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份CPI同比上涨2.1%!涨跌意味着什么?
本报记者孟珂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增长0.1%,同比增长2.1%;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3%。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丽娟表示,10月份,由于节后消费需求下降、去年同期比较基数上升等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下降。与此同时,一些行业的需求增加,全国PPI环比略有上升,但受去年同期比较基数较高的影响,同比从上升到下降。
CPI同比上涨2.1%,较上月下跌
从环比来看,CPI上涨0.1%,较上月下跌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较上月下跌1.8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董丽娟说,在食品中,市场上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此外,节后消费需求下降,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和水产品的价格分别上涨和下跌4.5%、1.6%和2.3%;受生猪生产周期、短期压栏不愿出售、猪肉消费旺季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9.4%,较上月上涨4.0个百分点。
同比,CPI上涨2.1%,较上月下跌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较上月下跌1.8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26个百分点。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任庞明告诉《证券日报》,除了高基数效应外,主要受国庆假期后消费者需求软化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
庞明说:“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CPI同比增长尚未分阶段超过3%,数据已见顶。结构性通胀压力仍然温和可控,对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没有制约。”。

董丽娟指出,据估计,在10月份2.1%的CPI同比上涨中,去年价格变化的最终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新价格上涨约为2.0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与上个月相同。
庞明预计,随着各项支持政策的实施和持续努力,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和复苏,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面,需求对国内生产的驱动作用将逐步增强。预计核心CPI将逐渐走出低水平。
上个月PPI同比上升0.9%,下降1.3%
从环比来看,PPI从上个月下降0.1%到上升0.2%。生产资料价格从0.2%下降到0.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上涨0.4个百分点。
从同比来看,PPI从上个月的0.9%上升到1.3%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从0.6%上升到2.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2%,上涨0.4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类别中,有27个价格上涨,比上个月下降了3个。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下跌,旺季后煤炭价格下跌,加上去年煤炭和电力短缺时期的高基础效应。总体而言,它给PPI,特别是PPI中的生产数据价格同比上涨带来了下行压力,拖累了采矿业和加工业的价格。”庞明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证券日报》,在当前环境下,PPI同比下降,有助于改善上下游产业利润结构,缓解部分中下游制造业生产成本,为众多中下游中小企业提高利润,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就业和消费。
周茂华预计,从全球环境来看,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继续下跌,在国内供应稳定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下,PPI预计将继续同比下降。
董丽娟表示,据估计,在10月1.3%的PPI同比下降中,去年价格变化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的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
庞明表示,国内需求不足仍是制约中国经济短期复苏的主要问题,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通过供需双向努力,有效协调,坚持高水平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战略,有效挖掘国内需求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