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称通过穴位注射苯酚治疗新冠感染者的李跃华,公布了苯酚溶液配制方法,再次引发关注。他的诊所外,每天都有数十名病人排队等待开门。李跃华说,“白肺”…
取消
苯酚是一种临床应用的老药,关于苯酚治疗新冠的争论已经有好几年了,至少是原于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李跃华等用于治疗新冠而起,一直延续至今,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是之,沉默者更是大多数,好不热闹。
放开后,当下正处疫情高峰,国人感染率已达80%以上,有些地方90%以上,苯酚疗法又甚嚣尘上,李跃华甚至说,“白肺”面积50%以下患者,使用其方法有七八成可治愈,“苯酚疗法”除了治疗新冠,还能治疗埃博拉、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这样说来,其治疗效果胜过其它任何药物。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为什么不广而推之呢?!一直让人迷惑不解。
苯酚属于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防腐剂和消毒剂。苯酚可杀灭细菌及部分真菌,杀灭芽胞和病毒的效果较差;苯酚对小范围的皮肤有止痒、止痛的作用。低浓度苯酚可以用于皮肤消毒、止痛、止痒。
苯酚外用也用于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脚癣,汗疱症(汗疱疹)等,以及治疗口腔和咽喉的疼痛或刺激症。在医疗美容行业,可以用于雀斑、黄褐斑的脱色治疗。此外还用于各种外科器械、房屋的消毒和排泄物的处理。
苯酚的制剂和规格很多种,溶液剂:1%~10%。油剂:1%~2%。酊剂:5%~10%。软膏剂:2%。
中国药典规定苯酚注射液最高浓度是0.5%,美国FDA是0.55%。摄入的最高量一直没有准确的标准。
正常外用苯酚常用浓度为1%-2%,皮肤嫩的人建议1%。苯酚喷剂常用浓度为0.5%-1%,体质阴虚上火的人,可适度降低浓度。苯酚注射的常用浓度为0.067%-0.2%,新手建议全部0.067%,熟悉后可根据需要谨慎提高浓度。注射用量:0.067%浓度,一天不要超过30毫升,一般10毫升左右。
它们的使用方法、途径和稳定性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怎么选择与配置须咨询医生。
李跃华等人应用低浓度苯酚穴位注射不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有的还用于治疗流感、肝炎、湿疹等。既然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就应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开展临床应用系列硏究,并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揭秘真相,回答大家的质疑,一些支持或否定的圈内专家教授尤其应该有这份担当和作为,勇敢站出来,履行这项使命与责任。
谢邀!
这个乱搞的东西的做法叫做,免疫激活。
中医的所谓穴位针灸和穴位注射,都和这个逻辑有关。
感染新冠后也可以说是免疫激活,但是病毒是不讲道德的东西,对人体的侵犯是一种生存变异的需要,对人体的侵犯会带来感染者的组织器官的损伤。
同样的道理,不管你注射什么液体到身体里面去,都会产生免疫反应,制造出新的创伤,当然被激活的部位也越多,身体产生的抗体量也会很高。最终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你的免疫力足够好,被感染的情况也不严重,那么短期自愈的可能性非常高。
现在是不是会容易明白些?穴位注射需要消耗的是你身体里的东西,本身不会带来任何正面的好处。
最终的疗效,依然是由你身体产生的免疫抗体发挥了治疗效果。
假如说病毒的感染不能在短时间调动身体的免疫反应,那么后面的疾病发展过程会不会更严重呢?
应该不会。病毒的感染量才是决定你恢复健康的要素。身体会根据被感染部位产生的预告因子,来主动加强免疫抗体的释放来扑灭病毒,修复损伤。将来身体恢复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回光返照知道吗?人之将死,会激活身体释放最后的抗体和激素,而且只有一次的机会,那么就知道了,身体能够产生的免疫抗体总量是有限制的。
每次有什么公共事件,各路大(牛)罗(鬼)金(蛇)仙(神)都要出来秀一波存在感。
从绿豆治非典,碘盐防辐射开始,我已经对这些民间传说充耳不闻了。我只相信指南。
指南说重症标准是什么,我就按照标准去判断,指南说怎么样治疗有效我就怎么治疗。
至于民间神医,不好意思,不认识,也不敢认同。
按照医生的说法,就是常见的所谓运动员打的封闭吧?
苯酚是一种消毒液
川普就说过,为什么不往人体里注射消毒水来治疗新冠呢?
