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来和古人一起吃火锅
A:“冬天到了吃火锅的季节。”
B:一年四季都吃火锅!!”
火锅和雪景是冬天的绝配。
想象一下,在白雪皑皑的寂静日子里,和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围着一炉烟雾缭绕的火锅聊天、喝酒、涮肉……怎么会有“爽”字!
中国人吃得太好了。几千年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发现了火锅的美妙味道——老北京铜锅涮肉、重庆麻辣火锅、四川串锅、海南椰子鸡火锅……“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在吃的路上,火锅体现了当地的口味和特点。
抛开地理空间限制,火锅也“穿越时空”——火锅不仅是现代人的独特美食。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古人就早早爱上了这种烟花。从电视剧的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饮食和生活。
《铁牙铜牙纪晓岚》中的这一幕,经常让人看到食指大动。
《颜夕宫故事》等清宫剧也真实呈现了火锅宴的场景。
古人也痴迷于火锅。如果你想问谁是历史上最喜欢火锅的人——这对父子。清朝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可以算是古代最喜欢火锅的父子。
在乾隆皇帝一个月的御膳记录中,鸡鸭火锅、全羊火锅等23种不同类型的火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8月16日至9月16日)被记录下来,共吃了66次,几乎说是顿顿不落,真是“豪横”!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四日,他早上起床吃的第一道菜是燕窝鸡丝白菜丝热锅,晚餐的第一道菜是燕窝丸子锅烤鸭子热锅,第二道菜是燕窝烤鸭烤肉野意热锅,再加上羊肉片涮锅。
乾隆退位成为太上皇后,儿子嘉庆皇帝登基后,父子举办了历史上著名的“千老宴”,参与者3056人,邀请者5000多人。据说这次宴会用了1550个银、锡、铜火锅。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
在古代,火锅不仅仅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宋代,火锅在民间很常见。南宋诗人林洪在他的美食作品《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他吃兔肉火锅“拨霞供”的故事。
《山家清供》记载:“游武夷六曲,游到止师,雪天得兔子,没人能做。师云:‘山里只有一小批,酒酱和胡椒活着。用风炉放在桌子上,用半袋水。等一杯汤响后,把它们分成筷子,这样就可以把它们夹在汤里煮熟,然后随意用汁供应。’”
深冬,遇到雪天,林洪在山里抓到了兔子,教会了火锅涮兔肉的绝妙吃法。他不禁感慨地写了一首诗“晴江雪,风翻日落”。看着沸腾的火锅汤底,衬托出美丽的夕阳,他给这个户外兔子锅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拨霞供”。
除了这种“阳春白雪”的吃法,火锅界“下里巴人”的豪放派吃法也值得一提。
明朝,最后一种香料——辣椒(辣椒)传入中国。聪明的古人也开了一个新菜单——麻辣火锅!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麻辣火锅的原型起源于清代川渝两岸。河边的纤夫发现了麻辣、辣椒等香料在罐子里煮的好味道。这种烹饪方法逐渐在河岸船车间流传,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麻辣毛肚火锅和麻辣串锅。
可以看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天皇贵族,古人也对火锅的味道印象深刻。但他们不仅要吃得很好,而且要吃得很精致。
古人是怎么吃火锅的?让我们坐在时光机上穿越历史,一起探索⬇⬇⬇
火锅厨具极简史,
古人怎样才能恰到火锅?
【西周】【中国“最早”的“小火锅”】
20世纪70年代,一个“白乍井姬鼎”出土于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这个三脚架立在一个三脚架托盘上,底部有烟熏痕迹。经学者分析,这应该是最早的“火锅”,可以用炭火加热托盘,方便丁和火源一起上桌。
【战国】【“两宫格”四足方铜鼎】
1991年,襄城郑家山墓地出土了一座战国晚期的四足方铜鼎。藏在湖北襄阳博物馆。神奇之处在于容器被阻断为两个容量:1/3和2/3,可以“冲洗”两个汤底。
【西汉】【中国最早的鸳鸯锅】【染器-调料盘】
2009年,在江苏省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飞的陵墓中,出土了一个形状像现代鸳鸯火锅的“分格鼎”。同时,墓中还发现了配套染料,下面还有迷你加热炉。染料是一种食品,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染料”。据《吕氏春秋》记载,“染,酱油也”,
有学者认为染料是温食鼓酱的器具,吃肉时蘸酱。可以看作是古人的调料盘。
【西汉】【海昏侯“青铜火锅”】【染炉】
一个青铜火锅出土于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的墓地。上部是食物器皿,下部是炭火盘。考古学家发现它有使用过的痕迹,炭盘里有炭迹,锅里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栗子等残留物..此外,墓中还发现了一个配套的染炉,用作蘸调料和酱汁。
【三国】【五熟釜】
魏文帝曹丕曾铸造并送给相国钟友一个“五熟釜”。锅用隔板分成五格,一次享受五种美味,以免互相品尝。
引言:“以前有黄三鼎,周之九,咸以一调,若斯釜五味时芳?”
