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在知乎遇到“顶流”数学家
“关于论文中的许多参数都是固定的logd功率,是为了收集2022年的数量,从landau-siegel零本身应该是logd功率,他们猜测实际上应该是负一方,我的方法应该是负数百……”
这段话摘自中国数学家张益唐在知乎上的“亲自回答”。你不明白吗?没关系,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就连知乎首席执行官周元也留下了一句“不明觉厉”。
然而,能否理解这段话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条新闻:中国数学家张益唐在“朗道西格尔”零猜想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破,被认为是近50年来数学界最惊人的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冲击。
今年11月10日,张一唐和他的妻子来到知乎,与知乎在线交流论文成果和生活经历,并回答网民的问题。深入的对话和3000多个单词的“个人回答”让网民们看到了“顶级”数学家的传奇生活。
数学是我的命运
数学总是离公众很近,也很远。近双十一期间如何买东西最省钱,让消费者焦头烂额;远离世界七大数学问题,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研究者。
今天纯数学领域最重要的数学问题是黎曼1859年提出的“黎曼猜想”。中国数学家张益唐的最新科研成果与黎曼猜想有关。今年10月中旬,张益唐在北京大学纽约校友会举行的活动中透露,他“解决了朗道-西格尔零猜想”,迅速引起轰动。
什么是朗道-西格尔零猜测?简单来说,朗道-西格尔零是黎曼猜想的例外。如果这个零存在,整个广义上的黎曼猜想就会被推翻。张的最新研究“本质上证明了朗道-西格尔零猜想不存在”,预计将在数论应用中取得大量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朗道-西格尔零猜测是张一唐从小就决心研究的“大问题”,现在他67岁了。在外人眼里,张一唐是一个“扫地僧”,很多人对他的经历很感兴趣。
11月10日,张一唐和他的妻子在知乎接受了在线采访,并与知乎首席技术执行官李大海和知乎答案@TravorLZH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也是张一唐发表重要论文后的第一次公开采访。
“你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极其困难的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放弃,如何坚持下去?”在采访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知乎首席技术执行官李大海问了张一唐。
对此,张益唐表示,他从未想过放弃,喜欢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当一个问题最初出现时,他继续克服其他问题。
张益唐的回答虽然轻描淡写,但背后却是“蛰伏”半生的千钧之力。
其实他的学术道路很坎坷。在美国,由于与导师的“分歧”,他经过七年的努力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毕业后找不到长期的工作,因为他没有得到导师的推荐信。那是张益唐的“最黑暗时刻”,曾经是北大数学系最闪亮的明星,在异国他乡没有定所。七年来,他通过在快餐店打零工送外卖来维持生活。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张益唐也不愿意转行到计算机、金融等高薪行业。下班后,他继续学习期刊文章,思考数论。对数学最坚定、最真诚的热爱,使他的数学研究之路从未中断。
“我想我可能一辈子都在做数学。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做数学该怎么办。”张一唐说。在他看来,数学是他的命运,将来也不会失去那些大问题。”其他人谈到了是否退休。我说如果我真的离开了数学,我真的不知道我应该怎么生活。”
知乎与数学
如何评价这项研究的成果和意义,发表在“数学家张益唐攻克Landau-Siegel零点猜想相关论文”中?在知乎问题下,张益唐亲自写了3000多字回答。他回答了许多受访者提出的专业问题,如“为什么在论文中选择2022”、“为什么选择当前的方法”等;他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生活经验,并在与知乎受访者沟通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信息。
张益唐的回答发出后,迅速冲上知乎热榜,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1000万。网友们兴奋地与过去只能听说过的数学家进行了“亲密接触”,并留言互动。截至出版前,该回答已获得2.8万多次赞同,2000多条评论。许多知乎用户评论说:知乎邀请了“神仙”。另一位用户开玩笑说:“再加一份简历:曾与顶尖数学家在线交流(单向)。”
不仅网民前来观看,学术机构也注意到了张一堂的公开声音。北京大学官方账号和世界权威科学杂志都引用了张一堂知乎亲自回答的内容。Nature还强调内容来自知乎。
张益唐在知乎亲自回答
事实上,张益唐并不是第一个亲自去知乎互动的科研“顶流”。
以知乎上的数学话题为例,网民们可以阅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斌的回答,“如何成为一名研究人员(最好是数学)”。结合个人经验,他说,当你对研究有一定的了解时,你必须经历很长时间来测试你是否真的喜欢做研究,如果你真的喜欢研究本身,而不是因为你害怕工业办公室政治和996。
在“如何系统地学习机器学习?”网民还可以阅读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领导者DeepLearning.AI创始人@吴恩达的回答。这个答案详细梳理了机器学习的步骤和不同阶段应该涉足的领域,获得了近万次认可和600多条评论。

