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深圳将推进841个重大项目
【记者】崔灿
以就业、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为重点,2023年各地将有哪些“大动作”?列出了哪些“任务清单”?
稳定就业的“组合拳”
就业是民生的基础。
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平表示,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平台支持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对于大学毕业生,许多地方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湖北提出了40多万新大学毕业生留在湖北就业创业的目标和任务;甘肃支持1万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宁夏在毕业后两年内给予创业补贴,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以上,培养9000家创业实体。
围绕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城市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发挥“组合拳”,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改进行动,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使劳动者有技能、行业和收入。
例如,天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超过2万人。山西计划推进县、县公益零工市场的全面覆盖,使零工等工作不再“站在路上”。甘肃还提出根据当地情况规划和布局一些零工市场。宁夏计划开发9000个城乡公益岗位,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稳定就业。安徽省促进了全面就业社区建设,建设了“三公里”就业圈。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突出“普惠发展”
通过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新”、“新建”、“改扩”等具体教育措施已成为“任务清单”中的高频词,优化资源配置,使教育发展更加公平、高质量、均衡。
河南加强了学前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增加了10万个公立幼儿园学位。北京将增加2万个中小学学位,以扩大校长和教师交流和轮换的比例。天津明确增加了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和8500个普通高中学位。重庆、宁夏、湖北、福建等地也在报告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数字。
在高等教育方面,促进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努力解决部分高校“同质化”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的“轨道”上发挥特色。
此外,一些地方还针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和特殊学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暖心措施。甘肃省明确表示,将继续对贫困家庭儿童的普通大学进行资助,本科院校一次性补贴1万元,专科院校(高职院校)一次性补贴8000元。山西推进人口超过20万的县特殊教育全面覆盖,实施扶残项目,帮助更多残疾或残疾家庭的大学生实现大学梦想。
居家社区养老更贴心
“一老一小”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人民的关注。调查显示,居家社区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但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却相对薄弱。
2023年,民政部将与财政部合作,继续推进家庭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养老服务体系,这反映在许多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辽宁省建议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养老机构大规模连锁品牌发展。
四川将完善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宁夏将打造全国示范老年人友好型、青年发展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区(城市),启动完整社区和未来社区试点,让老年人享受幸福生活,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民生事实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看似陈词滥调,其实字字千钧。从年初的承诺和数据,到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在2023年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