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的收款码,甚至可以支付?
习惯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的消费者现在有了新的选择。
1月13日,中国银行宣布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的支付功能,成为第一家与微信互认互扫的银行。随后,同日,交通银行也宣布,银行已实现与微信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合作旨在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促进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指导意见,促进条码支付市场向更高效、标准化、安全的方向发展。
对此,不少消费者表示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是上述“条码支付互联”?中国银行有关人士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扫码互联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明确要求。对于商家来说,可以有效整合复杂的二维码桌牌,实现一码通。对于客户,无需识别和区分微信二维码、支付宝二维码、银联二维码,打开APP扫描代码支付,实现扫描。”
该人士还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二维码支付交易将通过银联和网络进行清算,交易将更加标准化和统一,有利于风险信息共享和风险识别,有利于监管部门的整体管理和监控,使整个支付系统更加安全。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客户可以在福州、宁波、济南等试点地区使用手机银行扫描微信收款二维码完成支付,预计将很快全面推广。
不难看出,自2019年以来,监管和行业一直在加快条形码支付互联标准的制定,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与银联开发的二维码扫描支付互联。例如,201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促进条形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形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形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形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开辟条形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应用程序和商户条形码识别的相互识别和扫描。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72.74亿元,金额86.11万亿元,同比增长61.05%和31.52%。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3.19万亿元,63.99万亿元,同比增长37.01%和23.04%。
对银行而言,参与银联二维码与微信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将给移动支付业务带来新的突破。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互联工作的推进,银行和支付机构客户可以扫描代码支付商户将逐步共享,客户使用更方便;银行和其他收单机构商户也将整合复杂的二维码桌,收款对账更方便;银行交易更加标准化统一,业务逻辑梳理方便,减少系统支持的复杂性,风险识别和监控方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互联互通后,银行在控制支付风险方面是否与以前不同?对此,中国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本次互联交易仍遵循银联标准的二维码支付规范和四方业务模式,符合我行现有二维码支付的相关限额和安全风险控制要求,在风险控制方面与原二维码支付基本一致。随后,中国银行将与银联和微信讨论多方协助共享风险信息,实现交易风险的系统控制。”
此外,从技术角度来看,记者了解到,在实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不同标准二维码的相互扫描和相互识别,以及通过清算组织的交易转移。目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微信只是互联互通的第一步。监管机构、银联、互联网、银行和支付机构需要共同努力,从整个支付行业层面进一步推动各机构参与互联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