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赋》提到“十斤痛饮美酒”,10斤是5公斤,其实少了一半
历史剧《大秦赋》继续流行。在剧中,嬴公被罢免。龚提到,统一六国后,他必须“喝十斤酒”庆祝国王。许多观众觉得他喝得很好。事实上,用今天的一公斤(500克)来理解这个词是非常不准确的。当时秦国的10公斤比现在少得多。这应该从古代的计量发展开始。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埃及文明中出现了一种神奇的测量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准确地称量金银的重量。从现有出土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它是最早的平衡。事实上,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长度、容量、时间、重量等测量单位,比埃及早了1000多年。
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农业文明,计量的发展与农业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将十粒小米并排的宽度称为“一英寸”,这是当时最小的长度单位。当时最小的重量(质量)单位称为“一两”。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长度和重量单位是基于“粮食”,农业特色非常明显。
有些人可能会说,如果米粒的厚度不同,或者人们的嘴的大小不同,它会对上述测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吗?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粗糙到成熟的,这只是测量单位的萌芽,在后期,测量单位逐渐细化。
在夏朝和商朝,中国古代文明转向奴隶社会,计量逐渐发展。例如,商朝将骨头分为10英寸,每英寸分为10英寸,称为“分数”。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面积单位“田”字。商朝还将一年分为366天,每年等于12天。闰年再加一个月,不仅是历法,也是时间单位。西周青铜器上有“均匀”字,是较早的重量单位之一。这时,古代计量的发展越来越精细。
周朝800年,尤其是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四分五裂,各诸侯为政,文化百家争鸣。此外,中国地理位置广阔,各国的衡量标准逐渐不同。
例如,在计算官员工资的方法上,西周早期有一句话叫“千斛万钟之禄”。可能是“斛”和“钟”是一个较大的计量重量和容量单位。战国时期,各国分化,鲁国使用“釜”;齐国用“升”;魏国用“斗”;秦、楚、燕用“石、钧、泰铢”等。不仅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单位,而且在同一个国家,新旧单位也混合使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便。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废除国内一些不必要的计量方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七国,秦始皇下令:
法度量,则不同,嫌疑人,都是明一之。
命令总理、李斯等人制定新法,统一衡量。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衡量”。需要注意的是,“衡量”这个词其实各有意义。“度”代表长度,“量”代表容器的问题,“衡量”代表质量(重量)。
秦始皇统一衡量的法令虽然只有40个字,但对中国古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秦始皇统一的文字和衡量不仅仅是改变生活习惯。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否则,东方土地可能会像西欧一样多年后再次分裂成几个个体。那么,统一衡量后,一斤有多重呢?
根据战国和秦朝出土的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七国后的“一尺”约为23.1厘米(现在一尺约为33.33厘米);当时的“一升”约为现在的200毫升(现在一升为1000毫升);当时一斤250克左右(现在一斤500克)。下图为秦国商鞅方升:
秦始皇统一前,各国重量单位存在诸多误差。赵楚一斤250克,秦一斤253克,魏一斤315克。
因此,《大秦赋》中提到的“十斤痛酒”并不是现在的十斤。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10斤只有2530克,相当于现在的5斤零6元。如果按照秦统一后的计量换算,10斤酒正好是现在的5斤。另外,古代的酒是纯谷物酿造的,酒精不纯。今天喝5斤酒也不是没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秦国统一后,斤两换算采用16进制,一斤等于162,所以有句话叫“半斤八两”。所以有人认为一斤162,今天一斤50克,所以古代一斤50乘16,也就是800克,其实很可笑。既然古代的“斤”不是500克,古代的“两”怎么可能是50克呢?
秦始皇统一衡量,对后代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影响很大。然而,随着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的许多测量单位也需要符合国际标准。因此,当我们阅读古代书籍和观看电影和电视剧时,我们需要仔细考虑计量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