《三国志魏志钟友传》:“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你五熟釜,为之铭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相相,实干心。’

【唐】【暖锅】【唐三彩火锅】
唐代出现了“暖锅”这个词。当时,陶瓷产业发展迅速,创造了中外著名的唐三彩。在重庆火锅博物馆,有一个“唐三彩火锅”,中间是一个盆锅,上面是烟囱,下面是炉子。在古代,唐三彩通常用作葬礼物品,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唐代的热锅也是这样的形式。
【北宋】【谷董汤】
“谷董汤”是指一种杂煮饮食。取自食物加入沸水时“咕咚”的谐音。
引:宋苏轼《仇池笔记盘游饭谷董羹》:“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
到了北宋,吃火锅已经很常见了。据说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经供应了火锅。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用酒作暖炉会”,民间有暖炉会的习俗,有的吃烧烤,有的吃火锅。
【南宋】【户外兔肉火锅“拨霞供”】
南宋诗人林洪在他的美食作品《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他吃兔肉火锅“拨霞供”的故事。这是最早记录火锅的文字。
《山家清供》:“山上只有一小批酒酱椒肥沃,在风炉上,水少了一半。”
【明】【银带盖火锅】
明代火锅盛行,烹饪经典《宋氏养生部》记载了“生川羊”、火锅菜如“熟肉牛”。
这个明初的银火锅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火锅上刻有“大明洪武元年造”的铭文,上面刻有“子孙满堂”和“喜鹊落眉”的铭文,工艺精良。
【清】【银镀金寿字火碗】【“生火锅”“野火锅”】
有了清朝,火锅成了皇帝的心。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个“银镀金寿火碗”。据清宫档案记载,火碗是制作“野火锅”所必需的餐具之一。据说“野火锅”是传统老北京涮肉的前身,随着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此外,据《吃饭考试》记载,民间有“生火锅”的说法。随着工艺的发展,火锅器具的风格和形状也变得更加丰富。
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用方法是:火锅“以锡为主,分上下层,高不如尺子,中间以红铜为火筒。汤煮的时候,把所有的肉、鸡、鱼都煮好,味道鲜美。”
《清仓类钞》:“北京师傅冬天,酒家卖饮料,案子里经常有一小釜,里面有沃汤,火在下面,盘鸡、鱼、羊、猪肉片。俾客自己投资,熟了就吃,所以叫生火锅。”
文末互动:
【文物价值大pk】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古代,你最想用哪个“宝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锅?
图片来自网络,各博物馆官方网站
参考资料:
《知中火锅的一切》
文物中的古代中国
《清代火锅拾趣》
各博物馆官网公开资料
https://www.zhihu.com/market/paid_magazine/1081976649729380352/section/10819766789344092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582540542188300&wfr=spider&for=pc
https://www.sohu.com/a/358114531_1000134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412883748262012&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537194543651854&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405577043447876&wfr=spider&for=pc
http://www.cnr.cn/rdzx/cxxhl/zxxx/20201102/t20201102_525316739.s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981181978233235&wfr=spider&for=pc
【从国家博物馆藏铜染炉谈汉代饮食习俗】https://m.zqwdw.com/shenghuoxiuxian/2021/0129/1226245.html
注:文物资料来自书籍、出版物、博物馆、媒体,部分文物的作用处于“不可证实或伪造”阶段。例如,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上述陈述有任何问题,欢迎提醒、纠正和补充。
撰稿|左佳
编辑|蒲睿熙
编辑|胡庭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