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写:小山村震后48小时
新华社成都9月11日电(记者薛晨)住在帐篷里,吃了热饭,受伤得到及时治疗…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挖角村在短短两天内走出了“孤岛困境”。
挖角村位于四川省石棉县王岗坪镇,距泸定市6.8级地震震中仅30多公里。9月5日12时52分地震发生后,村里三个村民小组失去联系,生死不确定;道路和房屋严重受损,村庄与外界失去联系,伤员无法转移,灾害无法报告,救援力量无法进入。
“刚跑出去,房子就倒塌了,很难站稳脚跟。”回忆起地震时的情况,挖角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清仍有挥之不去的恐惧。地震发生时,他拉起妻子跑出去。在跑步过程中,他的右腿被飞石伤害,他妻子的腰也受伤了。
当震感减弱时,王德清逐渐恢复过来。他从车里拿起扬声器,挨家挨户地问候村民们疏散到开放的蔬菜市场。
此时此刻,救人是首要任务。王德清带动挖角村80多名共产党员,从危房和废墟中救出许多被困村民,挨家挨户搜救伤员。当他们发现一个倒塌的农舍时,他们发现一个老人被压在废墟里,他们一起挖出了老人。
30多名村民还自发成立了“伙食团”。村里的养猪户送了两头猪,12个大锅和土炉排成一排,准备生火做饭。
9月7日,四川省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党总支书记王德清与水利局抢险人员沟通抢修水管方案。新华社记者薛晨
5日晚,第一批消防救援人员乘坐橡皮艇,沿着大渡河逆流而上,在黑暗中进入王岗坪乡。他们带来了救灾物资和设备,并将受伤人员转移出去。在太阳落山之前,国家电网的救援人员在安置点“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在挖角村委会临时安置点,民兵组织、志愿者、警察、村民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共同支撑了政府运来的100多个救灾帐篷,让受影响的人有了临时的家。在安置点的另一边,村里的年轻人和志愿者被排成一列,传递卡车上卸下的救灾物资。
深夜12点,当安置点逐渐平静下来,人们睡觉时,王德清召集相关人员继续研究第二天的救灾计划和善后事宜。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开放的道路,仍然失去联系的村民,被巨石砸碎的自来水管道。
6日上午,随着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进入王岗坪乡,更多的救灾帐篷、被子、折叠床、大米、蔬菜等物资也被运入挖角村临时安置点,救援车辆和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一个接一个地响起。6日下午,随着“生命通道”的开通,伤员被转移并及时治疗。
9月7日,四川省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清统计了挖角村房屋的损坏情况。新华社记者薛晨
越来越多的人住在临时安置点。在安置点的青青乐园,心理学家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为孩子们提供震后心理咨询。“食品团”有足够的大米、蔬菜和肉类供应。
但王德清悬着的心还是没有放下。村里的供水管道在地震中断裂,整个村庄都断水了。王德清带领村民和石棉县水利局抢修人员奋战了七八个小时。7日凌晨3点,清澈的自来水终于在安置点使用。
挖角村的安置点逐渐走上正轨,受影响人群的眉毛逐渐伸展,表情也放松了。村干部开始统计15个村民小组的房屋损坏情况,为灾后恢复和重建做准备。
挖角村的村民们开始尽可能地为救援做出贡献。他们为救援人员送食物,村民们开着私家车帮助运送救灾物资。在挖角村临时码头,消防救援冲锋艇不断运送救援人员,部分村民主动提供自己的船舶,承担运输任务。
遇到自然灾害的人正在迅速重建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