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最失意的十首诗治愈了所有人
生活的样子,
这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眼睛。
前段时间,一段关于苏轼一生轨迹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让无数网友看到了破防。
有人觉得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去过的地方屈指可数。
过去,书信远,车马慢,苏轼的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
原因是苏轼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
他走过山川湖海,见过沙漠孤烟,尝过悲欢离合,也经历过生死离别。
他的一生,有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但即使在最沮丧的时候,他写的诗也没有抱怨和沮丧。
字里行间,永远是一贯的豁达。
现在,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感受他坎坷而美好的生活。
1074年,苏轼因对新法不满,无法改变,自请调任密州。
春未老,风细柳斜。
试着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冷食后,酒醒却咨询。
休对老人思乡,并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西宁七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调任密州。
次年八月,他派人重建城北老台,并将其命名为“超然台”。
而超然这个词,说的是当时苏轼心境的转变。
调到密州后,苏轼怀乡思故,有些郁郁寡欢。
直到登上超然台,我才看到满城春花灿烂动人,成千上万的家庭在朦胧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他的心也逐渐变得开阔澄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因为他明白,与其自找麻烦,不如乐在当下。
毕竟,没有人的生活,总是笑,总是阳光明媚的月亮。
如果你遇到困难,你会被困在围城里,你的生活会错过很多风景。
只有敞开心扉,着眼当下,才能透过生活的压抑,窥见那些微光。
2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围猎。
老夫聊青春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皮,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胸胆还开着。鬓微霜,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个词也是苏轼在密州时写的。
假如说,最后一句话,见苏轼的豁达,这首歌,则见苏轼的侠义。
在白发渐生的年纪,他也不怕虎,决定亲自射杀它,展现孙权的英姿。
不被朝廷重用的时候,他的想法还是驰骋沙场,报国杀敌。
面对命运的轨迹,他从不屈服,活得精力充沛,生动明亮。
事实上,生活无非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假如过早选择屈服、躺平,那么过不了多久,人就会活得暮气沉沉。
所以,活着总要有一点爱和坚持。
再苦再难,也要活得热气腾腾,才能无愧于此生。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判刑,被贬黄州。
游奇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流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哭。
谁道生活不再少?
还能西在门前流水!
白发唱黄鸡休将。
——《浣溪沙游奇水清泉寺》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对苏轼来说,这次贬值是一个重大打击。
但他的人生,也在这里完成了转型,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巅峰。
余秋雨先生曾说:
苏东坡完成了黄州,黄州也完成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的杰作也宣布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初入仕途时,嫉恶如仇,高昂激转,被贬黄州后,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整个人变得平静。
有一次,他游了水清泉寺,看到了时间和流水,他不再只是感慨,而是从中体会到了另一种向上的动力。
不要纠结生活的艰辛,不要叹息青春的转瞬即逝。
相反,我从这个地方的鸡毛生活中找到了不同的乐趣。
俗话说:失意不失意。
虽然岁月会老去,但只要心中的光不灭,人生就会有无尽的希望。
1082年4公元,苏轼游赤壁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道主义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西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
想起公瑾那一年,小乔第一次结婚,英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桅杆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洒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苏轼来到赤鼻矶时,他已经被贬到黄州两年多了。
苏轼作为一个充满抱负却被压制的文人,心里自然充满了悲伤。
但在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后,他并没有沉溺于苦海,自伤。
相反,把个人情绪放在历史洪流中进行比较,这样,失意或坎坷,又算什么呢?
古往今来,有多少王侯将相化为土,最终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而我们一生所求的名利权势,也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那么,有什么比快乐地生活在当下更重要呢?