然后懂王被美国的义和团嘲笑。
最后懂王不得已说他是开玩笑的。
往新冠病毒里喷消毒液当然可以杀死新冠。
在当年还不如用氯喹更安全。
另外这个家伙没有抓起来呀?我记得他好像抓起来过。
另外说一句,氯喹以前是用来治疗疟疾的,氯喹有效,青蒿素按照这个人的逻辑也应该会有一点效果的。
以前有个人问我说青蒿(植物)
吃青蒿肯定没效,浓度不够,而且不能煮。
如同王八青蒿汤是治疗不了疟疾一样,因为煮过。
互联网赚钱创业项目资讯站,网络各类你想要知道的内部信息,欢迎分享和投稿。
苯酚是一种临床应用的老药,关于苯酚治疗新冠的争论已经有好几年了,至少是原于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李跃华等用于治疗新冠而起,一直延续至今,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是之,沉默者更是大多数,好不热闹。
放开后,当下正处疫情高峰,国人感染率已达80%以上,有些地方90%以上,苯酚疗法又甚嚣尘上,李跃华甚至说,“白肺”面积50%以下患者,使用其方法有七八成可治愈,“苯酚疗法”除了治疗新冠,还能治疗埃博拉、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这样说来,其治疗效果胜过其它任何药物。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为什么不广而推之呢?!一直让人迷惑不解。
苯酚属于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防腐剂和消毒剂。苯酚可杀灭细菌及部分真菌,杀灭芽胞和病毒的效果较差;苯酚对小范围的皮肤有止痒、止痛的作用。低浓度苯酚可以用于皮肤消毒、止痛、止痒。
苯酚外用也用于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脚癣,汗疱症(汗疱疹)等,以及治疗口腔和咽喉的疼痛或刺激症。在医疗美容行业,可以用于雀斑、黄褐斑的脱色治疗。此外还用于各种外科器械、房屋的消毒和排泄物的处理。
苯酚的制剂和规格很多种,溶液剂:1%~10%。油剂:1%~2%。酊剂:5%~10%。软膏剂:2%。
中国药典规定苯酚注射液最高浓度是0.5%,美国FDA是0.55%。摄入的最高量一直没有准确的标准。
正常外用苯酚常用浓度为1%-2%,皮肤嫩的人建议1%。苯酚喷剂常用浓度为0.5%-1%,体质阴虚上火的人,可适度降低浓度。苯酚注射的常用浓度为0.067%-0.2%,新手建议全部0.067%,熟悉后可根据需要谨慎提高浓度。注射用量:0.067%浓度,一天不要超过30毫升,一般10毫升左右。
它们的使用方法、途径和稳定性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怎么选择与配置须咨询医生。
李跃华等人应用低浓度苯酚穴位注射不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有的还用于治疗流感、肝炎、湿疹等。既然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就应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开展临床应用系列硏究,并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揭秘真相,回答大家的质疑,一些支持或否定的圈内专家教授尤其应该有这份担当和作为,勇敢站出来,履行这项使命与责任。
谢邀!
这个乱搞的东西的做法叫做,免疫激活。
中医的所谓穴位针灸和穴位注射,都和这个逻辑有关。
感染新冠后也可以说是免疫激活,但是病毒是不讲道德的东西,对人体的侵犯是一种生存变异的需要,对人体的侵犯会带来感染者的组织器官的损伤。
同样的道理,不管你注射什么液体到身体里面去,都会产生免疫反应,制造出新的创伤,当然被激活的部位也越多,身体产生的抗体量也会很高。最终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你的免疫力足够好,被感染的情况也不严重,那么短期自愈的可能性非常高。
现在是不是会容易明白些?穴位注射需要消耗的是你身体里的东西,本身不会带来任何正面的好处。
最终的疗效,依然是由你身体产生的免疫抗体发挥了治疗效果。
假如说病毒的感染不能在短时间调动身体的免疫反应,那么后面的疾病发展过程会不会更严重呢?
应该不会。病毒的感染量才是决定你恢复健康的要素。身体会根据被感染部位产生的预告因子,来主动加强免疫抗体的释放来扑灭病毒,修复损伤。将来身体恢复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回光返照知道吗?人之将死,会激活身体释放最后的抗体和激素,而且只有一次的机会,那么就知道了,身体能够产生的免疫抗体总量是有限制的。
每次有什么公共事件,各路大(牛)罗(鬼)金(蛇)仙(神)都要出来秀一波存在感。
从绿豆治非典,碘盐防辐射开始,我已经对这些民间传说充耳不闻了。我只相信指南。
指南说重症标准是什么,我就按照标准去判断,指南说怎么样治疗有效我就怎么治疗。
至于民间神医,不好意思,不认识,也不敢认同。
按照医生的说法,就是常见的所谓运动员打的封闭吧?
苯酚是一种消毒液
川普就说过,为什么不往人体里注射消毒水来治疗新冠呢?
然后懂王被美国的义和团嘲笑。
最后懂王不得已说他是开玩笑的。
往新冠病毒里喷消毒液当然可以杀死新冠。
在当年还不如用氯喹更安全。
另外这个家伙没有抓起来呀?我记得他好像抓起来过。
另外说一句,氯喹以前是用来治疗疟疾的,氯喹有效,青蒿素按照这个人的逻辑也应该会有一点效果的。
以前有个人问我说青蒿(植物)
吃青蒿肯定没效,浓度不够,而且不能煮。
如同王八青蒿汤是治疗不了疟疾一样,因为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