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银行业保险监督管理局:辖区内个人养老金账户约190万户,缴存资金超过38亿元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嘉义北京报道
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务院陆续发布多项文件,形成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2022年以后,国务院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五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和《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
2月23日,在北京市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市保险业协会主办的“北京市养老金融服务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北京市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局人身保险部副主任瑞楠总结了北京市养老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并披露,目前,辖区内有22家银行机构推出了个人养老金产品,如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8家保险机构推出了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约190万户,存款资金超过38亿元,主要是储蓄存款。
丰富的养老保险产品供应供应丰富的养老保险产品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以养老保障为目的,领取60岁以上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具有保险简单、支付灵活、收入稳定等特点。
据披露,自2022年3月1日北京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至2022年底,北京共有11家保险公司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12款,共投保5.73万人次,保费规模约7.54亿元,人均保费约1.32万元。
在发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北京市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局积极引导试点公司推出专属产品,重点关注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需求。
如果推出在线叫车司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计划,每人每月只需支付不超过300元的保费,在线叫车司机及其家属可以获得视频医生、健康评估、实时注册等增值服务,为在线叫车司机及其家属的健康和养老金提供保障。
目前,北京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4万余人,约占北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投保人数的72%。
政保合作形成了“为老”的新服务模式

目前,北京开展了两个政府保障合作项目:老年人专属意外险和失独家庭综合保障。通过对老年人和失独老人的补贴和保费,风险保障取代了财政资金的直接和定向补贴。在实现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同时,通过联合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老年人和养老机构的负担,真正用少量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提高政策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截至2022年底,老年人专属意外险保障人数达到25万人,保额329.57亿元;失独家庭综合保障保险9.6万人次,累计理赔超过2亿元。
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重度残疾人日常基本生活护理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为保障,以实物形式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截至2022年底,试点项目已覆盖46.19万人,为3731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日常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服务,支出1.12亿元,对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动个人养老金业务试点
2022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北京已成为首批36个试点城市或地区之一。同时,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通知》,以促进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
截至2023年1月底,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已从第一批7款扩展到13款。产品类型可享受相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扩展到包括养老金和两全保险在内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12款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已在北京落地。
积极发展商业养老金业务
商业养老金业务是指养老保险公司为个人客户开立商业养老金账户,提供账户管理、养老金规划、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的创新养老金融业务,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组成部分。
2022年11月,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业务试点的通知》,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业务试点在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市)开展。人力资源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国民养老四家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试点期暂定一年。
目前,北京已备案10款产品,其中5款已开始销售,有效客户约1700户,股票资金规模约250万元。其他储备产品将在下一步在市场上推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