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网汇
综合信息情报站

夷陵之战中,刘备如何指挥才能战胜陆逊,取下荆州?

赞(0) 打赏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wolfba@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5

  1. #1

    只要刘备做一点,不仅夷陵之战完全可以避免,而且还有割孙权肉的机会。

    不外乎四个字——进退有度。

    但凡斗争,都有二个最基本的层面,政治与军事。

    只看军事,不看政治,必然要吃大亏。

    光谈政治,没有军事,那叫虚有其表。

    刘备东征,自白帝城推进到夷陵,一路势如破竹。

    孙权不是刘秀,刘备也不是公孙述,但夷陵还是那个夷陵。

    长江水道,本是顺流而下,到夷陵则进入弯道,趋于平缓;江北陆路,本非一马平川,到夷陵则山谷起伏,重兵镇守——益州水师的上游优势,到夷陵这里便没了;缺乏水军配合的陆军,在这里遇到重兵囤聚的吴军,也是束手无策。

    刘备东征,一共也就四万多人,还分出去一万人给黄权防备曹丕。剩下三万多人,水陆二军,断不会以大消耗,大杀伤的方式强攻夷陵。

    换言之,益州军之前得以摧城拔寨的两大利器:上游优势与水陆协同作战,到夷陵这里算是废了。

    优势不复存在,劣势便足见显露:兵力劣势与地理环境劣势。

    陆逊断定刘备不会有什么办法,就是因为他把该堵住的地堵死了。

    这个时候,如果法正在,就会提醒刘备缓一缓,着眼“国际形势”。

    孙权擅取襄阳,被曹丕一顿胖揍,方才降伏,其状甚明。

    待刘备东征,孙权恐曹丕趁虚而入,于是拼命谄媚北方,甚至谈到了质子问题。

    这个时候,刘备姑且退兵秭归,坐观一段时间,等双方谈判破裂,曹丕怒而兴师,一切都迎刃而解。

    一昧的猛冲猛打,只进不退,这其实是把自己搁到死胡同。

    国仇家恨确实不好劝,尤其刘备东征前期一直是优势局,所以这个活得有法正这种,能说道刘备心坎里,还能出人意表,连诸葛亮都想不到的角度劝明白刘备的人。

    可惜没有。

    简单说,如果你跳出夷陵战场,就会发现孙权与曹丕的外交正在破裂前夕,因为孙权压根就没想送质,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换你是刘备,纵观全局后,还急着进攻么?荆州已经收复一部分,养精蓄锐,等着看戏,然后是与曹丕夹攻江东,还是谈判桌上割孙权肉,还不是随你?

    解决问题,不一定要在棋盘上,对方急,你就慢便是。

    知乎用户9个月前 (01-09)回复
  2. #2

    让黄权带队去,自己在江州接着奏乐接着舞。

    打不打的下来不知道,起码不会大败,大概率对峙半天然后各自宣布胜利班师。

    言不可弥9个月前 (01-09)回复
  3. #3

    复盘夷陵之战,首先要分析刘备此战的真正败因。

    难道真是如《三国演义》小说所说,如曹丕嘲笑的那样,因为七百里联营,把大军铺开驻扎在地势过于复杂的大片地方,犯了兵家大忌之故么?

    曹丕其人原以不知兵不善战著称,他来嘲笑打了一辈子仗、连他老子曹操都视为头号劲敌,“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刘备,恐怕有外行讥刺内行之嫌。

    曹丕:【“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此战对手陆逊,认为刘备输在没有水陆并进,顺流而下,但关羽和荆州水军覆没后,蜀汉的益州水军肯定不是久历战阵的东吴水军的对手,无法从水路打通夷道。

    因此刘备选择舍船就步,从陆路缓步推进,在山地步步结营,也是避己之短,扬己之长,不得已而为之。三国鼎立各有所长,曹魏长于骑兵战,东吴长于水战,而蜀汉长于山地战,也是公认的事实。

    陆逊先战略后退,让出峡口山区,然后集结五万大军,背后身后的江汉平原,直接将刘备大军堵在了三峡口。只要去三峡实地考察,就可知此处峡江深浚,水流湍急,江面辽阔。这样双方各自集结大军的对峙一旦长期化,在山地扎营蜀军的后勤压力、将士疲劳度上升程度,肯定要远超过主场作战、背靠鱼米之乡的吴军。

