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Mate50 Pro:只有4G很遗憾,但它仍然是一款值得购买的旗舰手机
在今天的文章正式开始之前,我必须向那些持有华为Mate30的人宣布一个好消息:
一颗悬着的心可以放下,Mate50Pro没拉,可以买!
除了没有5G,还有其他应有的配置。
不该有的,也有!
说不说,其中一些黑科技还是挺吸引人的。。。
然而,在继续交谈之前,让我们按照惯例来看看外表。
Mate50Pro这次有几种配色,包括背板玻璃和素皮。
我们这次得到的“流光紫”配色说是紫色,其实更接近灰色。
只是第一眼就会露出淡淡的紫色。
镜头模块回归Mate30系列的圆形设计,但直径更大。
食指在握住时已经能够抵抗镜头突起的下边缘。
希望Mate60以后不要变大,否则真的很难握住。。。
背板采用玻璃材质——额外提一口,紫色是中间唯一一层类似“碎钻”的反光膜配色。
在阳光下,blingbling的观感还不错。
只是。。。商务Mate采用同款荣耀设计,是不是有点太年轻了?
如果是我自己,我可能还是会选择素皮。
说到素皮,在Mate50Pro的两个素皮配色名称之前,都加了两个字:昆仑。
与这两款配色屏幕玻璃相对应,从普通触摸屏玻璃到华为开发的“昆仑玻璃”。
据说昆仑玻璃的防刮抗跌能力远强于普通玻璃,但相应的产能和产量仅为普通玻璃的1/10。
因此,Mate50Pro的昆仑玻璃版(即素皮版)比普通玻璃版贵200元。
其实除了昆仑玻璃,Mate50系列还有几个“首发黑科技”。
“卫星通信”可以在荒野中发送急救信号,在只剩下1%功率的情况下支持四次扫码功能,以及主摄像头中使用的专利机械可变光圈。
先来说说这个卫星通讯。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朋友说华为不需要5G,因为它有一个卫星网络,到处都有信号!
事实上,Emm..Mate50Pro和新iPhone14系列一样,只能用卫星发送短而简单的报纸。
可以理解为90年代的BP机,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注册信。。。
但无论如何,它都不是我们想象的4G、5G等高速网络信号。
由于手机内部的天线和较少的信号发射功率,无法与通信卫星建立稳定的高速连接。
因此,确切地说,华为和苹果的卫星通信功能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使用荒野岭和紧急求救——
它是用来保护生命的,而不是用来取代5G刷视频水群。
Mate50Pro上网信号,应该是4G还是4G,实测室内信号约40Mbps。
不高,但基本够用。
苹果的卫星服务提供商是Globalstar,目前只在北美上空部署了能够接收手机信号的低轨卫星。
因此,iPhone14系列卫星救援服务只能在北美使用。
华为使用北斗导航卫星的短报功能。目前,只有三颗北斗卫星部署在中国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支持接收短报信号。
因此,Mate50Pro的北斗卫星救援只能在中国使用。。一中一美,区域限制属于是。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在我们国家使用卫星通信来保护你的生命,你目前只能购买华为。
但话说回来,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小伙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卫星求助:
工作累了半死,哪里来闲情优雅探索无人区?
要我说,没有信号的威慑力,没有手机没电那么可怕。
所以这就不得不提到Mate50Pro的另一个功能:
当手机只剩下1%的功率时,它仍然可以支持3小时待机、10次亮码或4次扫码的应急模式。
我看到一些朋友怀疑华为只是虚标了电量。。。
那这个。。。谁不会伪造电量?
但事实上,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真的不是:
据估计,普通玩手机的朋友都知道,由于手机锂电池的特点,当功率过低时,输出电压会急剧下降。
这部分就是尾尖▼
其实电池里还是有点电的,但是就像牙膏管里最后一抹牙膏一样,巨吉尔很难挤。。。
但只要想办法保持电压,坚持挤出“最后一点牙膏”,手机就可以再开一会儿。
那么如何保持电压呢?其实答案早就有了: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些百瓦功率快速充电手机在充电电路中引入了一个叫做“电荷泵”的电路模块。
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20个充电器~30V电压的快充电流大口吃。
然后慢慢降压成手机电池能承受的。
3.3V电流,最后送入电池。
怎么样,大家反应过来了!
只要用来缓解电压的“电荷泵”反过来,就不会变成提高电压的“稳压泵”吗?
电池上最后一点电不能用!
大嘴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聚能泵”的技术,根据面包板社区的分析,很可能是这样一个原则。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功能比百瓦快充更有趣。
建议其他厂家也试试。
哦对了,额外提一下,Mate50Pro支持66W有线快充,50W无线快充。
基本上,上厕所的功夫几乎充满了手机电。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谈谈Mate50Pro的系统和性能~
虽然Mate50Pro仍然没有5G,但我不知道华为和高通谈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得到了高通最新的8 芯片!
众所周知,美国限制华为最多只能购买火龙888,导致华为在今年最新的折叠屏旗舰上使用了一款落后两年、性能、功耗、发热翻车的芯片!
