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医生13年的执着 “自掏腰包”改善了山区儿童的伙食
“自掏腰包”帮助学生吃肉。肉眼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变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刘欣宇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快乐!今年筹足了!筹足了!”每年3月,卞华伟都认为这是他的“负债月”。只有捐给山区小学的餐费到位,他才能松一口气。在广东,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直到2023年3月的第一天,他才第一次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回顾自己做了13年的“山区儿童营养改善行动”,这引起了大家的惊讶:藏得真的够深!
从2009年到2010年,卞华伟多次走进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山区小学,调查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没有肉星,每天轮流蒸土豆烤土豆煮土豆炒土豆……营养能跟上吗?“当时,孩子们每天吃三顿土豆。作为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的医生,卞华伟知道长期缺乏“蛋白质”会给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带来什么。从那时起,他开始“自掏腰包”来改善孩子们的食物,坚持到现在,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让山上的孩子每天吃肉,免费吃肉,“孩子成长,重要的是精神”。
土豆是餐盘中最常见的
53岁的卞华伟,经常在医院忙完工作,枕着窗外繁华的城市伏案休息,却梦见了金色阳光下满山遍野的土豆花。
故事的来源必须从土豆开始。
2009年,受中国农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卞华伟等营养专家赴玉龙对婴幼儿进行饮食调查和营养评价。卞华伟及其代表团的临时住所是一所小学。
“当时,我们想看看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看来最常见的是土豆,大大小小的圆,用来蒸,用来煮,用来炒,三餐见三次。”边华伟回忆说:“高山农业种植困难,土豆耐寒,容易种植,所以孩子们只能吃土豆。”
卞华伟看着这些土豆,感到有点难过。他立即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头猪,送到学校屠宰和烹饪。老师和学生开了一个“大肉”很久没见了。
今年,边华伟除了完成研究任务外,还遇到了当时玉龙县妇幼保健院院长赵淑芳。经过调查,当地学生的健康状况仍然受到营养学家卞华伟的关注。”土豆可以饱,但如果你一年四季都吃土豆,你可能跟不上营养。”。
第二年,他决定再次访问玉龙。这一次,在赵淑芳的领导下,当地教育部门负责外援的工作人员陪同边华伟走遍玉龙县各村镇的小学。
每年7月左右,玉龙满山的土豆花盛开,风景优美。卞华伟看着花,感慨万千,心里难过多了。他的心思还在堆满土豆的盘子上。“除了营养专业的考虑,山里孩子的年龄和我女儿的年龄一样大。我真的不忍心看到他们因为缺乏营养而没有精神。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应该健康成长。”卞华伟说。
卞华伟决心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每天吃肉。他计划从一所学校开始试点帮助,然后逐渐增加。2010年,玉龙太安乡汝南小学成为第一所资助学校。卞华伟“自掏腰包”帮助学生改善食物和营养。
正式签署“私人援助协议”
2011年2月,卞华伟再次回到玉龙,使资金更加稳步推进。他正式与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签订了“私人”援助协议。
在协议中,汝南小学可以成为第一个试点帮助学校的背景:边华伟多次发现,在寄宿学校的五天里,只有米饭、土豆和肥肉油汤。孩子们只能在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吃两三片鲜肉。一般来说,蛋白质总供应太少,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营养需求,因此,边华为投资学校10个月(学生两学期)鲜肉,由县教育局监督,让学校食堂每周一、三、五中午为学生提供不少于32种新鲜肉。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学校每天吃肉了。