    教员评点史书时,曾给过建议,刘备应分兵湖南湘水流域,因粮于敌,打运动战调动陆逊军主力,令敌人兵力分散,应接不暇,自可各个击破。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其实刘备确实也派了马良重金结好武陵蛮,在陆逊军侧翼的湘水流域起事,零陵、桂阳两郡亦有惊扰,问题是这帮蛮子终不成气候,被东吴步骘带领交州军万人平息了,没有实现调动陆逊军主力的企图。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陆逊传》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步骘传》

    刘备派吴班部于平地立营诱敌,这一关键策划一度迷惑了东吴其余所有将领,但唯独被陆逊识破。若非碰上陆逊这个极具耐心和洞察力的强劲敌手,则吴军被诱入山区遭埋伏在那里的蜀军痛击,势必损失惨重,蜀军就可乘胜追击,进围江陵了。

    【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陆逊传》

    可惜这世上终究没有如果,天不佑刘备,最后双方在长达约半年的比耐心对峙中,终于被陆逊抢先抓住了刘备军“兵疲意沮”的破绽,以火攻一击必杀。

    而大约占了东征大军1/3兵力的黄权部江北军万余人,本来是刘备军可调动的一支主要机动兵力,却仅仅是监视魏军,在这半年里基本无所作为。

    荆州治中庞林(庞统之弟)为黄权部参军,南郡太守史合也在军中随行,这支兵马降魏后,受封列侯四十多人,为将军郎将百余人,是魏国史上除司马昭灭蜀汉后最大规模一次加封,可见其中有蜀军菁华甚多,极可能预备收复荆州后分署各州郡的整套班子,都在其中了。确实损失惨重啊

    从曹丕战后部署看,对和东吴夹击蜀汉,他兴趣并不大,接受了王朗“天子之军宜不动如山”的建议,一直坐观成败,所以黄权部实际上变成了闲子。

    【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黄权传》
    【权及领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魏书·文帝纪》
    【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 ”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可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光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王朗传》

    蜀魏矛盾是完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一个已经正式代汉,一个则声称要“复汉”,曹魏君臣只要不想当王莽二世,就始终会把蜀汉当做头等心腹大敌。所以“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实为至理名言。

    刘备曾利用曹操病死的机会去吊丧,企图和曹魏暂时示好,来改善外交环境,而曹丕直接放言和刘备势不两立,蜀使来则即斩,就是这个缘故。

    相比之下,野心只是尽可能扩大地盘、割据江南的东吴,和蜀汉、和曹魏则都有大量的外交回旋空间,是暂时做魏国的吴王,还是“大汉”的吴王,对孙权则根本无所谓。

    所以曹丕再怎么坐观成败,从当时刘备这边的立场也绝不可能对曹魏放心,魏延要留镇被曹操移光人口的汉中不说;黄权部大批精锐,同样一直被曹魏牵制住了,无法投入战斗,因此这也是当时情势之必然,并非刘备犯了战略错误。

    平心而论,历史上夷陵这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刘备本身的指挥并无什么错误或疏漏。刘备令吴班诱敌之策,甚至让陆逊之外的东吴诸将都上了当,若世上本无陆逊其人,取得战役胜利本在情理之中。

    因此战后复盘的话,刘备如果一定要东征,要想反败为胜,完成至少收复荆州,甚至能一举灭吴、实现南北朝的最高战略目标,似可有以下几步:

    1、竭力保住张飞性命,解决将领素质不足问题。

    关羽死后,张飞无论能力威望,皆为蜀汉头等大将,他的意外身死对蜀军士气是一大重创,更造成人员调派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若张飞在,何至于用籍籍无名、战功不显的冯习冯休远,做为“领军,统诸军”的大督?然后直接被陆逊军杀穿了中军主营?

    范强(《演义》做“范疆”)和张达是张飞亲信部下,贴身“健儿”。张飞酗酒鞭挞身边亲随,传到刘备耳中,为此常常告诫,说明此事亦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们之所以在大战前暗杀张飞,既是积怨已久,也说明当时不看好刘备军东征前景的人甚多,方有此冒险之举。

    所以排除「刘备死后,再穿越回魂到夷陵战前,先知先觉杀了范、张二人」这种特殊情况不考虑,刘备劝也劝了,训也训了,终究不可能把张飞这么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栓在身边时时管教。

