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绩急剧下降,千亿“奶茅”跌停!张坤已经损失了17亿
浓眉大眼的“奶茅”竟然暴雷。
最近,伊利股市迎来了一波急剧下跌,市场意见不同,据说是白马定点爆炸,据说是科技牛奶,据说是消费放缓,随着披露的第三季度业绩,股价再次被锤,今天开盘直接跌停,创下44个月新低。
在国内牛奶中,提到伊利就像茅台在白酒中的第一兄弟。现在他们都变成了“难兄弟”。不同的是,茅台的第三季度报告也承受了压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增长率。为什么伊利突然失败了?
业绩变脸股价跌停,张坤浮亏17亿
10月27日晚,伊利股份披露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收入935亿元,同比增长10.42亿元%,净利润80.61亿元,同比增长1.47%,近10年来增速最低。
问题主要在第三季度。第三季度,伊利收入302.87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19.29亿元,同比下降26.46亿元%,扣除非净利润大幅下降33.27%。
一些关键指标也在恶化。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28.54%,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6.81开始%下降至32.6%,净资产收益率下降7.35%至16.56%。
对于第三季度表现不佳,伊利解释说:“市场竞争激烈,2022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投资同期增加净利润,交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收入同期增加非经常性损益,两者共同影响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
财务报告显示,伊利第三季度销售费用为57亿元,同比增长29.46亿元%。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反映在与下游渠道的变化中。前三季度,伊利下游应收账款比去年同期增加6.8亿,合同负债减少4.57亿,这也是经营活动现金流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茅台的业绩同时稳步增长,没有应收账款,合同负债仍在显著增加。不难发现,伊利突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第一个牛奶兄弟的地位不太稳定。
从上半年开始,伊利营收634.63亿元,隔壁蒙牛营收477.22亿元,差距不大。两者正面交锋20多年,在“乳业双雄”和“一超多强”格局之间反复拉扯。
伊利不合格的第三季度报告引起了市场对其竞争壁垒和年度业绩的担忧。今天开盘仅三分钟,伊利股价就被压在限价板上,非常罕见,然后开盘冲击一段时间,然后完全停止“跳动”,股价创下44个月新低,市值蒸发184亿元。与此同时,蒙牛乳业在香港股市也大幅下跌了9.86%。
自今年以来,伊利股份已下跌36英镑%,与去年1月3000多亿元的市值相比,市值萎缩至1656亿元,正好“腰斩”。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机构纷纷逃离。截至6月30日,伊利有1289家持股机构,9月30日,持股机构数量大幅减少至437家。
然而,也有人选择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股自去年第四季度伊利股份增加至1.16亿股以来,头寸几乎保持不变。作为第五大流通股东,伊利股份也是该基金的第七大重仓股。自今年年初以来,该基金在伊利股份上的浮动损失约为17亿元。
第三季度,北行基金、易方达上证50指数基金、社保基金等反向增持。当然,一进来就是亏损。WIND数据显示,仅今天的跌停,就有80多只基金浮亏20.68亿!
