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气候变化报告:面对严峻挑战,致命高温、极度干旱、暴雨洪涝、冰川消融还能得救吗?
【编者按】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年的关键词之一。气候变化是这个时代的挑战,需要全世界政府和人民的关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此,《涌动新闻》在年底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特别报道——气候的“疾病”。主题分为四篇文章:“看”、“闻”、“问”和“切割”,系统地诊断和治疗气候的“疾病”。
今日发表的是“望”篇。
2022年,全球气候面临诸多挑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上演。
今年夏天,创纪录的持续高温和干旱席卷了世界各地,随之而来的是冰川加速消融等一系列问题。“欧洲之巅”阿尔卑斯冰川的融化速度打破了纪录。
11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22年全球气候条件》临时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气候灾害尤为明显,全球高温、暴雨、洪水、干旱相继发生。气候变化也引发了各种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今年的极端热浪、干旱和毁灭性洪水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造成了无数的损失。
面对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气候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在接受《涌动新闻》采访时表示,2022年全球气候异常,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极其炎热干燥,包括中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破纪录的高温天气,许多地方不断发生干旱和暴雨。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暖对上述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巢认为,未来各种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将越来越频繁,应特别注意复合极端事件。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北半球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将是现在的4-8倍,未来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的风险强度将继续增加,“低概率、高影响”事件更容易发生,防止极端气候风险面临严峻挑战。
致命高温
回顾2022年的全球气候,“热”字是逃不掉的。
根据《2022年全球气候条件》临时报告,近年来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积累。据估计,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高出1.15℃左右。
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地方都经历了长期的热浪考验,创纪录的持续高温席卷了从欧洲到非洲,从亚洲到北美的许多地区。
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继续,中国的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
自夏季以来,中国南方一直保持着高温、低降水的天气模式。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12个省(市)7月以来经历的高温、低雨天气过程是自1961年气象记录完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8日,一名男子和他的儿子在德国西部城市科隆用水管降温,欧洲许多地区都经历了热浪。视觉中国数据图
同样,欧洲也未能幸免于热浪入侵。2022年,法国、西班牙、希腊、比利时、瑞士等国均创下多项最高气温纪录。
7月18日,英国气象局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份异常高温红色警告,部分地区气温首次突破40℃;6月中下旬,西班牙中部、东北部和南部出现了超过40℃的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的最高温度一度达到45.7℃;6月28日,法国南部地区最高气温飙升至45.9℃,创下全国纪录。
巢清尘告诉澎湃新闻,人类活动可能在高温热浪中发挥更明显的作用。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至少增加了今年英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与工业化前相比,当前气候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显著增加。
法国气候学家表示,随着全球变暖,夏季时间将会延长。今年10月是法国最热的10月,平均气温比全年高3.5℃,而异常气温不限于今年10月。自今年年初以来,法国的平均气温大多高于全年同期。
此外,北美许多地方今年夏天也迎来了大“烘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9月5日,加州的许多地方的气温超过43.3℃,48个州的1亿多人受到持续高温的影响。
根据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数据,7月10日至15日的高温天气导致西班牙至少360人死亡。在6月份的一轮高温天气中,830人死亡。
此外,罕见干旱的高温叠加也打破了今年欧洲山火过火面积的同期纪录。其中,西班牙火灾最为严重。截至8月13日,山火过火面积已达24万公顷。
在美国西部,今年夏天许多地方也发生了火灾。极端炎热干燥的天气导致火灾迅速蔓延,难以控制。
根据美国政府发布的《第五次国家气候评估报告》草案,气候变化正在引发“深远而恶化”的灾难,威胁到“美国人最重要的东西”。
极度干旱
极端高温导致极度干旱。2022年夏天,东亚、欧洲和北美遭遇干旱。一些欧洲国家的降水量甚至低于纪录,几条主要水道继续变浅。
当地时间2022年8月20日,西班牙维拉诺瓦德索干旱导致水库水位低,人们在岸边休闲。视觉中国数据图
由于高温少雨,西班牙全国水库蓄水量不足40%,低于十年来的平均水平。

70年来,意大利北部遇到了最严重的干旱,横贯该地区的波河水位极低。
此外,美国西部最大的水库米德湖水位明显下降,为2500万人提供水,河流变窄,河岸越来越高,湖床暴露。
今年美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即德克萨斯州的干旱也比2011年更严重,德克萨斯州近57%的地区处于极端干旱之中。
在非洲,位于非洲东部的非洲角落,今年也经历了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索马里的主要河流是朱巴河,自1957年以来水位创下新低。今年2月至4月,河流几乎干涸,水资源减少导致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下降60%至70%,约1840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供应不确定性。