卞华伟还亲自联系了猪肉摊主,买了一个大冰箱,期待着汝南的孩子们茁壮成长。他认为,如果营养改善效果好,他也可以将帮助模式复制到其他小学,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出乎意料的是,协议实施三个月后,出现了“问题”。
那年5月,卞华伟回访汝南。一位学校老师说:“卞教授,说实话,我们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节省了食物和菜票。孩子们只选择每周一、三、五吃肉,而不是二、四吃肉。”这样,孩子们每周比得到资助前多吃一顿肉。
带着困惑,边华伟问了几个学生,真相让他难过:山区“明智”的孩子们想节省更多的钱,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学校只提供免费的米饭,其他菜肴需要学生用“食品票”购买。为了照顾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学校不仅可以支付“食品票”,还可以用培根或柴火换“食品票”。
在资助的情况下,虽然孩子们每天都有吃肉的条件,但他们不愿意享受这种“待遇”。因此,他们只在边华伟提供免费肉类食品的三天内吃了一顿好饭,并减少了另外两天的食物——只是为了省钱,为数不多的家庭培根,以及需要爬上山的柴火。
边华伟听了原因后非常感动。他还想取消食品票制度,最好让孩子们免费吃饭,但现实让他非常无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转机即将到来,卞华伟的帮扶计划迎来了“及时雨”——
同年,国家宣布,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天3元的标准(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到5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午餐补贴。玉龙县是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首批试点县之一。
几所学校,包括汝南小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补贴(包括营养午餐补贴、“补贴”政策等),与边华伟同意每天2-3元,获得补贴后,实现学生每天三餐免费,根据边华伟的专业意见,根据当地食品安排营养食谱。
“学生不用付钱吃饭,减轻了家庭负担,营养供应充足。感觉自己和学校、地方、国家打了一场完美的合作战。”卞欣然同意,2.0版的“私人”帮扶协议就产生了,现在一签就签到了。
截至2022年,被卞华伟称为“学龄儿童营养改善”2.0版的援助项目已在汝南小学、南溪小学、善美小学和天宏小学实现了为期12年的年度实施。此外,武侯小学、仁和小学等多所寄宿小学都有多年的固定资助。一所学校每年在这个项目上的固定支出约为4万元。
据当地县教育体育局(原教育局)负责外援工作的广丽介绍,卞华伟的“学龄儿童营养改善”是玉龙外援资助项目中最长的非机构项目。
孩子们的精神回来了
随着项目的逐年实施,儿童的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吗?体检数据是金标准。
赵淑芳接手了这项任务。退休后,受卞华伟邀请,她开始负责推动各学校项目落地,分文不收。“我见过为名利做慈善,但卞教授和他的朋友们真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来山里实地调查和回访。我真的为自己做好事付出了代价,这么多年来我从未中断过。每次都是悄悄走,政府都要找媒体采访他,他拒绝了。学校要把他的名字刻在门匾上,他也拒绝了,他只说先做事。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描述他无私的爱。赵淑芳为加入而感到荣幸。
她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到边华伟从广州转来的项目资金后,与资助学校核实具体分配金额;二是有时取代边华伟回访监测项目实施情况;三是与县教育局协调县乡医疗保健机构,每年对儿童进行体检(体检费用由边华伟资助),包括血红蛋白、身高、体重等。
“娃娃是否真的得到营养支持,必须用数据说话。”赵淑芳说,这个项目实施才一年。以汝南小学为例,发育迟缓率从28.1%降至14.4%,轻度贫血发病率从63.3%降至51.1%,消瘦学生从11人降至0人。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几所资助小学的学生在体检后基本上没有发现营养不良。因此,赵淑芳的前两项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体检不再进行。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不仅反映在数据中,而且肉眼可见,孩子们的精神回来了,这是边华伟最重要的一点。
