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旬“草鞋记者”张希才抗“疫”一线记录动人故事
81岁的张希才,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农民。写稿35年,8000多篇稿件,7500多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媒体发表。因此,他被多家媒体聘为记者和特约记者,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草鞋记者”。曾获“黔东南州第三届奉献道德模范”称号、提名奖“感动黔东南十大人物”、贵州好人荣誉称号“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受到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科技报、贵州民族法制网、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黔东南日报、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雷山县委宣传部等单位的表彰。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2015年2月26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张希才被授予黔东南州第三届奉献道德模范荣誉证书
在雷山县,有这样一个人,他逆向而行,活跃在疫情防控一线,活跃在春耕备耕的农田、温室、复工企业。他以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新闻报道员的责任和道德,将抗击疫情的感人场面转化为生动的新闻作品,用丹心和努力诠释了一位“草鞋记者”的初衷和使命。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疫情发生后,雷山县委高度重视。元旦召开党政领导工作会议,立即取消领导干部职工春节假期,安排部署全县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村党支部在乡镇、村社区街道主要交叉口设置卡,检查外来车辆人员的体温和健康状况。与此同时,进村入户,摸排本县籍在外工作、读书回来过年的人员进行登记、检测体温。各级各部门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恪尽职守,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热血汗水谱写了共产党员敢于牺牲、以人民利益为重点的赞歌。
张希才采访了回家及时在电脑上操作文章的场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先后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全国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看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党员志愿者不屈不挠、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和动人场面。他心想,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通讯员,我也应该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为了真正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全心全意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冒着刺骨的寒风、冒着寒冷的雨雪在战争“疫情”一线值班的精神,2月3日,他多次带着相机到黄里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劝导点采访拍摄村值班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并通过电话和西江镇党政办了解全镇疫情防控措施。与该镇唐忠娥同志共同撰写了题为《雷山西江: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宣传》的新闻稿,很快就被黔东南信息港录用了、《贵州民族报》、《多彩贵州网》等新闻媒体采用;2月10日,他深入羊吴、吴尧、小龙三村,在南尧两岔路口设卡劝返点采访拍摄,并与西江镇党政办吴贤燕合写了一篇题为《共产党员亮身份》的文章。3月13日,张希才与大塘镇李跃文、陶兴兴共同采访了张文祥(掌雷村医生)、李付琴(南脑村医生)夫妻为大家舍小家,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先进事迹,写了一篇题为《张文祥、李付琴》的通讯,题为《夫妻同心,共抗疫情——记雷山县大塘镇抗击疫情》。被多家新闻媒体采用。截至4月7日,张希才撰写了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等新闻稿件,已被新闻媒体报纸和网络采用67篇(其中报纸10篇,网络57篇)。
草鞋记者编辑了38本7000多篇新闻和荣誉证书
4月8日,笔者在采访张希才时问他:你坚持35年的动力从何而来?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第一,新闻写作是我的爱好;第二,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是我的义务;第三,农村出现的好人好事是我宣传的责任;第四,做好党委参谋和农民信息员是我的职责。张希才说:“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不够熟悉,新闻的及时性跟不上别人。幸运的是,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几年前教我“无忧无虑的笔写输入法”操作打字,通过加强培训,现在我基本上学习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2017年前,县部分单位制定了新闻奖励措施,加上稿费,我每年收入近1万元。现在各单位取消奖励,新媒体兴起,上稿难度大,稿费降低。坐公交车去乡镇采访,费用都是自己掏腰包,很老火。”
2月10日,张希才到南尧两岔路口设卡劝导点拍摄三个村联防控点的场景。
人们可以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但很难让他失去兴趣和爱好。他的家人建议他,当他老了,不要写手稿。但他说,我的身体还可以,“一支笔”伴随着我,我和“它”不愿意放弃。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会发光,把新闻写作写到最后,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风知草,火见真金。面对各种困难,他从未退缩;面对义务采访,他一点怨言都没有;面对疫情,他勇敢地站在宣传的第一线。他以默默无闻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党员的责任和责任,以“草鞋记者”独特的方式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特约记者唐光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