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布:“从现在开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分析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宣布了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立场,指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制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强大理论武器。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领导力、价值立场、性质方向、战略部署四个维度来把握。
(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现实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独立,不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入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于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转型。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目标。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四个现代化内容,强调要分两步实现这一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渐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1979年,邓小平首次将四个现代化描述为“四个中国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现实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本结论。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现实”,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党的二十大原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讨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依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计划。
中共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和突破,我们党成功地促进和扩大了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蓝图的描述者、道路的开拓者、战略的制定者和力量的凝聚者,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
任何社会运动都有其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立场。
人,只有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儿童的愿望。对现代化的追求和探索是每个中国儿童的自觉实践。中国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人民意愿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没有人民的牺牲、奋斗、探索和创造,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基础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生死在于人民。党与人民之间是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领导和示范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全体中国儿女的愿望,也是党的目标。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要地位,在价值追求上高度一致。
坚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地位,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地位,依靠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事业。促进中国现代化是数亿中国人民的事业。尊重人民的第一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激发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力量。
坚持人民现代化建设立场,坚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和立足点,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提高人民的收益、幸福、安全感。
坚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地位,必须继续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灵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类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培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巩固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承中华文明,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三)
世界上既没有现代化模式,也没有普遍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变旗帜的邪恶道路,坚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牢牢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资本是逐利的,由资本自发力量驱动的现代化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序和两极分化。中国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力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平等现象,消除所有被奴役和压迫的关系。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或只有少数人富有,而大多数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促进人民民主的整个过程,激发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协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战争掠夺和殖民统治的道路,充满了血腥的罪恶,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刻的痛苦。和平、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统治国王的基因。中国现代化坚持与世界互利共赢,坚决追求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物本身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标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国内政治,反对双重标准。我们坚定地站在正确的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双赢的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寻求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现代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致力于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强调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各国人民相识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挑战。
(四)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如果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规划科学,战略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将有很大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非常重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考虑,从战略高度规划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基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战略安排分为两个步骤: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从二年开始〇从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未来五年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党的二十大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二项战略措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快建设新的发展格局,努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持。必须实施科学教育振兴国家的战略,加强对现代化人才建设的支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要发展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促进文化自信和自我完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必须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促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社会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必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级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要实现建军百年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共同未来社区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党。要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党的伟大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