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报记者在地下700米体验煤矿工热心跳
煤矿小巷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井,充满色彩;一个地下,黑暗和潮湿。煤矿工人的生活轨迹更像是一条狭窄的通道,连接着两种生活:一个地面,一个地面;一个明亮,一个黑暗。
每个矿工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里面有泪水、欢笑、喜悦和悲伤。他们每天深入漆黑的地下,连续几个小时进行高强度的作业;他们牺牲了享受光明的权利,却为成千上万的家庭点燃了夜晚的灯光。
大河日报大河客户记者吕高见习记者李帅文记者赵龙飞摄影
核心提示!黑尘堆积在身上,刻在脸上,挖出滚烫的热情,洒满了人间的光芒…一首《矿工之歌》唱出了无数煤矿工人的艰辛和心声。
“矿灯、安全帽、防水鞋、自救器……”这是煤矿工人下井的必备品。进入直线距离700多米深的地下,需要穿过10多里狭长潮湿的曲线巷道,在地下工作8小时。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需要乘坐多辆缆车。
一线煤矿经常覆盖着厚厚的煤灰;挖掘现场,打破一点坚硬的岩层,平均每天推进9米。尽管数百米的地下工作非常困难,但他们仍然热爱这个职业。8月底,《大河日报》记者分为两种方式,记录不同工种煤矿工人的真实工作和生活。
安检准备
换工作服,甚至换内衣
8月30日,平顶山,中雨。
凌晨4点,北方的天空逐渐变白,远处的一座矿山冒着烟。当城市里很多人还在睡觉的时候,矿工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就开始了。
平煤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矿,偶尔有一列运煤火车经过大门。矿工们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有的刚下班升井,有的赶着上班,在雨中穿梭。《大河日报》记者一路跟随综采一队采访,主要负责地下采煤。据了解,早期矿工只检查机械设备和地下安全。为了更真实地记录他们,记者不得不跟随下一个团队。
上午10点,综采队。在一层一层的房间里,近20名矿工聚集在这里,上班前正在召开安全例会。据团队书记张建文介绍,他们每天下井前都会举行这样的例会。
随后,矿工们来到员工餐厅吃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烹饪和主食。记者注意到,大多数矿工喜欢吃炖面条,一大盆炖面条只需8元,既实惠又方便。
晚饭后,矿工们开始换衣服,穿着蓝色工作服,矿灯、安全帽、防水鞋、自救器等。记者和矿工一样,包括内衣在内的衣服也应该换成棉质工作服,甚至手表和项链也不允许穿。不仅因为地下脏,还因为防止个人衣物摩擦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矿工全副武装后,他们聚集在一起,各自打卡后,接受入井前的安全检查。
“全身都要摸,除了规定的物品,其他物品都不允许携带。”据现场检查的一位师傅说,头顶有摄像头监控,直接连接到集团,矿工在工作中很有意识。
下井作业
坐缆车往返需要3个小时。
井口是一排排架空成人缆车来回循环。矿工们通常被称为“猴车”。人们像猴子一样坐在上面。
缆车离地大约半米远。记者坐在其中一辆缆车上。一开始,他摇晃得很厉害,双手紧紧地握着,担心自己会从上面摔下来。沿着陡峭的小巷向前行驶。虽然速度不是很快,每隔20或30米就有荧光灯,但小巷仍然昏暗潮湿。偶尔,你可以看到老鼠经过。
记者注意到,许多矿工下班回来时都覆盖着煤灰,工作服上的反射条特别引人注目。一些矿工手里拿着一本书,利用安全帽上的矿灯来打发无聊的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次乘坐缆车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到达车站都会有语音提醒,以防止矿工通过车站。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垃圾箱,一些矿工拿着扫帚和编织袋坐在缆车上清洁。
坐缆车后,再走几公里。经过几扇封闭的门后,里面的温度瞬间升高。过了一会儿,记者汗流浃背,工作服紧紧地贴在身上。沿途悬挂着许多引人注目的安全标语,巷道两侧有许多瓦斯检查记录牌,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温度、瓦斯等数据。在任何地方,陪同记者采访的技术人员王勇勇都会上前仔细检查。此外,巷道内的墙壁上还有许多瓦斯孔,据矿工介绍,这些孔一般深约100米,“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路上要转五辆缆车,中间要走路,往返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据矿工介绍,除了工作几个小时,他们每天在路上下井的时间更多。
巷道掘进
使用先进设备,平均每天向前推进9米

中午12点10分,《大河日报》的另一名记者跟随掘进队的矿工到达了700多米深的地下掘进面。这是一条正在挖掘的小巷,从上个月10日起,他们开始了小巷。
刚走进掘进巷道,记者就觉得这条巷道比沿途的巷道特别宽敞。顶部高3.1米,宽4.85米。为了防止顶部岩石脱落,整条巷道由u形钢支架支撑,上面有一层由粗钢丝制成的钢网。巷道中间有一条宽约两米的运输带,可以将破碎的石块和煤块运输到地面上。
巷道掘进的前端是一台58吨重的掘进机,前面是一个巨大的炮头,上面覆盖着合金制成的截齿,用来挖掘夹杂着煤层的岩壁。炮头下面是一个厚重的铲板,两侧有一个巨大的金属轮,可以将破碎的岩石和煤转移到掘进机下面的运输带上。一名矿工在现场告诉记者,这台挖掘机平均每天可以向前挖8米到9米,这是一种先进的设备。
下午1点,做好各项安全检查后,开始挖掘。随着挖掘机的启动,巷道前方突然弥漫着煤尘。