卞华伟每年回访学校大约两次。他经常选择孩子们开学的时间。他会给孩子们拍照,记录他们的成长时间,并冲洗照片给孩子们纪念。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孩子们的变化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卞华伟提到了一个叫和丽(化名)的女孩。卞华伟已经记录了她六年了。她谈到了从“瘦、害羞、害怕生活”到“身材高大,小脸圆润,主动与你交谈”的变化。卞华伟非常兴奋,语调也轻快多了。“有时我会去家访。我记得有一次,一位纳西族母亲说,家里的两个孩子说他们不想回家吃饭,说学校里的食物比家里的好,每天都有肉吃。听到这样的话,虽然那一刻有点难过,但也感到欣慰,让山里的孩子们吃免费的肉和蔬菜,这可能是我们的小幸福。”
亲友加入捐赠队伍
卞华伟的爱心捐赠团队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的,大部分都是因为感受到了他的善良,跟随了他的亲戚朋友。
毛琴是最“固定”的捐赠者,年年出资,年年跟着卞华伟回访。“平时我也会做一些公益,捐一些物资之类的。后来,卞医生曾经和我谈过这件事。他的话打动了我,我加入了我,坚持到现在。毛琴回忆说,卞华伟曾经说过,他无法控制山上的孩子们将来是否有前途,是否能在世俗意义上取得所谓的成功。只要孩子们去任何地方,他们都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生存或改变未来生活的基础。
随着团队实力的增强,他们也开始关心孩子的其他需求。自2011年以来,卞华伟和妻子梁兰兰、朋友朱庆辉、方汉棠、周毅等人为许多小学建造了蔬菜温室,让孩子们在土豆外吃更多的绿色蔬菜。
他是汝南最熟悉卞华伟捐赠项目的校方代表之一,后来调到南溪完小任校长。和作鹏说:“棚子里有老师和孩子种的葱、香菜、生菜、卷心菜、西红柿等。,都是‘自产自销’带到饭堂给孩子吃。“后来,这个蔬菜温室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劳动教室”,每个年级都有一块土地,孩子们在早餐后或晚餐后进入棚子,浇水、松土等。
边华伟除了保证营养外,还为所有援助过的学校学生购买了冲锋服。过去捐赠给玉龙的冬装大多是羽绒服,但由于地处高海拔,孩子们从家里走山路到学校。较轻的羽绒服容易被划伤或清洗。卞华伟琢磨着给孩子们换上冲锋服,“防寒、耐磨、易清洗。“回访前,他会来学生的尺码,在广州精心挑选衣服,先送到山脚下的快递点,然后自费租车送到山上的各个学校分发。
2023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做了这么多事情,很难想象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这些资助人的名字。在卞华伟的家里,山区的孩子们多年来寄给他一堆厚厚的信。然而,他们对卞华伟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尊敬的资助人,亲爱的叔叔阿姨,亲爱的广州中山大学老师..
“事实上,他们只知道我们是来自广东的几个叔叔阿姨。也许我听到他们的老师打电话给我,所以有些孩子会打电话给我边教授或边叔叔,但他们不知道我的全名。我不想故意告诉他们,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做点什么。”边华伟说。
更不用说山里的孩子不知道卞华伟的名字了,就连卞华伟的女儿卞悠然也无意中得知了父亲的善举。
“当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资助了好几年了。有一天,我听到他和妈妈说话。我问了一句,他才说出来。语气平淡,就像一件日常小事,只剩下我一个人。后来暑假去了玉龙好几次。原来他真的做到了,我和妈妈都很支持他。”卞悠然目前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读大二,决心和爸爸一样做一名好医生。
从2020年到2022年,卞华伟作为医院派出的首席营养治疗专家前往抗疫一线,因此,他已经三年没有回访玉龙了。
在没有回访的日子里,卞华伟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项目情况。他告诉作鹏校长,最让他感动的是,卞华伟在这场艰难的疫情期间从未中断过关心,资金一如既往地按时拨给学校。
玉龙小学春季入学时间,一般在每年3月,卞华伟也将在本月筹集各受资助学校一学年的餐费。
卞华伟说,2023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可以回访心念念念的玉龙。
此外,他预计将很快迎来3.0版本的新协议。“行动13年,初衷没有改变!2023年新学年开始,我们将共同努力,继续我们的小幸福事业!”
