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溥仪伪满洲国的800禁卫军在哪里?
末代皇帝一生中做过三次皇帝。前两次,他不由自主地成为了清朝的皇帝。最后一次,他死了,想依靠日本人复辟满清。结果,他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这三次当皇帝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实权。
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他太年轻了,拿着龙椅,实权掌握在父亲的摄政王载枫手中。
第二次是张勋的复辟,但他仍然没有实权。外面是军阀混战。皇帝的身份只是别人的棋子。溥仪真正能统治的只有他紫禁城的三分之一亩土地。
第三次当伪满洲国皇帝似乎比前两次惨多了。以前在紫禁城至少是他的世界,现在伪满宫里到处都是日本人。
溥仪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身自由受到日本人的限制。过去,满清小朝廷想去哪里,想见谁,都是完全自由的。在伪满宫,这一切都必须了解日本人。
然而,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日本人并没有完全把溥仪当笼中鸟养,而是给了他一些自由。
伪满成立之初,日本人的台面工作做得很好,既然溥仪是皇帝,总有禁卫军。日本人并不反对。
因此,溥仪精心挑选了一批忠于他的满族和蒙古武士,共有300多人作为他的禁卫军。这300人接受过特殊训练,武功过硬,战斗力过硬。
溥仪把他们分成三队,每队102人,加上副班长、排长、队长。每个士兵都配备了一个日本军队的38个盖子、一个短枪盒枪和一把刀。此外,每支队伍还配备了一把轻型机枪。
后来溥仪投资将禁卫军扩大到800人左右,基本上是两个营的兵力。这时,日本人开始提高警惕。他们不再为溥仪扩大的禁卫军支付军费,防止溥仪继续招兵买马,购买强大的火力装备。溥仪不得不自己投资养兵。
溥仪伪满洲国时期
七七事件爆发前夕,1937年6月底发生了一件事,终于为日本人找借口裁掉溥仪的禁卫军。
那是一个周末。禁卫军轮班休假,四名禁卫军士兵在新京大同公园(今长春儿童公园)见面。
他们花钱租了一艘游船,准备在湖上划船。游船经理是朝鲜人。他跑过来喊道:“四个人不行!”无奈,只好下船一个人。
朝鲜管理员又喊道:“三人不行!”于是,又下船一人。
没想到,朝鲜管理员还是喊道:“两个人也不行!”
这让四名禁卫士兵很生气,因为他们看到四名日本士兵在湖中间划船。变责问朝鲜管理员:为什么日本人可以四个人划船,但我们不能?太不公平了!
长春大同公园旧照
就在四名禁卫军与朝鲜管理员发生争执时,五六名喝醉的日本人来到这里,他们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四名禁卫军。一个醉汉拿起啤酒瓶,砸在一个禁卫军的头上。幸运的是,他练习过,这并不严重。
起初,四名禁卫军想忍受这种语气。毕竟,当时东三省的日本人是爷爷,惹不起。他们不想给溥仪找麻烦。

但没想到这些日本醉汉咄咄逼人,冲上去打他们。匆忙中,四名禁卫无法忍受,无法忍受。他们把一个日本醉汉踢进湖里,其他几个被打倒在地。
当四名禁卫军准备离开时,他们被日本关东军宪兵包围,他们不得不为几个醉汉同胞生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四名禁卫军穿着伪满洲军服,所以关东军宪兵知道他们是谁。据估计,日本醉汉看到了他们的军服,故意欺负他们。
随后,四名禁卫军与一小队日本关东军宪兵作战。大同公园其他游玩的禁卫军和关东军宪兵也纷纷前来打群殴,场面越来越大。
最后,20多名溥仪禁卫军打败了几十名关东军宪兵(毕竟,他们已经练习过),关东军宪兵的一只军犬被踢死。
后来被称为“大同公园事件”。
溥仪的禁卫军虽然打了一场“胜仗”,但也犯了一场大灾难。给日本人借题发挥的机会。
伪满洲国务院
当天,溥仪接到日本关东军宪兵队的电话,要求将几名参与战斗的禁卫军送到宪兵队“询问路过”。溥仪不敢冒犯日本人,所以他不得不照做。
参加战斗的禁卫军被送到日本宪兵队,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被严刑折磨后,他们还被贴上了“反满抗日”的标签。
当“反满抗日”的大帽子被扔掉时,溥仪吓坏了。他迅速找到日本关东军高参吉冈安,恳求。吉冈安直接向溥仪出售面子,并提出了几项要求:
一、撤军领导人。
二、将参加战斗的护士赶出满洲。
第三,派人当面向被打的日本宪兵道歉。
四、确保类似事件今后不再发生。
吉冈安直
在这四个条件中,最致命的是第一个。禁卫军的各级领导人都被日本人取代了。事实上,禁卫军已经跑到了日本人手中,溥仪的艰苦管理变成了一个泡沫。
接手后,日本人不断压缩编制,裁员,导致这支800人的队伍越来越少。
溥仪心腹侍卫长童济暖
后来,禁卫军被改为“皇宫近卫军”,但意思却大不相同——禁卫军是专门为保护皇帝而设计的;而近卫军没有针对性,其他指挥官的亲兵也可以称为近卫军。
而这支“皇宫近卫军”的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只负责伪满皇宫的外围保护,不涉及内府。
到1945年,伪满垮台前的“皇宫近卫军”又改名为“皇宫警卫”,此时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