中国也没有幸免于干旱。自今年7月以来,干旱发展迅速。由于水位持续下降,长江中心的罗霍洲村周围露出了河底的海滩。长江流域湖泊鄱阳湖,海滩落下,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湿地草洲。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由于长期干旱和雨水,先后启动了应急限制供水。
根据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对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的咨询和分析,前三季度,受副热带高压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中国平均气温较高。自1961年夏季以来,中东部地区出现了最强的高温过程,造成了更严重的干旱灾害。极端高温干旱严重影响相关地区的农业生产、人畜饮用水和生态环境。8月份旱情高峰时,我国共有449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284千公顷。
暴雨来袭
气候变化复杂多样。在全球范围内,暴雨和洪水同时发生在高温干旱。
2022年8月25日,今年10时30分左右,海南海口第9号台风“马鞍”登陆广东电白沿海地区。视觉中国数据图
夏秋两季后,华南、江南等地和辽河流域相继发生严重暴雨洪水。前三季度,广西、广东、福建、江西、辽宁等28个省(区、市)发生超警洪水612条,部分地区暴雨造成洪水灾害,局部山地洪水频繁发生。华南前汛期经历了9次区域暴雨。珠江流域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流域洪水较大,北江洪水较大,城乡洪水、山地洪水地质灾害较多。
巴基斯坦也受到降雨和洪水的威胁。从今年3月到5月,巴基斯坦在破纪录的极端热浪中遭受痛苦,气温上升到50℃。破坏性热浪影响供水、卫生、农业产量和经济,迅速融化冰川,导致山洪爆发。
与此同时,每年6月至9月都是巴基斯坦的季风雨季。受此影响,巴基斯坦今年夏天遭遇多轮暴雨,进而造成洪水灾害。截至9月,巴基斯坦约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洪水。
8月29日,巴基斯坦规划、开发和特别项目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表示,洪水造成的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此外,澳大利亚东海岸今年也面临着许多灾难性的洪水。今年3月,数万人因水位上升而被迫离开家,至少有13人死亡。今年7月,暴雨在许多地方造成洪水,淹没了建筑物和道路。共有3.5万居民被迫离开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中断了1万多户家庭的电力供应。
冰川消融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全球冰川全面退缩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2022年全球气候条件》,今年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消融极为严重。据初步估计,目前冰川融化程度已打破历史纪录,阿尔卑斯山平均冰厚损失在3米至4米之间;格陵兰冰盖连续第26年出现质量损失,今年9月首次降雨,而不是降雪。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3日,瑞士LesDiablets航拍冰川3000度假村。照片中,工人们用毯子覆盖了上个冬天的雪,以防止雪在Tsanfleuron山口附近融化,而Tsanfleuron山口至少覆盖了2000年的冰。视觉中国数据图
在持续高温下,瑞士格莱奇的阿尔卑斯山罗纳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人们甚至用白色保温材料覆盖冰川,以减缓冰雪的消融速度。
瑞士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著名的滑雪胜地,由于当地气温升高,可能导致雪量不足,甚至暂停了滑雪活动。
德国南施内费纳冰川在极端高温下消亡。阿尔卑斯山南施内费纳冰川位于德国最高峰楚格峰以南的高原上。学者们认为,由于冰川体积萎缩,不能随重力下降,因此不能再被视为冰川,剩余的冰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完全融化。
德国冰川学家表示,2022年是冰川融化创纪录的一年。据推测,由于降雨、降雪、干旱、炎热天气等因素,今年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融化量可能比往年增加50%左右。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仁生曾告诉澎湃新闻,根据国内外许多学者及其团队的估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大多数小型冰川可能会消失,这与未来的气候变化有关。
启动预警
今年夏天席卷全球的高温,然后引发山火,逐渐融化的冰川,严重的暴雨和洪水,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气候问题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处理的问题,没有人能独处。
今年年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新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频繁、更严重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的部分损害是不可逆转的。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可逆损害正在增加,损害程度超出预期。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安全问题。北约秘书长斯托滕贝格认为,气候变化加剧了对水、食品、土地等珍贵能源的竞争,迫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气候变化会恶化安全问题,加剧危机。
在寻求解决方案之前,及时预警已成为共同治理的第一步。
今年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将在五年内受到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该倡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7上正式启动。
在这方面,巢清尘认为,早期预警系统是一种确认、有效、可行的气候适应措施,可以挽救生命,提供十倍的投资回报。
“中国气象局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智能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地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从2012年0.6%降至2021年0.3%,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据巢清尘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围绕高质量气象发展的要求,开发智能网格预测技术体系,搭建气候安全早期预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