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天门:抢占新的发展轨道 新的农业产业谱
编者按:郡县治,天下安。县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湖北全球协调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人民日报在线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进入县看到“湖北”发展的报道,访问县,谈论规划,看到发展,分析经验,讲述荆楚特别精彩的“小镇故事”,鼓励干部和群众充满信心进入新的旅程,为新时代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20届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
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美景。人民网肖璐欣。
9月,在湖北省天门市乡镇小路上行驶。道路旁的农田开阔平坦,温室散落,田间沟渠四通八达,远处的电动风车缓缓旋转,乡村风光秀丽。
天门市位于富饶的江汉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国内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先进的粮食生产城市、全国双低蔬菜生产城市、全国生猪转移城市。在新时代,天门抓住新的机遇,围绕与国民经济和民生有关的重要商品“蔬菜”,因地制宜,抓住新的发展轨道,加强链条,优质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说:“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情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加快从农业城市向农业城市的发展,促进农业效率、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
天门市多宝镇十字路口的萝卜雕塑。人民网肖璐欣拍摄
种植模式转型为“菜篮子”
来到天门市多宝镇,十字路口的萝卜雕塑引人注目——中间一棵巨大的“萝卜”拔地而起,周围一圈小“萝卜”破土而出。
“说到天门,我们以前想到的是“棉花之乡”。现在天门有一个“萝卜镇”,只有我们多宝镇的萝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天门市多宝镇市长程立平介绍。
程利平笑着说:“我们这里的土壤大多是富硒油沙质良田,种出来的萝卜脆甜无渣。”“许多外国朋友都在寻找我们的多宝萝卜!”
不仅萝卜,天门的花椰菜、卷心菜、卷心菜、土豆、豆类、毛豆、冬瓜等露地蔬菜也能满足每年生产季节的要求。莲藕、芋头、慈姑、水竹等水生蔬菜也受到公众的广泛青睐。
在多宝镇的蔬菜育苗基地,60岁的大众新村村民曾令英戴着草帽,肩上戴着毛巾,蹲在田里和同伴们一起培育大白菜苗和甘蓝苗。2017年,曾令英以每亩900元的价格将家中10亩土地转让给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明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帮助打理田地。
“以前在家种地,一年赚9000块。现在光是土地流转就有9000块。算上做工的工资,我一年能挣四五万!”说到现在的收入,曾经让英脸上开心。
如今,蔬菜产业不仅成为天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特色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黄金”产业。
2021年,天门市蔬菜播种面积46.16万亩,总产量160.25万吨,产值30.53亿元,销往全国各地及各大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全市涌现出10多个蔬菜乡镇,50多个蔬菜专业村,500多个蔬菜种植户,130多个新型经营者。
天门市多宝镇大众新村村民在田间育蔬菜苗。人民网肖璐欣摄
推进农业产业化新途径

蔬菜种得好,销量怎么样?
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席吴汉平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从事订单农业。例如,对长豆的需求很大,所以我们种植得更多。”,“农民只需要采摘,订单不用担心市场。”
目前,天门成立了298家蔬菜种植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订单农业、销售和生产,解决了分散农产品供应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消除了农民“种植”的市场风险,走出了“农业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业产业化的新途径是农民。
走进湖北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片繁忙的景象,泡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智能生产线将蔬菜从配料、搅拌、灌装到包装,转化为成品泡菜。叉车来回穿梭,将一盒盒泡菜运到卡车上,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每天从这里发出300多吨泡菜,我们也可以在飞机上吃到酸豆和酱萝卜。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邱又新介绍,公司实施“企业” 合作社 种植基地 农户 推广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和优化模式技术的市场模式。去年基地种植面积5.2万亩,订单农户5000户,亩平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4倍。“2020年,我们为合作社成员采购销售豆类、白萝卜、雪菜、黄瓜等鲜菜10多万吨,初加工腌制品近5万吨。农民稳赚不赔,我们也有优质的原材料。”邱又新说。
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人民网肖璐欣摄
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江湖农场,工人建设有序。“看看这个‘手枪形’公园的鸟瞰图,规划有农产品加工区、农贸交易区、冷鲜仓储物流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展示区、污水处理厂等。“在项目部活动板房,江湖农场党委副书记单志刚指出规划图,“中间是红日子公司征用的300亩土地,用于扩大规模生产,现已开工建设。”
近年来,天门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不足,打造蔬菜产业链引领升级。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以纵向育种、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等产业链为核心,以横向旅游业为延伸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园区建成后,总产值可达100亿元。
天门市黄潭镇知青农场月季迷宫。人民网肖璐欣
增强农业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驱动力
灰瓦绿墙勾勒出一幅“水墨画”。在明媚的阳光下,稻苗轻盈,各种季节性水果琳琅满目。游客络绎不绝地来打卡。。。在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看风景,记乡愁”的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正在悄然兴起。
“三月的草莓,四月的千禧果,五月的桑椹,六月的优质西瓜和樱桃,七月的一万个甜瓜,八月的葡萄,九月的火龙果和无花果,十月的猕猴桃,十一月的菊花。。。全年都有不同的乐趣体验,比如采摘和赏花。”说到特色采摘,天门市黄潭镇党委书记周勇是珍宝。
随着农家乐和采摘业的蓬勃发展,黄潭镇七屋岭村成为著名的网络名人村。在原知青点建设的知青农场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
“我早就听说天门有一个著名的知青农场,假期带父母去玩,让他们重温知青的岁月。”不久前,在中秋节假期,来自武汉的张先生带着家人开车两个小时,来“品尝黄潭米粉,拾起元春文化,欣赏三军菊花,回忆青春”。
姚荣在深圳创业,看中了农村旅游的发展前景。2016年,他回到家乡黄潭镇七屋岭村,建立了一个“知青农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短途旅游,这为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也可以弥补传统农业投资大、收效慢的不足,实现持续增收。”姚荣告诉记者。
目前,七屋岭村有16个新的农业商业实体,种植面积500多亩,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特色农业旅游业带来的流量不仅提高了村庄的声誉,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村级服务业的发展。旅游循环线通过后,为村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势头。
黄潭镇旅游循环线只是天门推进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打造旅游循环圈的缩影。
自去年以来,天门以美丽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农业观光采摘产业,加快农村综合体项目建设,积极规划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使农村振兴。
以农兴旅,以旅强农。今天的天门,道路穿插田间,风景更美,道路更好,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