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任命中国首位CEO,每年开500家店的使命似乎压力很大。
星巴克中国第一任首席执行官王静英
在加入星巴克工作的第16年,星巴克中国“第一姐妹”王静英最近被提升为星巴克中国的“首席执行官”,并继续向星巴克全球零售业务集团总裁约翰∙卡尔弗报告。
这项任务对跨国公司星巴克具有特殊意义:自1999年星巴克来到中国开设第一家商店以来,星巴克从未在中国担任过“首席执行官”,这是第一次。
钛媒体记者在星巴克官网发布的任命通知中明确定义了CEO的“使命”:
“致力于实现到2021年在中国大陆经营500多家星巴克门店的愿景。”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星巴克宣布王静瑛晋升的同时,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巧合。(HowardSchultz)包括会见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政府官员在内的一系列会议和访问正在中国进行。这些信号无疑指向一点:对星巴克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达到了顶峰,星巴克将在未来至少五年内进一步“攻击城市和掠夺土地”。

中国门店扩张之路
在任命前五年,王静英担任中国星巴克总裁。她是星巴克在中国“圈地运动”的领导者。在任职五年后,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2011年的400多家发展到2300多家门店,并开始努力发展三、四级城市。自2015年以来,星巴克在中国发展了23个新城市,分别有5条和18条三、四条城市线。
接下来,像星巴克这样的商店将以更快的速度扩张。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星巴克中国计划以“每年开500家店”的速度进一步布局中国大陆市场——这相当于每18小时开一家新店。到2020年,星巴克预计将在大陆开设5000多家门店。
这样,星巴克在中国开设新店的速度就远远超过了品牌的发源地美国。从2011年到2020年,星巴克在中国门店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5%;2011-2015年,美国门店年复合增长率仅为4.7%。
舒尔茨在接受美国金融媒体CNBC采访时表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星巴克店数超过美国,我不会感到惊讶。”。
如果星巴克中国在过去的五年里完成了“基层城市”的原始扩张,那么下一个压力仍然在王静英身上,她需要让星巴克出现在更底层县市的各个角落。
渠道下沉意味着在供应链、店铺建设、店员培训、营销等方面投入更多,但星巴克显然认为中国市场值得“押注”。2008-2009年,星巴克全球连续两年大规模关闭门店,但中亚市场一直采取扩张战略。
根据星巴克今年7月发布的2016财年Q3财务报告(2016.3-2016.6),亚洲市场零售收入主要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
星巴克2016财年Q3财报

开设“精品店”,保持品牌形象
星巴克中国还通过官方通知透露,除了商店将继续扩张外,首席执行官王静英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领导人将推动星巴克“精选咖啡烘焙车间”将于2017年在上海开幕(RoasteryandReserveTastingRoom)。这不是一家普通的星巴克店。它将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兴业太古汇,面积2700平方米。它是星巴克在美国以外的第一家咖啡烘焙车间。
2014年,该品牌在西雅图的第一家咖啡烘焙车间只有1400平方米。在西雅图的咖啡烘焙车间,客户可以联系和了解星巴克在咖啡烘焙、生产和烹饪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品尝各种星巴克限量咖啡,享受独家菜单上的食物和饮料。
星巴克位于西雅图的咖啡烘焙车间和精选品鉴馆
“咖啡烘焙车间”可以说是星巴克商店形式的上游环节。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他们更熟悉分散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星巴克选择商店”。这类星巴克门将销售稀有的咖啡豆,店员是通过星巴克内部测试和穿黑色裙子的“咖啡大师”。
目前,中国近2300家星巴克门店中只有56家,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占26家,另一半分布在其他13个二线城市。
这就形成了星巴克在中国“圈地”的开店守则,即针对城市线水平的下降,形成了“精品” “规模”螺旋分支:数量积累完成后,顶层一、二线城市开始以咖啡烘焙车间和选择店的形式走高质量路线;三、四级城市继续利用普通商店的快速扩张,产生可观的规模效应。
星巴克可能希望通过精品店的尝试,在快速扩张时保持品牌形象。当星巴克在商业区的频率与麦当劳相当时,它仍然不想成为一个“快餐”品牌,而是给喜欢它的消费者留下“质量”的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星巴克中国没有简单地将一、二线城市的开业模式复制到三、四级城市。你会看到,虽然星巴克在不同的城市销售不同的商品,但它基本上保持了“成熟的市场翻新菜单,不熟悉的市场保持经典模式,专注于扩大商店”的主要原则。
为了进一步取悦中国客户,星巴克今年夏天还推出了两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标签“Teavana“冰摇茶产品,属于星巴克2012年
Teavana是一家以6.2亿美元收购的茶叶零售商。从标准店到精品店,从咖啡到茶,星巴克在中国采取了多种面貌,如何在快速扩张中坚持品质,是星巴克及其新首席执行官王静英在中国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浪潮的加剧,小众精品咖啡品牌层出不穷,家用胶囊咖啡机的普及,星巴克作为一家老外企,要想做好这个“中国梦”,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本文首次推出钛媒体、记者/苏建勋、编辑/葱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