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11个区开通24小时医疗服务热线
“阳”不要惊慌!深圳各区以社区为单位,分为一个或多个医疗服务网格(以下简称“医疗网格”)。每个“医疗网格”均由开设发热门诊(诊所)的医院、门诊、社会卫生机构、诊所等医疗机构参与,优先为该地区有症状的公民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有发热等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可先到社会卫生发热诊所。
同时,深圳市11区已开通24小时医疗服务咨询热线!专业医务人员将为不知道如何处理新冠肺炎的市民提供“科普”,回答问题和疑问;引导有心理不适或心理问题的市民进行咨询和安慰;引导有医疗需求的人到“医疗”对应的社会卫生和医院!(深圳市卫生委)

深圳与“新城建”对接“新基建”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21日(深圳特区报记者窦延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设和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加快超大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城建设”
深圳作为中国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之一,高度重视“新城建”工作。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民生领域的“小切口”入手,进一步释放城市潜力,让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记者从市住房建设局获悉,过去一年,深圳继续推进“新城建设”,与“新城建设”对接“新基建”,积极推进“1” 1 4 N“加快BIM/CIM应用,协调城市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协调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络汽车协调发展,继续推进智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智能社区建设,努力打造智能建设与建筑产业化协调发展试点工作,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不断扩大“新城建设”项目数据库,开展多场景智能深度应用,优化完善“新城建设”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深圳140个“新城建”相关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效果图
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基础平台
CIM平台1.0即将上线
假如将新基建比作“新城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那么城市信息模型(CIM)它是启动核心动力系统所必需的能源和底层机制,它能驱动系统的正常运行,带动系统的快速发展。
所谓城市信息模型(CIM),指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在此基础上,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外、历史现状,构建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综合体,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
深圳统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按照“总体规划、标准第一、逐步实施、应急第一”的战略,围绕空间数字基础、空间服务引擎、机制标准规范等分期建设和应用服务,按照每年版本迭代CIM平台建设,CIM1.0即将上线,全市统一的二三维空间基础基础已初步建成,数万栋BIM模型与全市2000平方公里倾斜摄影进行了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展示。初步构建“两级平台、四级应用”平台框架,完成住房建设、教育、生态环境等领域重点空间数据引入CIM平台。
在CIM应用场景建设方面,目前深圳有11个区(新区、合作区)、深智城、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地铁集团、盐田港、深高速等17个部门和10家市级国有企业都开展了CIM相关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同时,初步建设了42个智能深度CIM应用。
据了解,目前深圳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CIM1.0、CIM平台地下空间应用试点,促进空间基础数据更新,促进与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和全生命周期BIM平台的对接,积极规划CIM平台2.0版建设。
C塔,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采用BIM数字技术建造。
协同推进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稳步推进系统开发
深圳结合全市“一网统一管理”工作,依托全市统一的数字基础和“深智慧”平台架构,充分利用城市运营管理服务领域现有的平台和应用基础,通过优化创新、整合、推广和持续应用,开展平台建设。
城市安全运营管理子平台以“智能应急仓库四平台”为基础,汇集了住房建设、交通等22个单位的业务数据,建成了灾害事故、管理对象、应急人员、救援资源等8个主题数据库。
继续推进智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帮助城市智能化运行
一旦行人过马路,智能杆会立即自动播放提醒;当道路盲道被占用,井盖缺失时,智能杆会立即通过后台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情况。。。随着“5G新基础设施”的加快,深圳多功能智能杆的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如果把城市比作生命体,那么智能杆就是智慧城市的“外周神经元”。
“新城建”是推进智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重要任务。
深圳积极推进全区基础设施监控网络建设,全市建设多功能智能杆1.8万根,全市多功能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一期)启动试运行,率先在全国发布多功能智能杆政策、标准、规范性文件。