有人说:“人生是空的,来的时候一丝不挂,去的时候一缕青烟。”
在这个过程中,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越飞翔才是人生的答案。
谁能真正想到这一层,就能不服于物,活得自由逍遥。
5公元1083年3月,苏轼在往返沙湖的路上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路遇雨,雨具先去,同行都乱七八糟,余独不觉。已经遂晴了,假装这(词)。
莫听穿林打叶的声音,何妨吟啸而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次烟雨让人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上斜照相迎。
回首一向凄凉的地方,回去,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定风波不听林打叶声》
余秀华曾经说过:“一个能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承载着无数次日落。”
而一个能在大雨中走来走去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无数次的风雨。
苏轼写这首诗时,已经被贬到黄州三年了。
因为被贬,没有工资,他只能放下笔杆,拿起锄头,靠耕种荒地自给自足。
日子是可想而知的艰辛。
但无论外界的风雨有多大,都不能影响他内心的豁达。
即使成为农民,竹杖芒鞋,他依然步履淡定,成为中国文人的榜样。
《菜根谭》中写道:“人以顺境为乐,君子乐自逆境。”
人生难免失意坎坷,一味咀嚼痛苦,只会让人生苦涩难言。
坚持君子心态,难而不怨,苦而不诉,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默默坚强自己的内心。
6公元1083年夏,苏轼幽居乡村,寄情山水。
林断山明竹隐墙。小池塘里乱蝉衰草。
翻空白鸟时不时见,照水红细香。
村外,古城旁。杖藜慢慢地转向斜阳。
昨晚三更雨,又要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白鸟、红,处处映出雨后乡村的景象。
在这宁静幽远的景色中,苏轼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
很多人不相信这么明快的诗,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写的。
如果你换了别人,被朝廷抛弃了这么久,你会担心死亡。
但苏轼,一直流放,字里行间,却没有怨恨,有的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而这也使他成为超越那个时代的存在。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心平气和,宠辱不惊。
心气高,做人就会张狂;心气低,生活就会失去色彩。
只有坚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找到另一份丰富的生活。
1083年深秋,苏轼在东坡雪堂畅饮,醉后返回临皋住所。
晚上喝东坡醒复醉,回来就像三更。
孩子的鼻息已经雷鸣了。
敲门不应该,靠杖听江声。
长恨这身非我有,何时忘记营营。
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去,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的心情越来越平和。
苏轼第一次来黄州时,虽然乐观,但脾气总是有些锋芒和棱角。
经过几年的磨练,他在心境上变得越来越洒脱。
农耕时,他就像一个勤奋耕种的老农民。
种地累了,就去城里喝酒。喝醉了,干脆以天为被地为床,躺在草地上睡觉。
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守门的家奴早就睡着了,怎么叫都醒不过来。
苏轼也不着急,干脆靠着手杖听江声。
在最低的情况下,他把别人眼中的生活变成了自己潇洒的生活。
事实上,谁的一生,从来没有经历过风浪。
不同的是,有些人一经历风雨就沉船;
有些人,却活成蒲公英,被风吹到哪里,落地生根。
苏轼成了后者,愿你我也能学会他的生活态度,在低谷中修行,在岁月中洒脱。
8公元1084年,苏轼结束了四年多的堕居生涯,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
细雨斜风作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渐渐漫漫入淮清洛。
雪沫乳花浮午盏,辽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小寒》
林清玄曾说:“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情境。”
对苏轼来说,在最简单的日子里,隐藏着人间的清欢。
苏轼在黄州时,自己建了一个简陋的房间,并将其命名为“雪堂”。
为了给雪堂增添色彩,他在雪堂的四壁画上了森林、河流和渔民钓鱼的风景。
在雪堂外,他还特意种了一棵柳树和一些绿竹。
夏热时,他在柳树下乘凉打瞌睡。
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陶渊明的《归来西辞》,于是自己编了一首歌。
买不起乐器,他用竹枝敲牛角,谱出一首美妙的音乐。
总之,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最简陋的环境中,他也能过上神仙般的生活。
而我们众生,为物欲忙,为名利往。却忘了,简单朴素也是美好的。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忽略了现实生活。
真正活着透明的人,懂得从容生活,与山水共清欢乐。
过上优雅高级的平淡日子。
9公元1085年,苏轼被召回朝鲜,与王巩宴会。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凉。
万里归来的颜越少。
微笑,笑的时候犹带岭梅香。
岭南应该不好,
但说:这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王定国侍人寓娘》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他的好友王巩也参与了流放。
几年后,王巩北归,苏轼为他接风洗尘。
席间,一位名叫寓娘的女子在王巩身边随侍,苏轼问她:“岭南风土不应该很好吗?”
