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山简介: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山,规划面积607平方公里,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公里。
《名山志》载道:“五台山五峰耸立,高于云表。山顶上没有森林,就像一个土壤平台,所以被称为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存的佛教道场。有86个宗教活动场所,其中许多寺庙是建造的,许多朝代皇帝来参观。著名有:显通寺、塔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于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山。五台山于2009年6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主要景点
大白塔的塔颈很厚,塔座和塔身相对较长,更高。大白塔高56点4米。塔基是方形的,砖缝都是用米浆和石灰混合而成的。整个塔的厚度都很厚,形状也很漂亮。塔表面为白色,形状如藻类瓶,塔盘、珍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瓶高5米,覆盖板超过2米,悬挂252个铜铃。在白色塔的中间,建造了三座塔殿,里面有三座士兵铜像。
基础为八角形,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面,南(即前)靠近大慈延寿宫后墙,墙上有三个浅石洞,中间有一个小半浮雕佛像,右石洞立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石洞有清康熙塔记事碑,塔四角有四个亭子。
南禅寺大殿
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22公里处的李家庄。建设时代尚不清楚,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经过宋、明、清时期的多次修复,1973年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唐代宫殿建筑屋檐深远的简单大胆外观。

显通寺铜殿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它是明朝万历34年(1606年)用10万斤铜制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尺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基如鼓。殿内上层有6扇门,下面有8扇门。殿内四壁上有一万尊小佛,金光闪闪,照人。殿内四壁都是佛像,被称为万佛;殿中央供奉着3英尺高的铜佛。
显通寺无量殿
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深16米,高20:30,重檐休息山顶,砖券制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它们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形状奇特,雕刻精美,宏伟壮观。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匾,有的题为“普光明殿”,有的题为“法菩提场”,有的题为“死多园”等。
{img}a69ab14e8e31ada
历史沿革
佛教历史
据记载,从唐太宗到唐德宗,五台山佛教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由于佛教经典中文殊菩萨的住所——“清凉山”和“五顶山”与五台山相似,中外佛教徒将五台山视为他们虚幻世界中文殊菩萨的住所。因此,五台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在世界上也很突出。它已经成为佛教徒竞争仪式的圣地。五台山在李唐王朝的帮助下成为了圣地。
人文历史
据明代高僧镇澄写的《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始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以大富灵鹫寺(今显通寺)为首,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朱法兰东来传法时,成为“释源宗祖”之一。北齐时期,五台山有200多座寺庙,唐代最多有360多座寺庙。会昌灭佛后,宋代有72座,明时有104座,清末民初有112座。唐代以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7个朝代有68座寺庙,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