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师不知道“混凝土”字的来历。
学习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预决算,不可避免地经常跟随“混凝土”(tong)字打交道。说起这个“混凝土”字,真的有点说头。
“混凝土”与“混凝土”同义;它的发音是“tng”(和“铜”字的发音一样)。“混凝土”通常是指水泥、沙子、石头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硬化而成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唯一含义是“混凝土”,所以它不能是一个古老的词。中国古代没有发明和生产“水泥”(尽管火山爆发可能会产生天然水泥),因此它的发明只能属于“近现代发明”。
“混凝土”这个词的发明可以算是一项很大的发明,因为它可以在很多场合替代“混凝土”,起到“一字顶三字”的作用。
你认为,写“混凝土”三个字,总共30个笔划,用“混凝土”一词只写10个笔划;这将为大量的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工人每天反复写这个词提供多少便利。
在相关图纸、技术文件和数据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混凝土”这个词。有一个替代词会给技术人员、画家和其他辅助人员节省多少东西?特别是在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尚未诞生或普及的时代。

“混凝土”这个词的发明人是蔡方阴,他是清华大学的早期学生。1953年,他发明了这个词,并很快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生中得到了推广。
这个新词创造得非常巧妙和合理:把“混凝土”字分成三个字,变成“人、工、石”,表示混凝土是人造石;如果分成两个字,是“童石”,“童石”是“同一”异体字,“童石”可以理解为混凝土和天然石材的主要性能大致相同。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在《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混凝土”和“混凝土”一词。从那时起,“混凝土”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的书籍和期刊中。土木工程覆盖面广,包括房屋、道路、桥梁、铁路、隧道、堤坝、港口、市政卫生、农田水利、人民防空工程等,对工程行业影响较大。
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混凝土”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使其成为中国的“工程专用词”。
后来,“童”字(金字旁边,右边一个“童”字)在图纸和技术文件中流行起来,用来代替“钢筋混凝土”五个字。但是这个词造字的道理不够,没有正式批准推广,词典里也找不到这个违法的词。
“混凝土”字发明人简介
江西南昌人蔡方荫(1901-1963)。土木建筑结构专家。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28年,他在纽约建筑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回国后,申请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教授阴影学、建筑工程理论等课程。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以后担任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工程结构力学,特别是变截面刚构分析和桁架刚构分析有很大的造诣。“普通结构学”是专门从事的、《变截面刚构分析》、装配式楔形绞接刚架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了“混凝土”这个词。这是一项将“混凝土”简化为“人工石”的重大发明:”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