编辑:吴嘉宏

广州医生13年的执着 “自掏腰包”改善了山区儿童的伙食
“自掏腰包”帮助学生吃肉。肉眼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变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刘欣宇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快乐!今年筹足了!筹足了!”每年3月,卞华伟都认为这是他的“负债月”。只有捐给山区小学的餐费到位,他才能松一口气。在广东,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直到2023年3月的第一天,他才第一次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回顾自己做了13年的“山区儿童营养改善行动”,这引起了大家的惊讶:藏得真的够深!
从2009年到2010年,卞华伟多次走进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山区小学,调查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没有肉星,每天轮流蒸土豆烤土豆煮土豆炒土豆……营养能跟上吗?“当时,孩子们每天吃三顿土豆。作为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的医生,卞华伟知道长期缺乏“蛋白质”会给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带来什么。从那时起,他开始“自掏腰包”来改善孩子们的食物,坚持到现在,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让山上的孩子每天吃肉,免费吃肉,“孩子成长,重要的是精神”。
土豆是餐盘中最常见的
53岁的卞华伟,经常在医院忙完工作,枕着窗外繁华的城市伏案休息,却梦见了金色阳光下满山遍野的土豆花。
故事的来源必须从土豆开始。
2009年,受中国农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卞华伟等营养专家赴玉龙对婴幼儿进行饮食调查和营养评价。卞华伟及其代表团的临时住所是一所小学。
“当时,我们想看看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看来最常见的是土豆,大大小小的圆,用来蒸,用来煮,用来炒,三餐见三次。”边华伟回忆说:“高山农业种植困难,土豆耐寒,容易种植,所以孩子们只能吃土豆。”
卞华伟看着这些土豆,感到有点难过。他立即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头猪,送到学校屠宰和烹饪。老师和学生开了一个“大肉”很久没见了。
今年,边华伟除了完成研究任务外,还遇到了当时玉龙县妇幼保健院院长赵淑芳。经过调查,当地学生的健康状况仍然受到营养学家卞华伟的关注。”土豆可以饱,但如果你一年四季都吃土豆,你可能跟不上营养。”。
第二年,他决定再次访问玉龙。这一次,在赵淑芳的领导下,当地教育部门负责外援的工作人员陪同边华伟走遍玉龙县各村镇的小学。
每年7月左右,玉龙满山的土豆花盛开,风景优美。卞华伟看着花,感慨万千,心里难过多了。他的心思还在堆满土豆的盘子上。“除了营养专业的考虑,山里孩子的年龄和我女儿的年龄一样大。我真的不忍心看到他们因为缺乏营养而没有精神。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应该健康成长。”卞华伟说。
卞华伟决心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每天吃肉。他计划从一所学校开始试点帮助,然后逐渐增加。2010年,玉龙太安乡汝南小学成为第一所资助学校。卞华伟“自掏腰包”帮助学生改善食物和营养。
正式签署“私人援助协议”
2011年2月,卞华伟再次回到玉龙,使资金更加稳步推进。他正式与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签订了“私人”援助协议。
在协议中,汝南小学可以成为第一个试点帮助学校的背景:边华伟多次发现,在寄宿学校的五天里,只有米饭、土豆和肥肉油汤。孩子们只能在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吃两三片鲜肉。一般来说,蛋白质总供应太少,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营养需求,因此,边华为投资学校10个月(学生两学期)鲜肉,由县教育局监督,让学校食堂每周一、三、五中午为学生提供不少于32种新鲜肉。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学校每天吃肉了。
