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网汇
综合信息情报站

国家统计局称 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如何看待今年各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哪些行业或成风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发布会…

赞(0) 打赏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wolfba@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5

  1. #1

    监管放任。

    前阵子,高盛和一些国际机构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预测,在GDP增长4.5%左右。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高的预测,对应的,美国的普遍预估增长率只有0.5%左右。

    这个数字是超出我个人的推断的(2.6~3.1%),但考虑到这些机构的预测,在过去的准确性不低,复盘了一下各项元素,如果达成这样的增长,可能在某些行业政策监管上,会有比较急的大转弯调整。

    简单说一下看法:

    1,金融上,增加流通性的尝试在2022年是不成功的,大量的货币流通性被国企锁定(获得了信托或贷款,但没有支出出去);定点面向实业民企的中短期贷款,借贷意愿不高,或者说缺钱的没有抵押物,不缺钱的也不敢加大生产;面向个人的更别说了,储蓄值在增加。

    2,金融流通性增加,降低资金成本,拉动经济增长是有阈值的,超过这个阈值之后,流动性会在特定行业形成泡沫空转,制造出大量不能提升就业,只能增加贫富差距的低效GDP,因而在当前环境下,长期效用非常可疑。

    3,房地产行业在小城市的庞氏已经无法继续了,居民购买意愿共识正在消失,因而短期内即使能够通过政策拉高房地产投入,也没办法提供之前的GDP增长贡献(以前大概35%以上),这部分维持不崩,或者稳住价格锁定交易量,就不错了。

    4,基建的费效比也在下降,除了暂时拉动相关行业和就业以外,多数长期效用已经归零了(还要付维护费),所以继续拉动基建只是一个制造废品发钱养活某些行业的过程。

    5,唯一比较有潜力的、且副作用没那么大的是:监管放任。

    在过去几年,对很多个行业进行了非常严厉的监管,其中大部分,由于多个部分分头去严管,导致最终监管力度是过度的。

    我国改开以来,有个说法,一放就乱,一抓就死,但其实放的时候变成充分竞争了,往往至少在发展上、就业上、资金流动上是非常有活力的。

    要GDP4.5%以上的增长,从短期看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放任,对某些行业放任后触发监管红利,拉动就业,拉动投资,拉动信贷。

    目前看这个可能性很大。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如果届时是这样的话,可能在一些赛道上,会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或者投机机会。

    (本文首发于知识星球「苍离的博弈与成长」)

    墨苍离5个月前 (01-18)回复
  2. #2

    两点困惑。

    首先这个话或者说目标由统计局来说显得有些奇怪,有的回答提到了由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来说可能更合适。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展望新年业绩、营收及利润目标的时候,不是市场部、不是营销部、不是产品部也不是运营部来展望,而是财务部门,这就显得有点奇怪。

    其次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致辞大家也都看到了,重点如下:

    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针对房地产领域风险,着力稳定预期,提供合理流动性,放松过热时期的调控措施,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仍有足够的需求支撑。
    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
    中国仍处于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看完这段重点毫无疑问是支撑房地产……那么悬念就是怎么支撑?换句话说,除了降房价以外的所有子弹都打了一遍了,是打算继续"人体描边"枪法还是真正来一次正中靶心,值得期待。

    九乡河龙牙5个月前 (01-18)回复
  3. #3

    经济下行

    统计局:无所谓,我会出手

    在飞的疯5个月前 (01-18)回复
  4. #4

    外交部: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必将呈现整体好转,实现更大发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8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有外媒评论称,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加快。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2022年,在世纪疫情反复延宕和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考验下,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这份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充分表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近期,不少国际投资机构认为,随着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出现持续、快速的提振。相信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红利将持续释放,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必将呈现整体好转,实现更大发展,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四季度GDP增速超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将整体性好转

    备受市场关注的2022年中国经济数据于1月17日正式对外发布。受国内防疫措施调整后感染人数增加、海外需求继续回落等影响,2022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回落至2.9%,全年GDP增长3%,低于2022年初制定的“5.5%左右”的增长目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较2021年回落12.7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降幅收窄、同比下降1.8%。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连续8个月加快,比2021年大幅提升9.0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降幅扩大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上涨9.1%,比前值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7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经过努力,2023年中国经济会实现整体性好转。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的事件。预计今年中国的进口会明显增加,企业的投资会大幅度增加,居民消费会回归常态。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陷入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要素条件也可以支撑。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

