经济活力”等等之间的综合抉择如此之下,意味着复杂之下还有更复杂,所以是很难一概而论的去定性和解决的。
由此再去面对专家释疑,只能说在没有数据支撑的现实下,他(她)们也只能把话讲到那个程度否则单纯地为迎合部分人想听“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或不专业平心而论,任何人因为感染新冠离世都是值得悲伤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都是“放开”的原罪。
甚至不夸张地讲,总把“放开”的原罪挂在嘴边,才是一种偏狭和短视要明白一点,在面对疫情的问题上,从始至终就不存在万全之策,也就是说不管是“放开”,还是“不放开”都将承受必然的损失,而且在这个问题上,疫情已经三年,就是再没有受到冲击或影响的人群,应该也有基本的认识了。
所以这种时候,动辄还在拿“板子没打到自己身上就会轻飘飘”进行阴阳怪气,只能说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搞明白疫情到底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新十条”出台前后,有专家就提到这不是“全剧终”,而是“新挑战”,可当时有些支持“放开”的人却强调专家想“往回走”。
提调这个问题就想说,无论是支持“放开”,还是支持“不放开”,都最好不要陷入非黑即白的境地否则所谓的“既要”、“又要”、“还要”根本就没有可周旋的余地因为我们很清楚“既要”、“又要”、“还要”要想有周旋的余地,起码的前提是,不能把可能的损失都归结为疫情防控调整,要不然疫情防控还怎么调整。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认为异见不能提,而是异见的提出一定是基于现实而言的就如“专家答记者问”中提到的“你身边的人阳了多少?或者一家人可能都阳了,有几个危重的?或者有几个肺炎的?这个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吧”,其实并不是为否认“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这个事实,而是想说就算“多很多”,对于多数人来讲,它仍然是个边缘事实。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家里就待几天,有症状也好,无症状也好,在家里扛一扛就过来了,就上班去了所以说可能我们大家都阳过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分母是多少”的这个说法,更符合多数人的感受,而非是人人都好像面临着“火化波峰”。
另外,其实对“就医波峰”和“火化波峰”有了解的人来讲,每年冬天都会迎来好几波“就医波峰”和“火化波峰”提调这个事实是想说,即便新冠疫情加重了“就医波峰”和“火化波峰”,但也要清楚,不能把最近离世的人都归结为“新冠死”。
换句话说,不管是面对“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还是面对专家们的释疑,都不要上来就往“敌意”上理解说实话,面对具体人的离世,就算非亲非故,也没有人会认为那个人就该离世而之所以会出现看起来“轻飘飘”的说法,就在于面对不确定性的疫情,我们总需要用确定性的态度去应对,否则只会被疫情拖得更加无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