用户与吴恩达互动,表达敬意。“我的上帝是我的尊重吗?”“我的启蒙老师来知乎了。”“你好,老师,我是看着你的视频长大的。”“我想起了上学时学习吴恩达老师课程的时间。”…
不仅是科研的“顶流”,知乎还汇集了许多科研人员和大学专业学生。这些核心创作者为知乎社区内容提供专业思维和核心“干货”,并在知乎创造的共同经验和记忆中互助和成长。
知乎答主最近被知乎邀请参加张益唐教授的采访,是目前数学系的大一新生@TravorLZH。从高中开始,他就在知乎发布了自学数学笔记,连续连载了《读黎曼猜想》系列,并在知乎与众多数学专业的学生和数学爱好者进行了讨论。
它的数学相关文章也得到了专业研究人员的认可。MetaFAIR研究所高级经理、智能围棋项目负责人田元东说:“点击进入坑,最近几天的业余时间给它。。。再分析真的很漂亮。”
《读黎曼猜想》系列文章
另一个优秀的数学题答案@YuhangLiu,也是知乎的老用户。自2013年以来,他在知乎发表了4000多个答案,其中大部分与数学有关。比如“哪些数学命题长期被误认为是正确的,但后来被严格证明是错误的?“学数学几何有什么用?”等等。这十年来,知乎用户见证了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助理教授。
如今,他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更丰富的经验。他在知乎数学话题下贡献了高质量的专业答案,也愿意与年轻一代分享他在数学研究道路上的经验。比如“为什么不轻易看数学题的答案?“高一,全力高考还是竞赛,还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生数学上?“本科纯数学专业,应该学物理,怎么学?网友们可以在这样的问题下找到他的答案。
没有知乎,求知这件事是不可能的。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除了知乎,用户很难在中国互联网上找到一个社区空间来如此仔细地讨论数学问题。
有一句话:数学是天才的领域。要探索困难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跨越一定的学术门槛,建立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投入更高的思维强度,坚持严谨的研究态度。可以想象,相对而言,更具娱乐性和分散内容的平台或社区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这类问题的讨论氛围。
但知乎是不同的。根据数据,知乎用户中的科研人员总数超过540万。在数学领域,平均每天有近2000个新的专业讨论。数学作为科学和工程的基础学科,可以给其他内容主题带来灵感和灵感,有效聚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相关方向的核心创作者,拓宽知乎平台上专业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7月,以“数学天才”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天才基本法》流行起来。知乎上一篇文章“数学领域的人们看到天才基本法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迎来了许多专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的回答。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博士@范涵子Skyline不仅评价了原著小说、影视剧的故事内容,还根据故事和阅读门槛,推荐了更适合大众阅读的入门书籍,如《定理的诞生》、《什么是数学》等。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硕士@李方尧也分享了他从小学习奥运会的经历和对奥运会数学的看法。
为什么普通人无法理解和触及的数学圈和科研圈愿意聚集在知乎?
综合互联网内容平台,知乎提供的内容类型和社区氛围稀缺。专业严肃的干货内容和认真开放的探索精神一直是知乎的社区基因。这也是研究人员和更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用户愿意拥抱知乎的最根本原因。
更有价值的是,知乎的社区基因和讨论氛围正伴随着更多的新一代成长。
举个鲜明的例子。每年高考结束后,很多人聚集在知乎上讨论数学题的解决方案。“如何评价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数学题?真的很难吗?”在问题下,高考理科状元和数学单科状元手写了所有问题的分析,指出今年的数学卷真的很难,可以与2003年最难的数学卷竞争。
知乎也很清楚基础学科对社区的意义。2021年12月,知乎科学还推出了“数学问答市场”活动,邀请了众多数学领域的优秀受访者成为受访者,以“知乎答主挑战书”向朋友们提问,并以经典作为奖励,鼓励用户以提问、写答案、发文章的方式参与活动。该活动产生了3万多个有效答案和6000多个问题,动员了大量年轻用户参与。
图源知乎“数学问答市场”
坦白说,无论是先进的科研问题,还是高考数学论文的分析,都只是一些互联网用户的内容偏好。这种内容不会像一些娱乐新闻那样迅速点燃整个网络,而是在无数年轻人心中播下一颗知识的种子。
就像许多网民一样,即使他们不理解张益唐的论证过程,他们仍然会试图通过简单而直接的类比来理解张益唐研究成果的意义,并受到他的研究精神的鼓舞。
“在最后一段中,根据项目,我们得出了局部结论,而不是整体结论。”也就是说,张先生画了一个圈子。虽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圈子里。”“手术行业有专业知识,我不明白,但我钦佩这种态度”
中国互联网需要严肃的求知欲。在这一点上,知乎是不可替代的。
本文起源于刺猬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