液体奶是业绩下滑的“罪魁祸首”
根据伊利披露的前三季度业务数据,液体乳收入641.02亿元,奶粉及乳制品收入187.28亿元,冷饮产品收入92亿元;去年同期分别为647.16亿元,116.69亿元,69.47亿元。
总体而言,液体牛奶是拖累公司业绩的主要原因,同比下降近1%。

今年第三季度,多地多点的疫情给消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严格的控制对乳制品的消费场景影响很大。伊利作为行业内线下城市渠道铺设最广、渠道渗透率最高的企业,受到了相对较大的影响,强大的渠道优势暂时被“封印”。
除了液体牛奶,伊利的其他业务也实现了高增长。其中,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奶粉和乳制品大幅加速,收入同比增长60%%。
这主要是由于年初对澳优乳业的并购。今年1月28日,伊利投资65亿元收购澳优34.33%股权交割完成,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这次收购是近年来中国乳业行业最大的并购案。
然而,目前奶粉和乳制品业务的规模显然不能推动整体收入达到令人满意的增长率。
至于液体牛奶的渠道,一些网民在7月份表示:“伊利的销售已经进入瓶颈,业绩增长相当困难。现在基本上超过一半的仓库已经达到了仓库爆炸的状态。经销商和交换率也超过了历史高点。”
尽管第三季度压力明显,但该机构仍对伊利的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
一份机构业绩交流纪要指出,公司内生收入同比增长7,不受澳优并表影响。%,第三季度,由于疫情的影响,公司主动维护价格板块,保持更好的渠道利润。展望第四季度,经销商库存水平健康,信心不断提升,春节备货带动,预计环比将大幅提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些分析师认为,伊利股份近十年来的最低估值水平是2016年3月动态市盈率的18.4倍。然而,如果国内疫情继续重复,给消费市场带来压力,估值将继续下降。
下半场“双雄竞争”
伊利和蒙牛是中国乳业最大的两大巨头,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目前,伊利的股票市值是蒙牛乳业的1.8倍。
事实上,伊利和蒙牛有着深厚的渊源。双方都从呼和浩特开始。他们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甚至原本是伊利集团的生产经营副总裁。两者在同一领域竞争。战争几乎烧毁了每一个乳制品市场,“第三名”只能仰望战争走到哪里。
根据欧瑞国际数据,2021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8%、22.0%,行业CR5为57.7%,双巨头不仅占据了行业的一半,还远远落后于同行。
对于规模大、市场渗透充分的企业来说,他们想要继续增长的事情实际上是相似的:成熟的业务提高客户单价,战略业务探索新的增长曲线,公司整体降低成本和效率。
伊利和蒙牛也不例外。从近年来的业务布局和财务报告来看,“乳业双雄”的增长逻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在基本盘:推进高端化,增加成交量,增加转价;在新增量:突破外延,押注蓝海市场;在成本端:向上游延伸,提高原奶自给率。
伊利和蒙牛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液态奶业务,分别占总收入的78.3%、86.8%,根据官方分类,市场上知名的伊利纯牛奶/蒙牛纯牛奶、金典/特仑苏、安慕希/纯甄、优酸奶/酸奶等产品均属于液体牛奶业务。
近年来,双方近年来在金典和特仑苏投入了更多的努力,以更高的单价推动了收入增长。据国联证券统计,金典和特仑苏近十年的年平均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9.48%和18.86%,伊利纯牛奶和蒙牛纯牛奶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低于5%。
然而,在寻找增量方面,两者的行动存在明显差异——伊利选择扩大奶粉业务;蒙牛押注更强的奶酪业务和低温鲜奶业务。
据国联证券估计,伊利收购澳优后,婴儿奶粉市场份额将达到15%%左右,几乎和行业龙头飞鹤持平。蒙牛也发现了自己的“矛”,在低温鲜奶业务上做出了巨大努力。
一方在做大成熟业务,另一方“另辟蹊径”,双雄不再总是在具体细分业务上积极对抗。
在公司整体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富有的伊利和蒙牛选择向上游牧场延伸。相比之下,其他乳制品公司在牛奶来源控制方面略有疲软。
自2022年以来,除了疫情带来的干扰外,两大巨头还要面对新的产业格局——诸侯的崛起。
数据显示,今年有10多家乳品企业共同披露了上市计划,寻求加快融资,扩大规模,实现突破。例如,养一头牛,成立几年后,准备影响IPO,2021年收入达到25亿元,直接追逐成立几十年的老乳品企业三元。
对伊利来说,中国乳业资本化的加速意味着新的围剿又开始了,这也可能是其在财务报告中被称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原因。
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化,未来中小型乳品企业将继续参与巨头的围剿,迫使行业优化升级。
本文起源于财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