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的前世今生
生产:光明网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
策划:邓大君张蕃
【编者按】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估计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指出,癌症的某些原因与贫困和感染有关,并与生活方式有关。因此,中国癌症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和光明网络联合推出了“人类致癌物及其预防”系列主题,科普人类致癌物,分析肿瘤病因为主要内容,邀请医学专家撰写文章,回答公众对癌症的怀疑,帮助公众了解肿瘤的原因,注重预防。愿更多的人远离癌症,过上健康的生活。
本文是“人类致癌物及其预防”系列专题的第一篇文章。
幽门螺杆菌的历史
事实上,这种细菌有很多来源。它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1991年,一个铜时代的人类木乃伊在冰川中被偶然发现。科学家们在他的胃里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证据。
幽门螺杆菌的历史也是曲折而漫长的。早期,人们一直认为胃液是一种强酸环境,细菌不可能生存。一位德国解剖学家直到1875年才发现胃粘膜中有螺旋样细菌。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医生或学者发现并报道了胃粘膜表面的螺旋细菌,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错过了幽门螺杆菌的发现。1982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RobinWarren与内科医生BaryMarshall合作,最终在实验室中成功分离和培养了这种螺杆细菌。但两人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当时医学界主流医生的质疑。玛莎哈拉医生到处碰壁,一怒之下,亲自喝了一杯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他成功地在自己身上诱发了急性胃炎。在接下来的10年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证实,医学界的观念开始逐渐改变。1994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该指南承认,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由于这一发现,Marshall和Warren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
2018年全球胃癌新发103.4万例,死亡78.3万例,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胃癌发病率高的国家,近一半的胃癌新发病率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长期和慢性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义为I类致癌物。2016年,《柳叶刀》杂志子刊《LancetGlobalHealth》根据2012年全球肿瘤发病数据(CLOBOCAN2012),对感染性致癌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排名第一,与77万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关(以乳头瘤病毒HPV而闻名)、HBV是乙肝病毒、丙型肝炎HCV只能屈居2-4位)。其中,89.0%的非贲门胃癌(约占所有胃癌的78%)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我们在体检中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阳性,我们会得胃癌吗?事实上,幽门螺杆菌在普通人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分布不平衡,约为发达国家的20-50%,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感染率可达80%以上。大多数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1%-3%最终会发展为胃癌。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它与宿主的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维生素摄入不足等)共同作用,影响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和多阶段的过程。正常胃粘膜常经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粘膜病变进展的不同阶段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许多大规模人群的干预和随访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30-40%,促进胃粘膜病变的逆转。早期,研究人员提出,只有在轻度胃粘膜病变阶段才能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胃癌。但近年来,研究证实,在不同阶段(轻度或重度癌前病变)、对不同人群(年轻人或老年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即使是患有胃癌或胃腺瘤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仍能降低异时性胃癌发病率的50%(第二原发性胃癌发病率超过6个月)。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
目前还没有成熟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只能采取措施预防其传播途径和生活行为。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便口”和“口”传播,通常被称为“口腔疾病”,共用餐具、接吻等行为可能会增加其感染的可能性,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为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洗手、尽量分餐、经常消毒餐具、不要口对口喂养儿童等。
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不经规范治疗就不能自发清除。目前,已有成熟可靠的治疗方法来根除幽门螺杆菌,如经典的三联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或铋) 两种抗生素和改进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 铋剂 两种抗生素)。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提高,不同地区的医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经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还有研究报道称,益生菌制剂可以减少胃肠道微生态紊乱引起的副作用,提高根除成功率。
目前,临床专家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认感染,应立即根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粘膜癌前病变甚至胃癌患者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个体。但对于无症状的非高危人群,是否应广泛干预,观点尚不一致。近年来,一些根除治疗效果评价提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增加胃食管反流、肥胖、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导致胃肠道菌群紊乱和抗生素耐药性。但上述结果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2014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和IARC发布的《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指南》分别综合了世界相关领域众多顶尖专家的意见,评价了幽门螺杆菌消除的总体效益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议根除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溃疡,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胃癌,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染源。其收益大于可能的负面影响。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仍然需要综合评估广泛筛查和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能的负面影响,结合当地具体的疾病负担、卫生资源优先安排、成本效益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