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上门”,今年清明不上坟吗?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祭祖节等,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作为祭祖的传统节日,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清明节前后,人们通常要扫墓祭祖,缅怀祖先。祭祖不仅代表了后人对祖先的敬畏,传承孝道文化,唤醒家庭凝聚力,也有利于人们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清明节上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更注重传统习俗。然而,民间有一句关于清明节上坟的话,叫做“闰月清明节不上坟,上坟灾难来找你”。为什么闰月不能上坟?
闰月是历法置闰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历法有两套历法:阳历和阴历。阳历是根据地球公转周期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有365天(闰年366天),而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一年有354天。这就造成了阴阳历法之间的差距,为了平衡两种历法之间的差距,祖先想出了置闰的方法,于是产生了闰月。现行置闰方法为“十九年七闰”。
4月5日,2023年的清明节正好对应闰二月,所以今年的清明节赶上了闰月。
为什么民间会有闰月清明不上坟?祖先的话有道理吗?
清明节气
清明节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秋霜降,冬雪雪冬小寒。
清明节作为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是春天开花、万物生长的季节。清明节气不仅体现了物候的变化,也指导了农业,使人们能够及时春耕。清明节前后有很多关于及时耕作的谚语,比如:“雨打清明节前,萧条很容易耕种”;“清明、谷雨紧密相连,浸种、耕田不迟延”等,所以闰二月是最适合耕作的季节。
农业比习俗更重要
虽然古代更注重祭祀习俗,但与古代农耕经济相比,吃饱饭是硬道理,所以祭祀习俗应该让路给农业。毕竟祭祀习俗可以耽误时间,但是如果农业错过了时间,就没有办法补种,会影响一年的收获。这就是为什么民间有句话叫“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上门”。
这句迷信的话,只是让人们及时耕作,不要错过耕作季节,影响一年的收获。
注意清明节上坟
第一:上坟要肃穆,不能乱说话,更不能骂人。
二是老人70岁以上不上坟。
第三:孩子不上坟。
第四:不吃祭品。
第五:女婿不去公墓。
清明节上坟是一种传统习俗。上坟是对祖先的记忆,是对后人的哀悼,也是孝道传承和家庭凝聚力的表现。一些迷信传统习俗的想法应该被后人抛弃。我们应该把它们的精髓去糟粕,把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