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市行政区划史,秦朝置县汉设县,三属县属河南
全文约1400字,地图12张,阅读时间根据个人喜好确定。请妥善安排时间。
下图黑色虚线为当代亳州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亳州市有过焦、陈、楚等国。焦国被陈国摧毁,陈国被楚国吞并。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设县,纳入全国行政区划。
上图为秦末。此时,亳州市有上图两个县,分别是泗水县和砀县。
秦置,城父县,位于今桥市城父镇。城父县改名为浚仪县、焦夷县、夷父县,延续到明初被废弃,只留给现在的城父镇。
桥县,秦置,是桥城区行政建制的起源。东晋时,改名为小黄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复旧。县城今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上图为公元七年西汉时期。此时,亳州市有上图四个县,均属沛县。
山桑县(前)位于今蒙城县坛城镇,位于西汉。东汉时期改为侯国,第一任山桑侯是东汉开国英雄横野将军王昌。这个山桑县在南宋被废弃,不是隋朝山桑县行政建制的延续。
位于今涡阳县东北的丹县西汉置。西晋初年废,未延续。
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此时,上图三县存在于亳州市,均属桥国。
东汉末年,曹操对国家桥县进行了分析,统治了桥县,可以认为是亳州地级行政建制的起源。三国时期,乔县被改为乔国,曹操的第十个儿子曹林被改为第一个乔王。四年后,他被改为乔县。
到了西晋,又把桥郡改成了桥国,第一个桥王是司马懿六弟司马进的儿子司马逊,就是上图的行政区划。这个桥国随着西晋的灭亡而废弃。
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从上图可以看出,桥县和这三个县与西晋时期似乎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变化很大。
这个桥县始于北魏四年(507年),原名南兖州。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年)改为桥州,北魏改为南兖州,北周改为亳州,隋大业改为桥县,是上图的行政区划。
山桑县(后),北魏置,即蒙城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原名涡阳县,后改肥水县,隋朝大业年间改山桑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蒙城县,至今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741年唐代。与隋朝相比,此时乔郡改为亳州,其余没有太大变化。
上图为公元111年北宋时期。与唐代相比,山桑县已改为蒙城县。除今天的地方外,该地区还包括鹿邑、永城、丹城等县。
上图为公元1330年元朝。元朝是四级行政区划。亳州仍管辖几个县,但属于德府和河南省江北行省。蒙城县此时不属于亳州,属于安丰路。
上图为公元1582年明朝。此时亳州市有一州一县,属凤阳府管辖。在此之前,乔县已被纳入亳州。
此时亳州不辖县,亳州为乔县,乔县为亳州。此前已属亳州的今鹿邑、永城、丹城等县,从此与亳州分离。
上图为公元1870年清朝。此时亳州市有上图一州二县,属颍州府管辖。清代亳州也是散州,不辖县。
涡阳县,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镇压捻军起义,以捻军起义地雉河为县治,取蒙城县北魏老名。县城今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上图为民国初期公元1914年。此时,亳州市有上图三个县,属淮泗道管辖。1927年淮泗道废弃,各县直属省级管辖。
上图为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解放,位于阜阳专区,专员公署驻阜阳市(今阜阳市)。亳州、涡阳、蒙城三县此时均属阜阳专区管辖。
利辛县于1964年分析了阜阳、凤台、涡阳和蒙城。1971年,阜阳专区改区,四县随之而来。1986年,亳州市(县级)改为亳州市。
地级亳州市于2000年成立,逐渐成为今天的行政区划。
纵观亳州市行政区划史,桥城区秦朝建立了县级行政建制,历史悠久。亳州市地级行政建制起源于东汉末年,也有约1800年的历史。
基本上,从三国到元朝,桥县一直是区域行政中心。然而,自明朝以来,该县已经中断了600多年。它已经被凤阳、阜阳等地管辖,直到2000年成立地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