虽然系统优化非常重要,但如果芯片本身是粪便,雕刻也很困难。
然而骁龙8 ,这是高通的翻身作品,再加上华为获得的4G版本没有5G基带的发热。
u1s1,我期待着这款手机的性能!
结果原神玻月港跑图,前五分钟连续输出60帧,五分钟后开始掉帧。
十分钟后,锁定45帧不变。。。。
性能怎么样?60帧满了怎么办?
然而,经过编辑部原神重玩家的提醒,前几天原神

3.0须弥更新似乎有更多的食物配置,这可能是原神的问题。。。
于是,我赶紧拿了自己的MIXFold2,这款手机在原神之前
2.8里跑满60帧一条线。。。
结果在原神
3.0版本中,以前稳定60帧的MIXFold2开局只有50帧。。。
最好是Mate50Pro。。。
十分钟后,它的帧率也锁定在45帧。。。
嗯,台积电终于帮高通扬眉吐气了,原神
3.0一出,又萎回去了!
但尽管骁龙8 扛不住原神
3.0,但不得不说,Mate50Pro与HarmonyOS合作,通常体验小偷的凉爽。
电池掉得很慢。
哦,是的,我差点忘了,这次HarmonyOS也更新了
大版3.0:
整个界面看起来没什么变化,还是一眼“华为味”。
但是细节上有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智能扫码,存储压缩。。。
还有一个我个人喜欢的新功能:“中转站”。
它有点像增强版的剪贴板。其他手机的剪贴板只能缓存文本内容,但可以缓存图片。
和财务小姐姐报销的时候,拿中转站扔发票截图的体验简直太爽了。。。
谈完系统体验,我们终于来谈谈Mate50Pro的专利机械光圈技术。
但要说起它,我们必须先谈谈Mate50Pro的拍照表现。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华为P50几乎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发布。
说实话,P50的照片有点小翻车。
我们还分析了原因:华为的图像平台一直围绕着自己的麒麟处理器建立,许多算法和过程只能在麒麟上运行。
突然被高通处理器取代,说白了,图像系统需要一个重新建立基础和优化的过程。
从左到右▼
当时P50的适配时间太匆忙了,但等到今年的Mate50系列,这部分基本完成了:
5000万像素主摄像头,1300万像素超广角,6400万像素潜望镜长焦,三段拉满。
再加上华为的XMAGE计算摄影平台,分析力、色彩、人像等都是第一梯队的水平,P50的遗憾终于在Mate50系列中弥补了。
事实上,手机相机卷到现在,每个人的硬件都不错,调整也不错,成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每个影像团队对色彩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味道”:
比如OPPO的“哈苏味”,小米的“徕卡味”。
在过去的两年里,Mate50Pro的色彩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很难形容的话,大概是-80%的素色类似iPhone,混合20%徕卡风格。
u1s1,还算耐看。
除了这些常规部分,我们还提到华为这次在Mate50Pro上推出了专利机械光圈。
最大光圈达到f/1.4。(几乎是手机上最大的光圈)
我试着拍几张照片。这个大光圈带来的虚拟效果真的很好,比普通手机好。
但是一样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你知道,单反相机上的大光圈可以模糊光斑!
手机受到镜头空间的限制,无法实现这一水平的虚拟化!
机械光圈也没用,只能靠AIP图。
但问题来了:既然AI可以P大光斑,为什么不能P出f/1.4的虚拟效果呢?
例如,vivo通过算法还原蔡司滤镜▼
谷歌、OPPO、vivo。。。这些厂家已经交给大家作业了。
更进一步的是,苹果在录制视频时,可以将P虚拟化到视频中。。。
如果对效果不满意,后期可以重新调整!
简直离谱!
说实话,把机械光圈放在手机上,其实炫技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华为做了这个机械结构,真的很酷,很牛x!
但是现阶段人工智能可以做机械结构,成本更低,后期空间更大。
所以机械光圈结构,除非有一天手机的镜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太受欢迎。
OK~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
两年前,由于美国各方面的打压和断供,华为P50确实失去了标准,这让很多花粉失望。
P40系列和Mate40系列的用户还是挺不错的,但是Mate30系列的用户持币观望。。
那就是随时准备跑路。
幸运的是,华为果断推出了存储扩容和低价换电服务,鸿蒙生态也帮助留住了一批小伙伴作为钉子户。
尽管寒冬还没有过去,但Mate50Pro并没有继续摆烂:
最新的芯片,拉满配置,第一梯队的图像体验,以及几项首发的黑色技术——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电能聚能泵的设计。我希望朋友们能快速学习。
HarmonyOS
3.0乍一看变化不大,但底层也有一些技术。。。
u1s1,除了没有5G,我真的没有觉得这款手机有什么问题:Mate30、40用户可以闭上眼睛购买,综合体验不会倒车。
如果其他品牌的朋友想感受华为的生态,这款手机搭配HarmonyOS
3.0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小惊喜。
当然,如果5G对你的日常生活真的很重要,最好等一下。
据说华为亲儿子鼎桥版Mate50即将到来。。。
如果鼎桥不偷工减料,价格合适的话。。。
也许。。。重振华为荣耀。。。。。
还得看鼎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