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五谷 养脾胃
中医认为谷物性味平和,补脾胃。《黄帝内经》记载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气味为补精益气”的饮食搭配原则。传统上,谷物是指大米(水稻和大米)、黍(黄米)、(又称粟,即小米)、麦(小麦)、菽(豆子);现在,谷物一般指各种谷物。寓医于食,谷物可以入药防病,各有特色。
大米中的粳米味甘平,补气健脾胃,解渴。适用于营养不良、慢性胃炎、肠炎的人群。米糠层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和痔疮。粳米可以煮粥做蛋糕,但粳米热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E、锌、铜等元素,具有益气补虚、润肠通便的作用。同时,植物纤维含量高,有助于增加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小米味甘凉,能健脾胃,补肾安神。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恶心、肠鸣腹泻、失眠的健忘者。小米含有维生素B1和B12,可以预防口腔溃疡。小米铁含量高,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常用于产后护理,可与羊肉一起煮,治疗产后气血虚弱。
小麦具有养心、健脾、安神、滋阴、补肾、除热的功效,可治疗心烦、失眠、出汗、口渴。适合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每天可选浮小麦20-30克,茯神10-20克,麦冬6-10克,将药食研碎在沸水中煎煮15-20分钟,去渣喝茶,有助于缓解女性潮热、心烦、出汗、失眠等不适症状。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宣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