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餐桌上的米饭从发现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历史意义
文丨霁夜谈
编辑,山夜谈

前言
亚洲水稻目前是人类第二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初级商品。水稻种植和玉米和小麦的集约化促进了过去1000年人口的重大变化。
小麦从西南亚向东传播数千年后,水稻向西传播到欧亚大陆。水稻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可能更令人印象深刻。从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考古植物学家澄清了大多数最初的驯化、扩散和栽培密集型路径。
亚洲水稻
然而,由于缺乏西亚早期历史时期的数据,水稻从东亚传播的时间和具体路线仍然难以捉摸。因此,研究人员通过跟踪两个大致同时和平行的向西扩散过程,一个穿过丝绸之路、南部山区和干旱的中亚。另一个穿过南亚航海贸易,即海上通道或海上航线,穿过印度洋,沿着红海和地中海到达欧洲。
水稻是一种需水作物。它在西亚的传播被认为与灌溉和改变烹饪方法的集体投资相一致。通过跟踪全球主食向西传播的重要路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导致现代文化、人口和经济世界的过程。
古丝绸之路

驯化和传播水稻
尽管许多人试图整合水稻驯化和传播的早期叙述,但这一切都以西亚的沙漠或山脉结束。随着西亚和欧洲考古植物水稻遗骸的发现越来越多,值得探索其传播的社会影响。
从新疆到阿塞拜疆,大米是食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阿拉伯半岛、北非和伊朗高原干旱地区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抓米的版本现在也在西亚、东欧和北非提供。从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到摩洛哥,抓米是国家身份的象征。虽然有许多地区衍生品,但核心成分总是大米。
新疆手抓饭
夏季水稻种植仍在西亚一些最干旱的地区进行,尤其是在伊朗的马赞达兰和吉兰,以及赞詹、戈勒斯坦、胡齐斯坦、伊斯法罕、法尔斯和呼罗珊。绿洲中的珍贵水被转移到水稻中,而不是适应干旱土地的作物。
了解水稻如何穿越两大洲,让我们了解古代世界的适应策略、烹饪选择和全球化。
尽管科学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水稻驯化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目前,学者们的共识表明,两个世界系统是独立种植的,一个在印度北部,另一个在中国东部。驯化的特点,特别是更坚固的轴,在东亚的耕种人口中只进化了一次。5000年前,人类将驯化的形式和类型传播到整个大陆。
水稻种植地长江下游
东亚水稻的起源比南亚血统更清楚。受益于巨大的考古植物学调查浪潮,发现种子采集者在种植前可能已经从野外收集了数千年。有证据表明,8000年前沿长江下游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水稻觅食。
据报道,到公元前4000年,驯化的穗轴种群已达到所有种群。支持这一结论的是,公元前6000-5400年跨湖桥的小穗基主要是野生的。在虎溪遗址,记录在未破碎的小穗基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这可能是驯化开始时最古老的证据。
千年古村
这些对轴结构历史表型变化的仔细分析似乎质疑了早期基于硅植物的驯化主张。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变化的顺序似乎很清楚,但随后的硅植物研究也声称水稻驯化和传播更早。
考古植物学家认为,水稻在关中平原和甘肃河黄地区迅速向北和向西传播,目前的证据似乎表明向南和向西传播稍晚。最近,它声称在台湾东部潮来桥发现了4200年前驯化的水稻球状硅。4000多年前,水稻种植似乎在宝墩和桂岩桥进入四川平原,公元前2640年在白羊村进入云南。
和东亚一样,南亚的硅植物被用来支持水稻种植和驯化,比考古植物遗迹证明的早几千年。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北方的帕德什
湖沟2.8米深的植硅体已用于论证公元前8300年野生水稻的收获和公元前5000年的综合种植。
在拉德瓦的早期阶段,在遗址中发现了烧焦的米粒。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谷物是驯化的,这也表明水稻牛硅植物的形态差异很大,即使在单个种群中。
水稻种植
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更可靠的水稻消费和收获证据都来自公元前三千年晚期的几个遗址。
恒河、旁遮普邦、哈拉亚纳邦和斯瓦特的人口增长和集中以及村庄形成的第一个证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与古代植物和水稻遗迹是一致的。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在恒河和公元前2000年中期,印度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水稻种植。
东亚风格的收割刀、玉石等石器和三角形陶瓷器皿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和2000年,是东方文化传播的象征。这条“中国地平线”可能标志着从东亚引进粳稻、桃子和杏子。
新石器时代的器皿