寓娘却淡然回答:“这心安处,就是我乡。”
这八个字,也成了苏轼一生心境的写照。
苏轼被召回朝后,看到了旧党执政后的许多腐败。他写了一本书,说他受到了旧党势力的迫害。
为此,他被贬到了离京千里之外的惠州。
到了惠州后,他没钱买肉,只能买一些大家都不想要的羊脊骨。
他专门研究了一套烹饪方法:“煮热出来,在酒里,点一点薄盐,烧一点焦食。”
另外,他喜欢喝酒,所以他到处问人酿酒的方法,自己酿酒。
他还在一个小山坡上盖了一栋精致的房子,准备在这里定居。
朝廷的人看不出他过得好,一声令下,又把他贬到了儋州。
但他们低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能力。
到达儋州后,他在那里办学,带领当地人读书识字,开辟了一条文脉。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本儋耳氏,寄生于西蜀州。”
苏轼走到哪里,哪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每个人的生活就像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大多数都是高山峡谷、暗礁和危险的海滩。
要想顺利走到尽头,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随遇而安。
10公元1100年,苏轼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心似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黄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
——《自题金山画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苏轼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
在他的一生中,几经磨难,几经坎坷,到老了,依然像一艘漂泊的孤舟,居无定所。
但在他看来,这些痛苦并不重要。
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的地方,流放的地方,一个比一个偏僻,应该是他避之不及的悲伤。
但他说,这里有他一生中最成功、最美好的回忆。
苏轼曾评价林语堂: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越环境,用内心的光照亮生活的道路。
即使生活给了他更多的挫折和挫折,他也不会减少大胆的本色。
他用后半生教我们:
生活的样子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眼睛。
如果你吸收痛苦,自然是黑暗的;
如果你看得清清楚楚,一切自然都是清晰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生活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的想法。
这一生,苏轼风雨多,晴天少。
他22岁失去母亲,30岁失去妻子,31岁失去父亲,44岁差点死在监狱里。
虽然后来被求情免于死罪,但45岁以后,他一直在被贬的路上奔波。
人生的起伏,一直持续到他66岁,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从这些经历来看,他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但他奇在奇,能把这段苦难的生活,活得极其精彩。
突然跌入低谷,他坦然接受了命运;几次被贬,他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他的世界满目疮痍,他在心里修篱种花;
在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他也把快乐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上。
几年后,他在遥远的西方选出了12位“千年英雄”。
苏东坡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现在,苏轼已经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种记忆。但他的乐观和豁达,一定会继承下去,治愈无数像你我这样迷茫的人。
点赞吧,人生若觉得不开心,不妨多读苏东坡。

苏轼最失意的十首诗治愈了所有人
生活的样子,
这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眼睛。
前段时间,一段关于苏轼一生轨迹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让无数网友看到了破防。
有人觉得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去过的地方屈指可数。
过去,书信远,车马慢,苏轼的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
原因是苏轼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
他走过山川湖海,见过沙漠孤烟,尝过悲欢离合,也经历过生死离别。
他的一生,有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但即使在最沮丧的时候,他写的诗也没有抱怨和沮丧。
字里行间,永远是一贯的豁达。
现在,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感受他坎坷而美好的生活。
1074年,苏轼因对新法不满,无法改变,自请调任密州。
春未老,风细柳斜。
试着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冷食后,酒醒却咨询。
休对老人思乡,并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西宁七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调任密州。
次年八月,他派人重建城北老台,并将其命名为“超然台”。
而超然这个词,说的是当时苏轼心境的转变。
调到密州后,苏轼怀乡思故,有些郁郁寡欢。
直到登上超然台,我才看到满城春花灿烂动人,成千上万的家庭在朦胧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他的心也逐渐变得开阔澄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因为他明白,与其自找麻烦,不如乐在当下。
毕竟,没有人的生活,总是笑,总是阳光明媚的月亮。
如果你遇到困难,你会被困在围城里,你的生活会错过很多风景。
只有敞开心扉,着眼当下,才能透过生活的压抑,窥见那些微光。
2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围猎。
老夫聊青春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皮,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胸胆还开着。鬓微霜,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个词也是苏轼在密州时写的。
假如说,最后一句话,见苏轼的豁达,这首歌,则见苏轼的侠义。
在白发渐生的年纪,他也不怕虎,决定亲自射杀它,展现孙权的英姿。
不被朝廷重用的时候,他的想法还是驰骋沙场,报国杀敌。
面对命运的轨迹,他从不屈服,活得精力充沛,生动明亮。
事实上,生活无非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假如过早选择屈服、躺平,那么过不了多久,人就会活得暮气沉沉。
所以,活着总要有一点爱和坚持。
再苦再难,也要活得热气腾腾,才能无愧于此生。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判刑,被贬黄州。
游奇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流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哭。
谁道生活不再少?
