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总是忍不住责骂你的孩子吗?找到真正的原因(附上解决方案)
今天是十一开学后的第四天,但很多人还没有适应节假日的作息。
早上送哥哥上幼儿园,看到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停地哭,喊着不想上幼儿园。
我以为孩子的父亲会很有耐心,但他一言不发地骂了孩子一顿。
整个孩子都很害怕,立刻停止哭泣,远离父亲,最后僵硬而机械地跟着老师上幼儿园。
事情还没有结束,我发现爸爸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看着门口的栅栏挠头,仔细地看着眼睛似乎有点泪水。
静静地呆了十分钟后,垂头丧气地走回自己的车里,然后开车走了。
也许这位父亲后悔刚才的大声斥责,对吧?
事实上,这种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情况并不少见。
很多妈妈甚至爸爸都会这么做。他们完成后,可能会后悔或内疚,但下次他们也会这样做。
当许多父母来咨询时,他们会问我,为什么孩子的情绪特别不稳定?这时,我通常会问:“父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什么?”
这时,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支支吾吾,最后会说:“有时候真是忍不住……”
你为什么忍不住?
我一直认为“忍不住”不是理由。当爸爸妈妈犹豫不决时,他们会自信地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们的利益。”
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object-relationstheory)里面有一个词叫“投射性认同”,不同于一般的投射。毕竟投射只是一种内在活动,投射性认同是一种暗中操纵。[1]
事实上,你对孩子的情绪和“忍不住”是因为你把你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类似的场景让你回忆起过去的感受,就像压抑已久的血液找到伤口,喷涌而出。
同时,你的反应也会让你的孩子朝着你不喜欢的方向走,也就是说,你自己的方向走。所以你会发现你的情绪管理不好,孩子的情绪也会逐渐波动。
所以,在你“忍不住”的那一刻,你看到的只是“你认为”的孩子,而你的情绪和行为只是迫使孩子走向“你认为”的方向。
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你的问题。
表面上是对孩子生气,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受。
亲爱的爸爸们,下次遇到“忍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
停下来,先和你的情绪对话

当父亲感到情绪即将来临时,先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不要采取行动(咆哮、指责等,都是行动),此时你必须做的是在大脑中迎接你的情绪。
你可以试着这样对TA说,问TA几个问题:
你好,再见到你!
你叫什么名字?是恐惧还是愤怒?
(先认清情绪的类型)
你为什么来找我?是孩子的行为让我很生气,还是我把童年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
(再次澄清情绪的来源)
(最后,了解情绪的目的)
当你问这些问题时,你实际上是在澄清自己的过程。你会理解情绪的来源和目的,从而更清楚地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
当然,这个思维过程需要训练,因为大多数父亲都被情绪淹没了。在情绪出现之前,他们不能有意识地停下来,只能无意识地采取行动。
一旦你能停下来迎接你的情绪,你的情绪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缓解和控制。
我相信只要爸爸愿意训练,总有一天你能很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平静地与TA相处。
处理你的情绪
第一步是理清情绪,第二步是学会如何处理。
当然,处理情绪的最好方法是接受你的情绪,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接受你自己。但这是一种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父亲可以学会慢慢处理情绪。
情绪分为两类,要么是内在的,要么是外在的。
内心的话是内疚、后悔等情绪。处理这部分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发泄,比如唱歌和跑步。做你喜欢的事来发泄你的情绪。
而对外情绪则是如愤怒、抱怨等,这些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就是暂停。
什么是暂停?比如你现在很生气,快要破口大骂了,可以先去洗手间洗脸,叫暂停。
离开、沉默、深呼吸、闭上眼睛等都是暂停的方式,也就是说,让你的身体或心灵暂时离开这样的环境,这将有助于处理情绪。
做爸爸,只有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教会孩子处理情绪。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刘海华,客体关系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长春金融学院学报,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