喜马拉雅山南部是低海拔种群的遗传屏障,不适应缺氧和其他生态限制。最近的遗传学研究还表明,在富裕的山谷,特别是斯瓦特山谷,种群有长期的连续性。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基因在喜马拉雅山谷南部移动,但有很多证据表明商品和作物的移动。
关于该地区作物传播的讨论通常与“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概念密切相关,这表明斯瓦特和克什米尔的农民遵循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到公元前2000年底或公元前1000年,水稻出现在这些山谷中,这意味着生活在山麓的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种植水稻,并将负责将充满活力的种子运输到数千公里外。最近,对喜马拉雅高原的考古植物学研究发现,早稻遗迹位于高海拔地区,高于其生长区,表明少量水稻可能短途运输。
喜马拉雅山
喀尔东遗址被认为与西喜马拉雅山前佛教王国象雄(公元前500年至公元625年)有关。2004年和2013年,试验沟收集了大量古植物遗迹,最近发现了一粒与大麦粒有关的大米,可以直接追溯到公元455年至700年。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报告了来自不同层次的九个小穗基部,这可能表明大米被地位较高的人食用,而谷物在没有脱粒的情况下被运往更高的海拔地区。泽邦附近的大规模定居点也发现了大米,大致相同。
中国西南边境佛教圣地
据报道,克什米尔的水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500年,而后期的水稻来自克什米尔山谷。克什米尔、卡比萨和斯瓦特山谷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西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地区的密集考古沉积表明,人们集中在这些生态丰富的地形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到今天。
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的第二千年,斯瓦特的几何岩画被解释为田间耕作场景,根据考古数据、物质文化、定居点规模的扩大和推断数据,如明显的人口变化。
田间耕作
斯瓦特发现了农业工具,尤其是北方新石器时代所谓的“穿孔刀”,以及马鞍锥和驯化瘤牛。自原始历史以来,斯瓦特剩余的大米和其他谷物直到前现代才出口到前陀罗平原的主要中心。
在最近的研究中,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50年,斯瓦特山谷巴里克特发现了一个密集而复杂的农业系统,水稻可能是混合气候下的夏季作物种植系统。
巴里克特组合中不同作物的多样性反映了山谷独特的种植条件,使印度河独特的温暖气候作物能够在北部生长。虽然巴里克特的大米不太可能代表该地区最早的遗迹,但它表明大米是这些山谷农业系统成熟的一部分,从公元前2000年底到公元前1000年。
新疆吐鲁番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还报道了可以追溯到公元第一千年下半叶的干稻。对太平间物品的考古评估使学者无法确定其社会地位,但他们估计墓地的年龄在公元327年至公元460年之间。
大米在整个南亚的烹饪越来越重要。在水稻在西亚变得重要之前的几千年里,大麦是哈达帕特最丰富的谷物,但在后来的恒河平原地区,水稻更丰富。
到公元前1000年后,在瑞吉汉尼遗址,大麦产量是大麦的250倍,其中大米在组合中占主导地位。在南亚大多数考古植物组合中,大米只是许多不同作物之一,但它可能在季节性轮作系统中的夏季作物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斯塔纳
从田螺山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植物学可以看出,公元前46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的水稻种群逐渐从野生种群转变为驯化种群。
驯化的第一个人为特征固定在东亚的耕种人口中,并从那里传播到南亚。它很可能通过富山路代表驯化的南亚水稻渗透到坚韧轴的等位基因中。等位基因从完全驯化的粳稻转移到以前的野生籼稻,最终产生了独立的印度香米和珍珠米进化枝。
从历史和考古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水稻在向西传播的过程中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一条路线穿过中亚南部和西南亚的沙漠,另一条路线穿过海岸,从印度到红海。
米饭在整个南亚的烹饪意义逐渐增强,最终传播到中亚和干旱的西南亚,成为中世纪晚期或现代早期的主要谷物。关于这种向西扩散的确切时间,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大程度的灌溉和公共工程项目与作物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还有很多需要发现。
然而,大米在西亚最早的烹饪功能是制作甜粥和药用。它的咸主食功能后来发展起来了。喜马拉雅山南部的考古植物学数据可追溯性不够远,但在这些丰富的谷物中种植水稻支持沿着这条路线传播的可能性。
虽然大米是中亚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可能成为印度河以西的重要作物,直到伊斯兰长期扩张,代表许多中亚和西南亚美食或其他以大米为主的菜肴可能起源于过去几千年。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和青海安多地区的考古研究
[2]世纪以色列土地上的农产品
[3]中国早期和中世纪的食物和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