    能想到的补救措施,就是针对张飞“爱敬君子”这点,派一个名望素高、得张飞敬重的士人去张飞军中任职,时时规劝。

    2、孤注一掷,多动员几万兵马上阵,解决兵员不足问题。

    此时对刘备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强大存在固然牵制了他,但更多牵制的其实是孙权。夷陵之战对峙期间,孙权带领吴国中军主力坐镇武昌,东吴水军巡弋从江陵到长江入海口的千里江防。长江下游更是江东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如果说孙权将三分力用在抵御刘备,那至少同时将六分力用于防备曹丕。

    这才是夷陵之战后尚未喘息,在陆逊部仍与退守白帝的刘备对峙时,曹丕三路大军南征,东吴军虽然孙盛、吕范、诸葛瑾部连连失利,最终仍能凭朱桓、朱然等人的奋战,有惊无险地击退魏军侵攻的根本原因。

    在关羽军团丧败之余,刘备又宣布曹丕代汉建魏为篡逆,自己继承汉室正统称帝。因此他的东征等于是在和跨据中原九州的魏国势不两立的前提,再与据有三州的吴国开战。这是真正的以一州之力而抗全天下,因此想靠正兵流稳扎稳打取胜,是基本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类似汉高祖刘邦那样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把所有家当全压上去豪赌,死里求活去搏命。要争天下,又怎能不冒一点风险?

    巴蜀是易守难攻的割据之地,而非真正足以图谋天下的帝王基业,三千年来历朝历代无不证明这点。刘邦同样据有汉中+巴蜀时,他的选择可不是在天府之国老老实实种田,积蓄实力,而是4月才到汉中,8月就出兵还定三秦了。

    相比刘邦,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布置实在过于求稳了,或许不免有兵败亦可留一方基业的顾虑,并不敢真正放手一搏,战役规模打的始终是有限战争,而非全面战争。

    夷陵战败后,光巴西郡发诸县兵就得五千人,由马忠带队去援救刘备,督江州的赵云部同样兵进永安。而经历这场丧师不下5万人的惨败,仅仅数年后,诸葛亮又重组了一只数量在十万左右的强大军队,可见汉末少经战事的蜀中人力资源之充足,在夷陵之战时远没有得到充分动员。

    为什么湘水方向的偏师没有起到调动吴军主力的作用?因为刘备东征军兵员不足,金帛收买的武陵蛮是一帮战五渣,连步骘的一万交州军都对付不了。

    如果刘备从蜀中再动员三五万人马上前线,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全军一半照旧与陆逊对峙,另一半精锐兵将出湘水游战,因粮于敌又如何?孙权敢把守江防的吴军也抽调三五万出来怼么?

    那样曹丕一定开心之极。从夏侯渊军团覆亡、曹操汉中退兵后,曹魏就患上了“山地战恐惧症”,称汉中为“天狱”。因此当蜀吴两国当真拼尽全力殊死搏杀时,魏国进攻东吴的可能是远远大于攻打蜀汉的。而从地理环境来说,魏国攻吴的难度同样远小于攻蜀。

    何况此时孙权占据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才两三年,统治还远谈不上巩固。

    3、战必用间,除掉陆逊这个当前大敌。

    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诸将请战不成,认为陆逊胆小畏敌,才会连退百里,不敢出战,因此“各怀愤恨”。

    这说明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吴军中威信严重不足,已届不惑之年还被诸将藐视,对比26岁即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的周公瑾,可说天壤之别。这也深刻体现了吴军中众多淮泗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吴书》

    陆逊是陆康从孙,当年孙策围庐江,陆氏宗族包括陆康在内死了一半人,和孙氏本有血仇。孙权做主将孙策之女嫁给陆逊,让两家和解成为姻亲。但此时孙策之子孙绍已成年,并一度承袭了“吴侯”之位,大约在孙权封“吴王”期间,被改封为“上虞侯”,可见孙权对其的防范。同样,以孙权这样历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对陆逊又怎么可能真的心神无二,信赖无间呢?

    孙权极信任的吕蒙,曾经高度赞扬陆逊之才,在诈病袭关羽时推荐他代替自己。可是到吕蒙临死前,陆逊已经立下分路军阻断峡口,打垮关羽数万留守军的大功后,吕蒙临死前推荐代替自己的,却变成了孙权的发小兼死党朱然,这变更本身就意味深长了。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

    类似夷陵之战这种双方相持不下的长期对峙,用离间计除却敌方主将本是最佳选择。田单在复齐之战离间乐毅,秦国在长平之战离间廉颇,灭赵之战离间李牧,都是很成功的先例。

    刘备当年同样也离间过孙权和周瑜君臣,称周瑜“顾其气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尔”,不知何故,此时却计不止此,或许对之前名气不显的陆逊也有所轻视吧。