深圳推进现有市政基础设施业务管理体系的整合。建立供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推进“数字电网”建设,推进智能燃气物联网管理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市级国有企业重点布局基础设施领域的智能升级改造。地铁集团开展NOCC二期工程建设,整合应用,深化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支持、客流调度、容量调度、应急调度、运维调度新技术创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数据资源“仓库”和调度指挥“大脑”,建设“资源密集、设备智能、信息共享、调度协调”网络云计算平台,统一承载各线路业务系统、线网业务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和建设管理系统,实现深圳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指挥调度的智能化。
C塔局部效果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大力推进智能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调发展
实现法律政策创新突破
在深圳的街道上,自动驾驶和智能旅游开始成为智能城市的新景观。技术实力的优势、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深圳在未来工业智能网络汽车发展领域再次“领先”,成为全国智能网络汽车试点城市。
围绕“4”,深圳大力推进智能城市与智能网络汽车的协调发展 N加强政策规范赋能,完善车城融合平台,增强物联车联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2022年8月,深圳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络汽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智能网络汽车应用示范等方面有效支持深圳“双智慧”试点建设。
深圳与国家双智能协作标准体系密切相关,促进智能网络汽车产品准入及相关标准的编制。目前,深圳已发布了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智能路边计算网关通信接口规范、低速无人车城市商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等“双智能”相关集团标准和地标。
目前,全市已建成5.9GHz车联网站99个,累计开放式智能网联车测试道路里程约201公里,开放式测试道路187条。
此外,深圳还继续推广智能旅游、智能交通运输管理、智能城市应用等场景示范应用。小马智行在前海开展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示范操作;坪山,Auto-X已部署400辆自动驾驶车辆,运营区已完全覆盖坪山区,运营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在福田,元荣开始部署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包括深圳核心CBD在内的运营区近100个站点,总运营路段超过200公里。
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
推进数字家庭试点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整合各种社区服务资源,建设基于信息、智能管理和服务的智能社区。
稳步推进智能物业建设,坚持科技赋能,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监管效率。在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下,通过建立“1”统一基础数据库、移动终端和桌面终端“2”平台,面向业主(组织)、政府和物业服务企业“3”用户,借助城市统一的土地、建筑、房屋、权力、人和城市CIM底板数据,建设电子投票、社区信息披露、业主评价,以及在线安全检查、诚信管理等“N“市物业管理信息平台”个子系统。目前已完成近万个物业管理区域的落图,分户数据超过280万,全市物业管理区域基础数据初步形成。
积极推进物业城市服务数字化转型,以福田区莲花街物业城市服务项目为试点,搭建智能物业城市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能力。
积极推进数字家庭生态链建设,推进5G AI、5G 8K、5G 龙岗区已成为全国数字家庭试点城市,与华为全屋智能战略合作,是数字家庭解决方案制造商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全屋智能空间实验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智能建设与建筑产业化协调发展
加强施工方法创新
近日,在大鹏湾岸边的安居房工程风铃府工程施工现场,出现了多个智能机器人忙碌的身影。在浇筑混凝土的施工现场,地面大致平整,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该项目是广东省第一批智能建设项目。在底板施工阶段,公司首次使用“四轮激光平整机器人”和“履带平整机器人”,而不是一些人工操作。
智能建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2年11月,深圳入选第一批智能建设试点城市。深圳以政策、项目、产业、技术、管理、人才为重点,努力打造“技术链、产业链、管理链”,积极探索深圳智能建设发展模式。探索深圳智能建设发展模式。大力推进BIM技术应用,推出“BIM电子招标系统”,建设全市BIM管理平台,推进人工智能试点建设,新建预制建筑占全国前列。
大力推进建筑业十大新技术应用,共建成省级新技术示范工程172个。组织了200多项新技术认证,发布了13批新技术推广目录,形成了新疆航空测试无人机在土方工程测量和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腾讯云战略智能建设平台等典型案例,以及以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华润集团总部大厦、腾讯滨海大厦为代表的智能建设项目。
在龙岗区落地“深圳建筑业生态智谷”,积极培育智能建筑业生态。
通过先进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圳还弥补了传统安全监管方法的不足和低效率,提高了建筑业的安全发展水平。建立智能监督平台,增加智能设备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施工现场安装包括摄像头、定位标签、温度计、湿度计、颗粒浓度计、风向风速计、噪声器、智能电表、风速传感器、负载传感器、高度传感器等前端传感设备,并访问现场视频、现场环境、电力、塔吊运行、高支模变等数据。目前,市、区住房市政工程前端感知建设已完成岩土工程监测900、起重机械监测3900、施工现场视频监测6000、施工现场环境监测100、临时电力监测400,通过系统访问各种管理数据、监控数据、监控数据、视频数据和总结分析,为监管部门大规模控制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提供信息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