卞华伟还亲自联系了猪肉摊主,买了一个大冰箱,期待着汝南的孩子们茁壮成长。他认为,如果营养改善效果好,他也可以将帮助模式复制到其他小学,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出乎意料的是,协议实施三个月后,出现了“问题”。
那年5月,卞华伟回访汝南。一位学校老师说:“卞教授,说实话,我们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节省了食物和菜票。孩子们只选择每周一、三、五吃肉,而不是二、四吃肉。”这样,孩子们每周比得到资助前多吃一顿肉。
带着困惑,边华伟问了几个学生,真相让他难过:山区“明智”的孩子们想节省更多的钱,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学校只提供免费的米饭,其他菜肴需要学生用“食品票”购买。为了照顾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学校不仅可以支付“食品票”,还可以用培根或柴火换“食品票”。
在资助的情况下,虽然孩子们每天都有吃肉的条件,但他们不愿意享受这种“待遇”。因此,他们只在边华伟提供免费肉类食品的三天内吃了一顿好饭,并减少了另外两天的食物——只是为了省钱,为数不多的家庭培根,以及需要爬上山的柴火。
边华伟听了原因后非常感动。他还想取消食品票制度,最好让孩子们免费吃饭,但现实让他非常无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转机即将到来,卞华伟的帮扶计划迎来了“及时雨”——
同年,国家宣布,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天3元的标准(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到5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午餐补贴。玉龙县是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首批试点县之一。
几所学校,包括汝南小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补贴(包括营养午餐补贴、“补贴”政策等),与边华伟同意每天2-3元,获得补贴后,实现学生每天三餐免费,根据边华伟的专业意见,根据当地食品安排营养食谱。
“学生不用付钱吃饭,减轻了家庭负担,营养供应充足。感觉自己和学校、地方、国家打了一场完美的合作战。”卞欣然同意,2.0版的“私人”帮扶协议就产生了,现在一签就签到了。
截至2022年,被卞华伟称为“学龄儿童营养改善”2.0版的援助项目已在汝南小学、南溪小学、善美小学和天宏小学实现了为期12年的年度实施。此外,武侯小学、仁和小学等多所寄宿小学都有多年的固定资助。一所学校每年在这个项目上的固定支出约为4万元。
据当地县教育体育局(原教育局)负责外援工作的广丽介绍,卞华伟的“学龄儿童营养改善”是玉龙外援资助项目中最长的非机构项目。
孩子们的精神回来了
随着项目的逐年实施,儿童的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吗?体检数据是金标准。
赵淑芳接手了这项任务。退休后,受卞华伟邀请,她开始负责推动各学校项目落地,分文不收。“我见过为名利做慈善,但卞教授和他的朋友们真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来山里实地调查和回访。我真的为自己做好事付出了代价,这么多年来我从未中断过。每次都是悄悄走,政府都要找媒体采访他,他拒绝了。学校要把他的名字刻在门匾上,他也拒绝了,他只说先做事。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描述他无私的爱。赵淑芳为加入而感到荣幸。
她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到边华伟从广州转来的项目资金后,与资助学校核实具体分配金额;二是有时取代边华伟回访监测项目实施情况;三是与县教育局协调县乡医疗保健机构,每年对儿童进行体检(体检费用由边华伟资助),包括血红蛋白、身高、体重等。
“娃娃是否真的得到营养支持,必须用数据说话。”赵淑芳说,这个项目实施才一年。以汝南小学为例,发育迟缓率从28.1%降至14.4%,轻度贫血发病率从63.3%降至51.1%,消瘦学生从11人降至0人。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几所资助小学的学生在体检后基本上没有发现营养不良。因此,赵淑芳的前两项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体检不再进行。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不仅反映在数据中,而且肉眼可见,孩子们的精神回来了,这是边华伟最重要的一点。