    吴军诸将早就对陆逊憋了一肚子气。若刘备先施展离间计,大肆散布陆逊如何怀有贰心的谣言,派遣间谍散布于武昌、建邺、江陵等东吴各重要都市,做相应童谣,令小儿歌之于路。就算后方的孙权能鉴于大局、暂且不临阵换将,陆逊也很难得到吴军上下一致的信任支持了。

    届时再施展诱敌之计,陆逊要压制诸将的不满就愈加困难,刘备计策的成功几率就大增了,那时伏兵成功,对将帅离心的吴军打出一个暴击必杀,甚至痛歼这支五万人的东吴军团,将历史上此战结局彻底扭转,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孙吴政权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出身寒微,孙坚之父仅仅是个瓜农,此前三代皆不可考,家世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祖父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都相差甚远。孙坚孙策皆靠攻杀朝官、杀戮名士立国开基。江东大族对其潜藏严重不满。

    如陆逊的叔父、陆康之子陆绩,作为名义上的江东陆家家主,都做了十几年孙氏的官,临终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还狠狠立下六十年后南北必混而为一(也就暗喻孙氏灭亡)的预言。

    一旦孙权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损失惨重,政治上劣势明显的孙吴政权就是土崩瓦解之势。

    后世南朝内战中,居上游之势一股而下,两战、三战便顺势灭国的例子实在太多,北方政权根本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去干预。

    因此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能大获全胜,歼灭吴国陆逊军团,那么接下来顺江直下,势如破竹,取江陵下武昌,甚至几万雄师过大江,旗扬石头城,一举攻灭东吴,实现南北二分局面,都并非绝不可能。有大江阻隔,曹魏就是想分一杯羹,也讨不得太多便宜。

    历史上最后结局,无非成王败寇,敌方强中更有强手,由陆逊这个江东士族最杰出人才横空出世,阻止了刘备的雄心,而并非刘备本身犯下何等致命的低级错误。

    杜工部诗云“遗恨失吞吴”,与其解释为诸葛亮“不能制主上东行”的追悔,倒不如遗憾此战失去吞并吴国、建立南朝良机,更贴近本意些。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狐狸晨曦9个月前 (01-09)回复
  4. #4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也就占1%。

    而99%的人却只会盯着那1%看,认为仗就是应该这么打的。

    这也难怪,毕竟大伙读历史就是为了娱乐,要么你给我爽点,要么你给我泪点,啥刺激都没有你让我看什么呢?

    夷陵之战,其实就是小说制造出来的泪点,人家这么写就是为了让你觉得刘备可惜,这样你才愿意看。

    不然写成“应输尽输”,谁还会看?

    所谓的“三分天下”本来就有误导,让大家误会魏蜀吴,三家势均力敌。

    其实说“六分天下”可能更好点,魏占了三,吴占了二,蜀占了一,所以才有“联吴抗曹”。

    刘备在三家中是最弱的,也是根基最浅的。

    荆州有一部分是“借”的,益州刚到手还没捂热乎,打下来的汉中是曹操嘴里的“鸡肋”。

    就这么个基本盘,按纸面实力算,他本来就应该谁都打不过。

    曹魏占了中原,孙家经营江东几十年,你怎么跟人家比?

    本来刘备占“人和”,就是团队还不错,要能力有能力,要态度有态度,凭这一点才将将有了一席之地。

    可是,独当一面的关二爷刚被孙权捅了刀子,另一个万人敌张飞又被刺杀,黄忠老死,谋主法正也英年早逝。

    半只队伍都死绝了,还拿什么“人和”?

    剩下的诸葛丞相要坐镇后方,根本动不了。

    刚打下来的汉中得让魏延守着,防备曹魏反扑。

    可益州也刚拿到没多久啊,内部矛盾重重,也得留个带兵的吧,只能是赵云。

    一路打到夷陵,深入吴国跟陆逊对峙,后边粮道又暴露在曹魏眼皮子底下,不防着点不是送人头吗?

    只能派黄权在江北守着。

    甚至连马良这种政工人员都被派去武陵联系蛮族了。

    刘备自己身边还剩谁了?

    冯习、吴班、张南……这几个名字你听过吗?

    没听过就对了,《三国志》里根本没给立传。

    就这么个团队配置,你想让他赢,怎么赢?