一名矿工坐在掘进机的最高部分。他是一名观山工,负责指挥掘进机的掘进方向。根据观山工的指挥,旁边驾驶座上的司机掏空岩壁上部的岩石后,负责组装钢支架的矿工将立即抬起组装好的u型钢支架,并将其运送到刚刚掏空的岩壁上,并将其支撑在掏空的岩壁上。随后,掘进机会慢慢掏空岩壁下部,组装人员也会随着进度固定刚支撑的u形支架。就这样,掘进约50厘米,固定了u形支架,隧道越来越深。
记者跟随矿工运输材料,试图帮助运输未组装的钢支架,但刚刚举起,沉重的钢压在手臂上突然失去了力量。据一名运输矿工说,这些钢,一个重量超过170金,四个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钢支架。
采煤现场
地下温度较高,矿工仍坚守岗位
一个半小时后,中午12点多,《大河日报》记者跟随采煤矿工,走过狭窄的小巷和铺在地上的轨道,到达了收集面一线作业现场附近。在我走近之前,我听到了一声刺耳的机器轰鸣声。
越往里走,越难走。其实不叫路。有些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通过,更难走的地方要弯腰低头才能慢慢通过。有时候如果不注意,头顶上的头盔会碰到巷子上方的岩石,发出“叮当”的声音。
在最深的一线采煤现场,许多矿工正在工作。他们是以前的团队,还没有下班。该团队指挥采煤机矿工王俊波手持遥控器,指挥机器运行。不到5分钟,巷道墙上就挖出了一个长方形的洞,煤块不断滚落,直接进入运输机。
“控制采煤机最重要的是让它听话。除了掌握高度外,记住不要切割煤顶部或底部的岩石。王俊波指着作业区的煤堆说,切割高,不安全;如果切割低,岩石与煤混合,煤炭质量差,影响后续销售价格。他介绍说,采煤机在巷道里不停地来回移动,一刀下来就能拿到60厘米宽的煤块。采煤机上有水管,不停地往采煤机滚筒上洒水降尘。
据了解,挖掘后可以采煤,采煤前应安装运输机和支架。20多人三班倒,有时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来改进电力、运输系统、管道等。只有在所有的气体和其他设备都达到标准后,才能采煤。
班长李顺生透露,地下是男人的天堂。因为下面的温度太高,很多人喜欢赤手空拳工作。如果有无尽的工作,矿友会上前帮忙,整天和铁家伙打交道,小碰撞时有发生。“但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他说。
人物讲述
三代矿山玩58吨掘进机
下午1点,在掘进面的巷道里,记者看到郭石磊刚从掘进机下钻出来,负责掘进机的维修。他不仅是一个能玩58吨掘进机的90后,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矿三代。这时,他刚刚修复了掘进机底部滚动托轮上的一个小问题,汗水和煤灰完全掩盖了他24岁的真实年龄。因为他还有工作要做,所以面试必须等到他完成工作回到地面。
随后,在地上的一间办公室里,刚洗完澡,一身白净的郭石磊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出生于1993年,家乡在商丘。2011年3月,他来矿上工作,刚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掘进工,每天都像其他掘进工一样,做着运输、掘进的工作。2015年下半年,单位培养年轻人才时,他入选,现成为掘进机维修人员。“我爷爷是二矿的矿工,也是矿上的第一批矿工。现在我和爸爸、叔叔、叔叔都在二矿工作,我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矿三代。郭石磊自豪地说。
“我现在的日常工作是对掘进机进行维修,我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掘进机的维修技巧。“说到工作,郭石磊高高兴兴地说,虽然掘进机是一个“愚蠢的大”,但真的想打开,只要有人帮忙或很容易组装,毕竟,整个掘进机重58吨,一条拆卸的履带有78吨。现在他每天比生产工人早起,早上5点多点名,然后吃饭,换衣服下井维护挖掘机,有时时时时间紧,他会直接带早餐下井。如今,在维修掘进机时,爬、躺、钻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可以通过听掘进机运行的声音来判断其存在的小问题。
谈到近年来的工作经验,郭石磊尴尬地说,当他第一次工作时,他觉得矿工是一个底层工人,没有脸,不好意思告诉同学和朋友他是矿工。直到后来,当他真正了解了现代矿工的工作环境时,他才觉得他以前的想法很荒谬。”我认为成为一名矿工很好,但我有点累了。”
技术更新
现在有了掘进机,不仅效率高,而且节省了矿工的体力
46岁的吴东宇是一名支架工,也是矿山采煤明星。他在一线采煤工作了20多年,经历了三次改革。谈到变化,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更安全了,工作也更容易了。”。
“献出你的一生,献出你的儿子。”他半开玩笑地说,他的儿子在另一个团队工作。虽然他们都在地下工作,但他们很少见面。有时他们在缆车上相遇,双方只能打招呼,大喊大叫。
在接受地下掘进采访时,记者还见到了在掘进队工作了26年的彭队长。彭队长告诉记者,在他26年的矿工生涯中,他见证了掘进工作的逐步改进。“从最早的射击、手动装载,到后来用耙斗机装载,到今天的掘进机,掘进工作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彭队长说:“当我们第一次使用火药时,我们不仅要做大量的安全工作,防止瓦斯爆炸,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我们每天最多可以挖两三米。”。现在有了掘进机,就完全不同了。掘进机可以挖掘岩层,并通过皮带直接将破碎的岩石和煤块运输到地面。平均每天可向前挖掘8米至9米,不仅效率高,而且节省了大量体力。
为了安全起见,在下井前,矿方一再告诉记者禁止携带任何电子设备。因此,面对地下矿工生活的艰辛和许多感人的画面,记者未能通过镜头逐一记录下来。然而,矿工的安全是每个人努力工作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