还能西在门前流水!
白发唱黄鸡休将。
——《浣溪沙游奇水清泉寺》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对苏轼来说,这次贬值是一个重大打击。
但他的人生,也在这里完成了转型,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巅峰。
余秋雨先生曾说:
苏东坡完成了黄州,黄州也完成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的杰作也宣布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初入仕途时,嫉恶如仇,高昂激转,被贬黄州后,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整个人变得平静。
有一次,他游了水清泉寺,看到了时间和流水,他不再只是感慨,而是从中体会到了另一种向上的动力。
不要纠结生活的艰辛,不要叹息青春的转瞬即逝。
相反,我从这个地方的鸡毛生活中找到了不同的乐趣。
俗话说:失意不失意。
虽然岁月会老去,但只要心中的光不灭,人生就会有无尽的希望。
1082年4公元,苏轼游赤壁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道主义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西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
想起公瑾那一年,小乔第一次结婚,英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桅杆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洒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苏轼来到赤鼻矶时,他已经被贬到黄州两年多了。
苏轼作为一个充满抱负却被压制的文人,心里自然充满了悲伤。
但在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后,他并没有沉溺于苦海,自伤。
相反,把个人情绪放在历史洪流中进行比较,这样,失意或坎坷,又算什么呢?
古往今来,有多少王侯将相化为土,最终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而我们一生所求的名利权势,也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那么,有什么比快乐地生活在当下更重要呢?
有人说:“人生是空的,来的时候一丝不挂,去的时候一缕青烟。”
在这个过程中,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越飞翔才是人生的答案。
谁能真正想到这一层,就能不服于物,活得自由逍遥。
5公元1083年3月,苏轼在往返沙湖的路上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路遇雨,雨具先去,同行都乱七八糟,余独不觉。已经遂晴了,假装这(词)。
莫听穿林打叶的声音,何妨吟啸而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次烟雨让人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上斜照相迎。
回首一向凄凉的地方,回去,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定风波不听林打叶声》
余秀华曾经说过:“一个能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承载着无数次日落。”
而一个能在大雨中走来走去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无数次的风雨。
苏轼写这首诗时,已经被贬到黄州三年了。
因为被贬,没有工资,他只能放下笔杆,拿起锄头,靠耕种荒地自给自足。
日子是可想而知的艰辛。
但无论外界的风雨有多大,都不能影响他内心的豁达。
即使成为农民,竹杖芒鞋,他依然步履淡定,成为中国文人的榜样。
《菜根谭》中写道:“人以顺境为乐,君子乐自逆境。”
人生难免失意坎坷,一味咀嚼痛苦,只会让人生苦涩难言。
坚持君子心态,难而不怨,苦而不诉,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默默坚强自己的内心。
6公元1083年夏,苏轼幽居乡村,寄情山水。
林断山明竹隐墙。小池塘里乱蝉衰草。
翻空白鸟时不时见,照水红细香。
村外,古城旁。杖藜慢慢地转向斜阳。
昨晚三更雨,又要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白鸟、红,处处映出雨后乡村的景象。
在这宁静幽远的景色中,苏轼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
很多人不相信这么明快的诗,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写的。
如果你换了别人,被朝廷抛弃了这么久,你会担心死亡。
但苏轼,一直流放,字里行间,却没有怨恨,有的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而这也使他成为超越那个时代的存在。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心平气和,宠辱不惊。
心气高,做人就会张狂;心气低,生活就会失去色彩。
只有坚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找到另一份丰富的生活。
1083年深秋,苏轼在东坡雪堂畅饮,醉后返回临皋住所。
晚上喝东坡醒复醉,回来就像三更。
孩子的鼻息已经雷鸣了。
敲门不应该,靠杖听江声。
长恨这身非我有,何时忘记营营。
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去,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的心情越来越平和。
苏轼第一次来黄州时,虽然乐观,但脾气总是有些锋芒和棱角。
经过几年的磨练,他在心境上变得越来越洒脱。
农耕时,他就像一个勤奋耕种的老农民。
种地累了,就去城里喝酒。喝醉了,干脆以天为被地为床,躺在草地上睡觉。
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守门的家奴早就睡着了,怎么叫都醒不过来。
苏轼也不着急,干脆靠着手杖听江声。
在最低的情况下,他把别人眼中的生活变成了自己潇洒的生活。
事实上,谁的一生,从来没有经历过风浪。
不同的是,有些人一经历风雨就沉船;
有些人,却活成蒲公英,被风吹到哪里,落地生根。
