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担心孩子的问题!掌握“定框法”就可以了!
《走向生命的教育》改变信念的工具箱定框法读后感受

一、什么是“定框法”?
“定框法”:注意力在哪里,结果在哪里!
我们的眼睛就像相机,会有一定的焦点范围,聚集范围就像一个框架,框架内的东西会让我们保留,框架外的东西会被我们忽略,就像通过窗户观察世界一样,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认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
俗话说:“注意力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注意力影响事物的整个过程。在亲子教育中,我们把“框架”定在哪里,我们和孩子的注意力定在哪里,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既然“框架”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框架”?

二、有效的“定框”就是“会提问”!
当孩子有问题时,父母最头疼的是不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无效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成长,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如亲子关系紧张和缺乏信心。在一次又一次处理孩子问题的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教育会越来越难实施,父母会越来越焦虑,但孩子会越来越佛教。有些父母选择让他们的孩子,自我安慰这是放手教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变得明智;有些父母强壮,粗糙的教育,所以“太硬”的方式只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发展,即使父母喊噪音,孩子变得没有反应!
无效教育的形成有很多原因,需要解决的方法也有很多。善于提问就是善于运用“定框法”,有助于我们找到教育孩子的底层逻辑。有效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思考,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己解决问题。父母的角色从监督者转变为陪伴者。和谐的亲子关系将促进孩子的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孩子形成了积极自信的宝贵品格,亲子教育进入了良性循环。

三、什么是“问题”?
“提问”的父母善于使用“固定框架法”,他们不关注“问题框架”,而是关注“效果框架”。关注“问题框架”会让我们陷入问题,关注“效果框架”会让我们回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能提问”的家长就是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进的道路上。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会怎么问?许多家长会问孩子为什么,试图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在逻辑上似乎没有问题,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改变味道。当孩子来找你时,你问:“你这次为什么要取得这样的成绩?“让孩子听起来被质疑,然后追究责任,并可能受到惩罚。因此,孩子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找理由和借口。“前一天晚上我睡不好。“题目看错了。“我旁边的同学一直在影响我。”
当你听到孩子在推诿时,你很难不生气,你真的可能会问:“你为什么前一天晚上睡不好?”“你会错误地看考试问题吗?”“你在乎别人做什么?”
如果孩子找到了原因或者被你的话指出了原因——这段时间学习松懈,知识学习不扎实。你觉得孩子会怎么样?有没有可能愿意接受和纠正?
孩子很可能会不服气和沮丧,然后内心抗拒,拒绝接受正确的分析。
问为什么,让人有被质疑的感觉,会激发抵抗力。
或者前面的例子,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带着沮丧,还有点担心回家。看完试卷,你不打算批评他,因为你知道,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很重要。你说:“宝贝,你一直很努力。我们都看到了。你觉得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孩子说得不好。你接受他的情绪,表示理解。然后你问:“成绩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你打算怎么办?”
当我们这样问孩子时,我们实际上跳过了问责阶段,直接面临着如何应对未来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原因是必不可少的,但下一步是让孩子主动分析,而不是父母强迫或调查。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处理问题,不再情绪对立,互相消费。
问“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分析为什么,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对问题保持一致。
四、如何成为“能提问”的家长?
在上述家长和学生讨论学业成绩时,家长询问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方面,孩子很容易进入“问题模式”,所以他会给出很多理由关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另一方面,父母的问题意味着问责,这会让孩子保护自己,因为他们害怕编造一些借口来逃避自己。如果家长继续关注问题,争论理由是否合理、真假,双方都会陷入“问题模式”,无法有效沟通,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父母专注于“怎么做”,双方进入“效果框架”,引导孩子想出许多解决方案,父母的角色成为指导和帮助孩子找到最可行的方法,鼓励孩子勇敢实践,及时跟踪、反馈,加强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变得勇敢和自信,变得越来越好!在这样的成长模式下,孩子们能不好吗?
父母的教育能力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能提问”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成为“能提问”的家长,认真践行“定框法”,善于引导孩子进入“效果框架”,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会被激活。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父母有没有和孩子争论过?你曾经生气过吗?当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时?假如有,父母就是亲自做“对方球员”!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对方球员”和孩子斗牛,这对解决问题没有好处。试着从更多的角度来看,比如“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裁判”和“教练”,比如多想想这个问题:如果我是教练,如何帮助这个错误的孩子?视角的变化会让我们得到更高的位置和不同的感受,困难也不会那么可怕。我们必须有能力承担孩子,接受他们,只有容忍孩子的错误才能帮助他们改变。如果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成长,你会变得更强大。
最后,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知道如何接受自己,不要焦虑,更不用说不耐烦了,教育是一场长跑,不用太担心一个城市和一个池的得失。接受自己和接受孩子一样重要,父母自己的生活不好,孩子能过得好吗?父母身心不够健康,孩子身心健康吗?因此,首先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是家庭最好的示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