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辟高水平开放新路径 规划中新合作的新前景
11月1日,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JCBC)第十八次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新加坡企业全面参与中新广州知识城产业发展创新合作框架的谅解备忘录》。
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中新双边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创新模式,通过不断提高制度开放水平,努力创造中新开放合作的新优势,引领“知识”开放的新突破,从多个维度开辟高水平开放路径。备忘录的签署将帮助知识城市吸引和聚集更多的新加坡等国际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深化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支持新加坡企业参与知识城市产业发展创新,打磨知识城市作为“新加坡企业首选”的“金招牌”。
深化合作机制
建设开放合作示范区
从2010年6月奠基建设到2018年4月升级为中国与新加坡重要的国家双边合作项目,再到2020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不断深化中新合作机制,提升制度开放水平,成功打造12年发展时间的创新合作新模式。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所是由中新广州知识城市管理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机构共同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副院长顾海文介绍,研究院借鉴了新加坡产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和制度,制定了知识产权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九项产业化制度,鼓励创新创业,吸引了一批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国际高层次人才在研究院立项,推动了多项国际创新成果的转化。到目前为止,研究院已经引进了160多个工业化项目。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心,一个具有橙色屋顶和南洋特色的现代校园引人注目。“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联合学校”的校名尤为突出。这是南洋华侨中学在新加坡海外联合举办的第一所学校。据了解,学校外籍教师占4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新加坡教师。今年5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广州教育国际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
不仅在科研教育领域,而且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上也生动地反映了知识城市制度开放能源水平的不断提高。
今年3月1日生效的《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通过立法将国家和省级有关经济建设管理权限移交知识城市管理委员会,赋予更大的深化改革和试点权限。这是中国四个国家双边合作项目中第一个省级专项立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实施为建设知识城市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商业环境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促进中新国家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新广州知识城。贾自豪摄
加强协同创新
争创中新开放合作的新优势
由中新合作建设的产业创新载体,在知识城市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吸引全球优质项目、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端人才加快集聚。腾飞科技园合作共建,一期工业园区已进驻企业400多家,就业人数达3000人。近日,园区建成的一站式生物医学共享实验室平台中新生物医学创新谷开始试运营。它将成为新加坡和海外生物医学企业在知识城定居的第一站,也将为国内外生物技术人才和企业打造国际双向平台。
中新智慧园是深化知识城市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于今年6月正式开放。该工业园区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成为中新两国在知识城市创新合作的又一亮丽名片。目前,中新智慧园已引进恩士迅大湾区金融科技交付中心、新加坡能源集团、广州莱恩生物医学有限公司、Star3D口腔数字医学、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60多个产业化项目。

随着“三集群两高地”发展模式在知识城市的全面完善,生物医学、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合作项目也在知识城市蓬勃发展。
——在生物医学方面,百吉生物建设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免疫细胞药物商业化生产基地;新加坡来恩生物计划建设GMP细胞生产基地,是世界领先的TCR-T细胞治疗企业,是中国总部。
——在数字经济方面,新加坡电信全资子公司恩士迅在知识城设立了大湾区金融技术交付中心。项目第一阶段已开始运营。预计年底将有500名IT专业人员加快5G、发展数字双胞胎、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跨境创新生态系统。
——在绿色发展方面,与新加坡能源集团签订协议,实施区域能源项目(包括供冷供热)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逐步推广到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等地区。
——在金融服务方面,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促进三家地区国有企业发行13.4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牢固的人才纽带
引领“知识”开放新突破
位于九龙湖总部经济带知识塔项目,设计高度330米,今年10月主体结构已建设至14层,作为中新合作基准项目之一,其意义是成为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知识产权、人才交流培训、投资合作领域的重要载体。
人才合作与交流已成为知识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环节。在过去的10年里,知识城开展了35批“全球化”活动,共有366名参加培训和专项调查的人员。同时,组织了39批“邀请”活动,线下培训人员1万多人,线上培训人员9500多人。
自2013年以来,中国新闻知识论坛已持续8次,成为新加坡与广东旗舰战略合作的高级对话平台。每年与广东新闻合作理事会会议同时举行,并邀请新方和广东理事会主席作为论坛嘉宾。围绕中国和新加坡的新发展趋势和双边合作的新热点,两地政府和商业领袖与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人才纽带越来越牢固,“知识”在知识城市的开放不断上演新的突破。
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所正在建设知识城市,努力今年开始招生。它将在十年内培养近3000名高水平人才,成为中国新加坡国立大学最大的综合旗舰项目。
今年9月,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黄埔)知识产权青年创新中心在知识城正式运营。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汇集了10家海外服务机构和20家国内知名服务机构,涵盖知识产权服务全链,开辟了国内外创新主体寻找知识产权多元化专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知识城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深化中新合作。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由知识城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联合建设,于2019年启动运营,连接企业和知识产权机构100多家,编制新加坡知识产权发展和产业导航专项报告,并向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地区发布,连续五年联合举办新加坡知识产权周中文专题论坛。
中新广州知识城以“知识”为重点,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以中新合作的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充满中国智慧的国际合作新计划和新前景。
“这样的开放路径和模式建设,基于国际视野,标杆湾区标准,整合区域甚至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促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改进,为中国高质量吸引外国投资提供新的例子,开辟新的空间,塑造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式‘湾区节点’、提高区域创新发展竞争力将发挥积极作用。国家研究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说。(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