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赏析
资料来源:解放军报
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办公室编制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30年)1月,“与朱德一起,指挥红四军打破闽、粤、赣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镇压’,连接江西宁都、乐安、永丰等县。30日(农历正月初一),闽西进入赣南的一路情景将吟成一首词《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洞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脚下。山脚下,风展红旗如画。“”这个词充分展示了古田会议后红军士气高涨的精神,预示着新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良好形势,表达了作者在战略转移后取得胜利的喜悦。
1956年8月3日,《中学生》杂志发表的《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首先披露了这个词,题为《宁化之路》。《诗刊》于1957年1月正式发表,毛泽东将题目审定为元旦。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时,毛泽东将其写作时间确定为“1933年”〇年一月”。然而,“元旦”是指阳历元旦,还是阴历元旦?
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全编》中注释说:“元旦,193年〇新年元旦,新年伊始,军事匆忙,古田会议刚刚结束,将向江西进发,在红军战史上将再次揭开新的一页。“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回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题为《星星之火,可燎原》),原文末尾写着“于上杭古田”。这证明毛泽东在1929年12月底召开古田会议后,直到1930年1月5日才离开古田。
事实上,将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是在1949年之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纪念日、国歌、国旗等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阳历1月1日正式成为“元旦”,阴历第一个月改为“春节”。
在中国古代,以“元旦”为代表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历史学家才重新制定历法,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所以《如梦元旦》题目中的“元旦”应该是阴历正月初一,也就是1930年1月30日。
这个词的创作起源于:1929年11月,蒋介石调动赣、闽、粤反动武装,安排闽西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压制”。1930年1月初,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转移赣南。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穿越武夷山,前往江西与红四军主力会合,向福建连城、归化、清流、宁化等县宣布破产。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年)记载,“1月初,我们收到中共闽西特委的来信,要求红军留下纵队在闽西游击,帮助当地消灭敌人,巩固新建立的红色政权。毛泽东告诉送信人,敌人跟着我们,不会留在闽西跟你走。他立刻写了八个字:‘离开闽西,巩固闽西’。“1月24日,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经宁都洛口到东韶,与朱德所率领红四军主力会合几天,完成战略转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在1月30日的农历元旦写下了这首感情作品。

这个词只有33个字,语言流畅,节奏紧凑,笔调活泼,叙事和场景融为一体。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红军山地行军图:人喧马嘶,红旗飘扬,气势磅礴。
描述红军转移路线的“宁化、清流、归化”。闽西三县,清流居中,清流东北归化,清流西北宁化,宁化西北武夷山。实际行军顺序为:归化、清流、宁化。单词中的顺序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需要节奏和押韵。毛泽东率部从古田到东韶,千里行程,迂回行军,到处都是,只提到三个地名,并不意味着只经过这三个地方。
“路洞林深苔滑”,极其精炼地总结了行军道路的特点。山路狭窄,山路崎岖狭窄。林深,穿过方便隐蔽的山林。苔滑,闽西山林茂密,多雨潮湿,山路上长满苔藓,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为了隐藏转移,摆脱敌人,我们之所以不走平坦的大道,而是走森林小路。简而言之,行军的场景得到了真实的再现,旅途的艰辛得到了准确的刻画,红军一路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起句连用三个地名和三个短语,干脆利落,形象组合极其精彩。诗歌看似抽象,实则具体,很容易让人想起古诗的创作手法。就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样,毛泽东一口气说出了三个地名,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形象反映了红军转移的高贵速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歌以各种风景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透露出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厌倦了漂泊的悲伤情怀。毛泽东在这个词中用三个词来描述路况。他没有看到旅途艰难的悲伤。相反,他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乐观,沉浸在“道路曲折,未来光明”的英雄主义和自信中。
“今天去哪里,直指武夷山脚下”,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其实方向明确,不容置疑。许多论者将“今日”理解为1930年阴历元旦,即1930年1月30日。在这里,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今天”理解为写诗的“当天”,而应该把它视为整个战略转移行动的“当前阶段”。“直指”,语气斩钉截铁,体现了毛泽东的冷静和决心,也体现了红军一致的步伐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武夷山下”实际上是指江西广昌西北部的武夷山麓,即朱毛所会师的目的地。到达会议地点,标志着军队转移的战略意图的顺利实现。
“山脚下,风展红旗如画”,表达了战略转移成功后的轻松与自由,展现了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坚定信心。诗中有三个“山下”,指的是不同的。“指武夷山下”中的“山下”,是指战略转移的目的地。而且“山下山下”中的“山下”,一般指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与武夷山相连的广大地区。“风展红旗如画”,预示着红四军战略转移后农村武装割据斗争将更加轰轰烈烈的光明前景。
1962年4月,毛泽东介绍了1962年《人民文学》杂志5月发表的六本手书《词六首》。引言说:“这六个字,是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都忘了。编辑部《人民文学》的同志们收集并寄给我,要求发表。稍加修改,因为付之。“这六首歌是《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木兰花广昌路》、《蝴蝶爱花从汀州到长沙》、《渔民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民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如梦令元旦》之前已经正式发表,不在其列,但也属于“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唱”的作品。这个词所描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古田会议后,不禁提到了古田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和对毛泽东心境的直接影响。
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千里征战,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就在革命形势不断好转的时候,红四军内部也悄然出现了各种纠纷。当时,红四军内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得到了发展。因此,毛泽东在1929年6月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七大”上的正确主张被否决,前委书记落选。9月下旬在上杭举行的红四军党“八大”开了三天,没有结果。各种迹象表明,红四军的未来令人担忧。红四军在8月进攻闽中和10月进攻东江的军事行动中遭受重创。
1929年10月,陈毅从上海带回《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再次担任前委书记。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九大”在上杭古田村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该决议总结了红军成立以来的建军经验,确立了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如何将红军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红四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军队的精神面貌为之振奋。随后,毛泽东又写了一篇题为《星星之火,可燎原》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如梦令元旦》中的“风展红旗如画”一句,是科学论断“星星之火,能燎原”的诗意表达。不难理解,舒适的心情已经成为“如梦令元旦”这个词的主要情感基调。读《如梦元旦》的欢快诗,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伟大预言仍在耳边回响:“它是一艘站在海岸上看到桅杆尖端的船。它站在山顶上,远远地看着东方的光芒。它是一个即将成熟的婴儿,不安于母亲的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