卞华伟每年回访学校大约两次。他经常选择孩子们开学的时间。他会给孩子们拍照,记录他们的成长时间,并冲洗照片给孩子们纪念。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孩子们的变化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卞华伟提到了一个叫和丽(化名)的女孩。卞华伟已经记录了她六年了。她谈到了从“瘦、害羞、害怕生活”到“身材高大,小脸圆润,主动与你交谈”的变化。卞华伟非常兴奋,语调也轻快多了。“有时我会去家访。我记得有一次,一位纳西族母亲说,家里的两个孩子说他们不想回家吃饭,说学校里的食物比家里的好,每天都有肉吃。听到这样的话,虽然那一刻有点难过,但也感到欣慰,让山里的孩子们吃免费的肉和蔬菜,这可能是我们的小幸福。”
亲友加入捐赠队伍
卞华伟的爱心捐赠团队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的,大部分都是因为感受到了他的善良,跟随了他的亲戚朋友。
毛琴是最“固定”的捐赠者,年年出资,年年跟着卞华伟回访。“平时我也会做一些公益,捐一些物资之类的。后来,卞医生曾经和我谈过这件事。他的话打动了我,我加入了我,坚持到现在。毛琴回忆说,卞华伟曾经说过,他无法控制山上的孩子们将来是否有前途,是否能在世俗意义上取得所谓的成功。只要孩子们去任何地方,他们都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生存或改变未来生活的基础。
随着团队实力的增强,他们也开始关心孩子的其他需求。自2011年以来,卞华伟和妻子梁兰兰、朋友朱庆辉、方汉棠、周毅等人为许多小学建造了蔬菜温室,让孩子们在土豆外吃更多的绿色蔬菜。
他是汝南最熟悉卞华伟捐赠项目的校方代表之一,后来调到南溪完小任校长。和作鹏说:“棚子里有老师和孩子种的葱、香菜、生菜、卷心菜、西红柿等。,都是‘自产自销’带到饭堂给孩子吃。“后来,这个蔬菜温室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劳动教室”,每个年级都有一块土地,孩子们在早餐后或晚餐后进入棚子,浇水、松土等。
边华伟除了保证营养外,还为所有援助过的学校学生购买了冲锋服。过去捐赠给玉龙的冬装大多是羽绒服,但由于地处高海拔,孩子们从家里走山路到学校。较轻的羽绒服容易被划伤或清洗。卞华伟琢磨着给孩子们换上冲锋服,“防寒、耐磨、易清洗。“回访前,他会来学生的尺码,在广州精心挑选衣服,先送到山脚下的快递点,然后自费租车送到山上的各个学校分发。
2023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做了这么多事情,很难想象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这些资助人的名字。在卞华伟的家里,山区的孩子们多年来寄给他一堆厚厚的信。然而,他们对卞华伟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尊敬的资助人,亲爱的叔叔阿姨,亲爱的广州中山大学老师..
“事实上,他们只知道我们是来自广东的几个叔叔阿姨。也许我听到他们的老师打电话给我,所以有些孩子会打电话给我边教授或边叔叔,但他们不知道我的全名。我不想故意告诉他们,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做点什么。”边华伟说。
更不用说山里的孩子不知道卞华伟的名字了,就连卞华伟的女儿卞悠然也无意中得知了父亲的善举。
“当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资助了好几年了。有一天,我听到他和妈妈说话。我问了一句,他才说出来。语气平淡,就像一件日常小事,只剩下我一个人。后来暑假去了玉龙好几次。原来他真的做到了,我和妈妈都很支持他。”卞悠然目前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读大二,决心和爸爸一样做一名好医生。
从2020年到2022年,卞华伟作为医院派出的首席营养治疗专家前往抗疫一线,因此,他已经三年没有回访玉龙了。
在没有回访的日子里,卞华伟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项目情况。他告诉作鹏校长,最让他感动的是,卞华伟在这场艰难的疫情期间从未中断过关心,资金一如既往地按时拨给学校。
玉龙小学春季入学时间,一般在每年3月,卞华伟也将在本月筹集各受资助学校一学年的餐费。
卞华伟说,2023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可以回访心念念念的玉龙。
此外,他预计将很快迎来3.0版本的新协议。“行动13年,初衷没有改变!2023年新学年开始,我们将共同努力,继续我们的小幸福事业!”
编辑:吴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