苏轼成了后者,愿你我也能学会他的生活态度,在低谷中修行,在岁月中洒脱。
8公元1084年,苏轼结束了四年多的堕居生涯,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
细雨斜风作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渐渐漫漫入淮清洛。
雪沫乳花浮午盏,辽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小寒》
林清玄曾说:“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情境。”
对苏轼来说,在最简单的日子里,隐藏着人间的清欢。
苏轼在黄州时,自己建了一个简陋的房间,并将其命名为“雪堂”。
为了给雪堂增添色彩,他在雪堂的四壁画上了森林、河流和渔民钓鱼的风景。
在雪堂外,他还特意种了一棵柳树和一些绿竹。
夏热时,他在柳树下乘凉打瞌睡。
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陶渊明的《归来西辞》,于是自己编了一首歌。
买不起乐器,他用竹枝敲牛角,谱出一首美妙的音乐。
总之,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最简陋的环境中,他也能过上神仙般的生活。
而我们众生,为物欲忙,为名利往。却忘了,简单朴素也是美好的。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忽略了现实生活。
真正活着透明的人,懂得从容生活,与山水共清欢乐。
过上优雅高级的平淡日子。
9公元1085年,苏轼被召回朝鲜,与王巩宴会。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凉。
万里归来的颜越少。
微笑,笑的时候犹带岭梅香。
岭南应该不好,
但说:这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王定国侍人寓娘》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他的好友王巩也参与了流放。
几年后,王巩北归,苏轼为他接风洗尘。
席间,一位名叫寓娘的女子在王巩身边随侍,苏轼问她:“岭南风土不应该很好吗?”
寓娘却淡然回答:“这心安处,就是我乡。”
这八个字,也成了苏轼一生心境的写照。
苏轼被召回朝后,看到了旧党执政后的许多腐败。他写了一本书,说他受到了旧党势力的迫害。
为此,他被贬到了离京千里之外的惠州。
到了惠州后,他没钱买肉,只能买一些大家都不想要的羊脊骨。
他专门研究了一套烹饪方法:“煮热出来,在酒里,点一点薄盐,烧一点焦食。”
另外,他喜欢喝酒,所以他到处问人酿酒的方法,自己酿酒。
他还在一个小山坡上盖了一栋精致的房子,准备在这里定居。
朝廷的人看不出他过得好,一声令下,又把他贬到了儋州。
但他们低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能力。
到达儋州后,他在那里办学,带领当地人读书识字,开辟了一条文脉。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本儋耳氏,寄生于西蜀州。”
苏轼走到哪里,哪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每个人的生活就像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大多数都是高山峡谷、暗礁和危险的海滩。
要想顺利走到尽头,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随遇而安。
10公元1100年,苏轼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心似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黄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
——《自题金山画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苏轼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
在他的一生中,几经磨难,几经坎坷,到老了,依然像一艘漂泊的孤舟,居无定所。
但在他看来,这些痛苦并不重要。
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的地方,流放的地方,一个比一个偏僻,应该是他避之不及的悲伤。
但他说,这里有他一生中最成功、最美好的回忆。
苏轼曾评价林语堂: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越环境,用内心的光照亮生活的道路。
即使生活给了他更多的挫折和挫折,他也不会减少大胆的本色。
他用后半生教我们:
生活的样子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眼睛。
如果你吸收痛苦,自然是黑暗的;
如果你看得清清楚楚,一切自然都是清晰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生活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的想法。
这一生,苏轼风雨多,晴天少。
他22岁失去母亲,30岁失去妻子,31岁失去父亲,44岁差点死在监狱里。
虽然后来被求情免于死罪,但45岁以后,他一直在被贬的路上奔波。
人生的起伏,一直持续到他66岁,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从这些经历来看,他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但他奇在奇,能把这段苦难的生活,活得极其精彩。
突然跌入低谷,他坦然接受了命运;几次被贬,他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他的世界满目疮痍,他在心里修篱种花;
在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他也把快乐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上。
几年后,他在遥远的西方选出了12位“千年英雄”。
苏东坡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现在,苏轼已经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种记忆。但他的乐观和豁达,一定会继承下去,治愈无数像你我这样迷茫的人。
点赞吧,人生若觉得不开心,不妨多读苏东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