    更何况对面可是《三国志》单独立传的陆逊,另一个享受这待遇的就只有诸葛丞相了。

    而且手下朱然、潘璋、韩当、徐盛这都是有传的人,光看纸面实力都没法打。

    有人说刘备不懂兵法,连营七百里被人家烧了。

    这话最早应该是曹丕说的。

    可他老子死前刚在汉中吃了瘪,带兵方面他还不如他老子吧,好意思评价戎马一生的刘备“不晓兵”?

    刘晔劝他,趁刘备伐吴,咱们也伐吴,这不就一波带走了吗?

    他倒好,说孙权认怂了还打人家会竖立不好的榜样。

    可是孙权都要被你灭了呀,就剩一个刘备了,你给谁竖立榜样啊?

    这大好的机会不出手,然后讽刺刘备不会用兵?

    当然了,曹丕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会有很多政治考量,毕竟曹魏内部形势也错综复杂,攘外先安内,这也无可厚非。

    但政治归政治,你一个政治家说人家军事家不懂兵法,这就有点越俎代庖了吧。

    火烧连营这就是个小说的噱头,让你觉着刘备输得惨烈,好赚点泪点。

    其实刘备早在深入荆州被陆逊堵口开始,形势就已经非常不利了。

    你去人家主场作战,兵力没有优势,在江边水军还不行,补给线那么长,还跟人家打消耗,这就已经很凶险了吧。

    不过倒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要是能在战术上出其不意,没准也能创造奇迹。

    可刘备不擅长这个呀,擅长这个的战术教练法正死了呀。

    替补的黄权守在江北防着曹魏呢呀,连马良都去联络南蛮了,身边一个能出主意的都没有了呀。

    结果你不调动人家,人家可就调动你了,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还失了先手陷入被动,这仗怎么打?

    又有人说,当初就不应该打吴国,继续北伐不就好了吗?

    诸葛瑾被孙权派来认怂,还忽悠说曹丕刚刚篡位,他才是你最大的敌人。

    对,曹丕相当于杀父之仇,是最大的敌人,但最大就一定最优先吗?

    你孙权刚刚背后捅了我一刀,你让我转头就忘了,然后去报杀父之仇?

    杀父之仇是要报,但也不妨碍我先还你一刀吧?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叛徒就是比敌人更可气,敌人给的伤害的你也给了,但你还比敌人多了一项背叛呢?

    所以叛徒是双重伤害,优先收拾叛徒有什么不对吗?

    这就是人之常情。

    再说了,曹魏是三,刘备是一,之前有荆州的时候还可以跟关羽两路夹击,现在没了荆州,你让人家怎么以一敌三?

    又有人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差一点拿下雍凉,如果换成是刘备那批老兵,不是妥妥搞定?

    你可别忘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可是偷袭,曹魏是看刘备把家底败光了,以为短时间内没有威胁,所以才放松了戒备。

    换成刘备刚拿下汉中那会儿,你觉得会有可乘之机吗?

    以刘备当时的实力,其实就是打谁都费劲,打谁赢面都小。

    那不打行不行呢?

    这就是刘备最惨的地方,他连不打都不行,因为他的号召力就来自“匡扶汉室”。

    曹丕刚刚篡位,不打行吗?

    但是想要北伐,没有荆州两路出击,几乎不可能成功,所以为了打曹魏他也必须拿下荆州。

    区别只是先打曹魏,还是拿下荆州再两路出击打曹魏。

    毕竟荆州刚丢,当地人还感念关二爷的好,比起严防死守的关中,趁热拿回来可能还容易点吧。

    不管怎么看,刘备输是大概率,唯一只得诟病的一点,只是输得太惨了点。

    四万精锐损失殆尽,黄权那一万还被逼降魏,相当于把家底一次败光了。

    但是具体战术层面的事,刘备自己也确实鞭长莫及。

    当时但凡有一员大将镇守大营,例如赵云,就算陆逊来烧,也不至于军心大乱,最后全军覆没吧。

    不过哪有那么多如果,哪有那么奇迹,你看到的奇迹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刘备的结局其实才是历史常态。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墨子连山9个月前 (01-09)回复
  5. #5

    这一波刘备优势很大,刘备A了过去,刘备打出了GG。

    开玩笑,刘备当时跟陆逊差不多兵力,在三国时期没有数倍兵力攻城很难,除非智商压制。所以只能先挑拨陆逊跟孙权的关系,让孙权先换个庸才上来,再考虑吞吴。

    龚畅优9个月前 (01-09)回复

大智网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olfba@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投稿&软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