      多位专家分析,复苏将成为2023年的主基调,全年GDP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消费的显著修复和房地产的企稳回升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在外需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将在扩内需、促消费以及稳投资上有较大发力。

    四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

      2022年,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持续演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从总量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

      从季度走势看,2022年中国经济恢复几经波折,一季度GDP增长4.8%;由于3月开始上海、吉林等地疫情超预期、叠加海外俄乌冲突等因素冲击,二季度增速降至0.4%,为2020年二季度以来最低;三季度GDP增速回升至3.9%;国内防疫措施调整后,短期内感染人数大增,四季度GDP增速再度回落至2.9%。

      2022年四季度经济增速超出了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第一财经,四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2.9%,较上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当季疫情冲击再现,以及疫情防控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后,短期内实际感染数量大幅增加,对宏观经济供需两端都带来一定下行压力。不过,四季度稳增长政策集中发力,加之此前疫情应对经验有效积累,以及疫情冲击模式发生变化,当季经济下行幅度明显低于二季度,也普遍好于市场预期,显示宏观经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增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2022年在全球通胀高企以及国内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双重影响下,GDP取得3%的成绩实属不易。展望2023年,居民生活回归正常化,消费也会逐步修复,再加上新政策的推进,预计2023年全年GDP有望达到5%。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也认为,2023年在各项重大政策像是防疫、房地产、平台经济都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预计复苏将成为主基调,经济增长将向合理增长区间收敛,全年GDP有望实现5%左右增长。今年一季度或是全年低点,最快二季度开始强劲反弹。新的一年里,消费的显著修复和房地产的企稳回升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较2021年回落12.7个百分点。防疫政策优化后,经济活动限制明显减少,2022年12月中国消费同比降幅收窄,好于市场预期。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2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收窄4.1个百分点,但仍为2022年6月以来的次低。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告诉第一财经,基数效应是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较11月上行且超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结构角度看,12月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额当月同比分别录得-0.10%、-14.10%,餐饮收入额仍是拖累项。

      康义分析,去年整个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对整个消费市场形成的冲击较大。另外,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消费市场受疫情短期扰动比较明显。

      “2023年,对中国的消费市场我们充满信心。”康义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有几个有利的条件。一是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二是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正在逐步恢复。三是新消费热点在不断涌现。四是就业稳、收入增有利于拉动消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分析,消费的提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对消费反转有过高期待。过去三年居民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意愿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另外,当前居民就业仍未出现实质性改善,当前收入以及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未出现明显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低于GDP增速。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依然处于较高水平;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房地产拖累整体投资增速

      在稳增长政策发力的带动下,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超过制造业投资增速,成为投资最主要的推动力,带动全年投资增速略超预期。

      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平稳,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创新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比较好的关键作用。

      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再提速,全年增速较前值加快0.5个百分点至9.4%,2021年以来首次超过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尽管12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量较低,此前发行的专项债和7399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银行金融工具,持续为基建投资提供资金支撑。

      基建投资仍有望成为2023年经济增长“主力军”。王青表示,2023年在目标财政赤字率将会上调、新增专项债额度有望达到4万亿元左右,以及上年新开工项目续建会带动银行贷款较大规模流入等因素支持下,基建投资还会保持较快增长,估计同比增速会达到6.0%左右。

      2022年房地产投资累计下降10%,低于前值0.2个百分点,仍是拖累总体投资的主要因素。不过在政策支持和2021年同期基数走低的提振下,12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收窄7.7个百分点至12.2%,为近三个月来最高。

      康义分析,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1%的增速不是太高,最主要是受房地产业拖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下拉固定资产投资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9%,民间投资的下拉因素主要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投资里面,民营大概要占80%,所以它下降10%,对民间投资下拉的作用非常明显。民间投资中房地产占比较高,对整个民间投资下拉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康义表示,最近供给需求两方面都在进行政策调整,目的是让房地产回归本位,坚持“房住不炒”,减少其金融属性。另外,我们多渠道保障、多渠道供给、主体多元化,一个新的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就会建立起来。(来源:第一财经)

    中国新闻网5个月前 (01-18)回复
  5. #5

    统计局除了统计还有了预测功能,厉害了我的统

    春树5个月前 (01-18)回复

大智网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olfba@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投稿&软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