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哪儿网被怀疑“大数据杀死”,平台区分定价得不偿失
自1月1日起,关于去哪儿网“杀死大数据”的消息继续热搜。1月2日,去哪儿网发表声明称,不同用户在同一天订购同一酒店的同一房间,价格不同,会员级别也不同。
网络和其他平台不止一次被质疑“大数据杀死”。网民和媒体记者的实际经验发现,不同的手机或用户购买相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价格。这种现象的证据是确凿的,平台很难否认,但平台总是给出不同的解释,如新用户折扣,如不同的会员级别折扣等。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制定不同的定价,或给予不同的折扣范围。由于平台考虑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具体产品可能会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例如,有时会给新用户一个很大的折扣,希望通过盈利来留住新用户;有时会给高级会员一个很大的折扣,以回馈忠实用户。

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定价策略,难免会感到不公平。消费者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期望,即同一产品应该定价相同,或者即使有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也应该是透明和可预测的。如果新用户更便宜,会员更便宜,消费者会感到困惑。如何使用这个平台更具成本效益?往往看不懂定价标准的结局,就像现在这样,质疑平台是搞“大数据杀熟”,甚至减少平台的使用。
也许平台认为自己很委屈,没有刻意为老用户收取更多的费用,但在那些促销价格的衬托下,有些用户会有“被杀”的感觉。而这种直观的消费者感受,平台很难解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定价考虑。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产品定价不同,如何解释会让人觉得很棘手。过去,不同的旅游公司对同一旅游产品有不同的定价,消费者可能更宽容,认为不同公司的资源和议价能力不同。然而,在大型平台上,消费者很难容忍这种差异化的定价。一旦发现,他们就会怀疑该平台故意“杀死”。
这也反映了大数据的双刃剑功能。一方面,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更方便地实施差异化定价;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比较找出他们是否有不同的定价。因此,这是平台的又一个提醒。谨慎使用大数据进行差异化定价。即使是合理的新用户折扣也应该是透明和合乎逻辑的,以避免不同定价策略之间的“战斗”,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
多赚钱是企业无可厚非的本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用户眼中确实有不同的价值。有些人认为它值100元,有些人认为它只值80元。因此,企业总是有冲动,希望通过用户的消费习惯和经济能力来做出更“准确”的定价。例如,上述产品分别为100和80个用户定价,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没有秘密。一旦“准确”的定价导致结果明显差异,就很容易被逆转,影响平台的声誉,然后影响用户留下来,最终收益大于损失。(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