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
中共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经济实现质量的有效改善和数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工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先进形式,新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唯一途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现代工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和重大技术设备研究项目,支持专业新企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智能、绿色制造业的发展。二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从这些重要任务来看,无论是建设制造业强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都需要推进新型产业化,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途径。
提高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产业发展竞争领域正面临战略重塑。一方面,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制造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的重点往往与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方向一致,中国与先锋工业化国家的积极竞争领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逐渐加快,形成劳动力和要素资源成本较低的后期优势,逐渐显示了一些传统领域的工业产品。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商业形式和新模式正在加速出现。世界各国都提前规划了新兴和未来的产业,加快了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模式的调整。面对激烈而复杂的竞争形势,大力推进新型产业化,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增强产业控制,加快中高端产业发展,无疑已成为我们的重大而紧迫的选择。
迫切需要促进我国产业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迅速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年来,它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工业大国的地位。许多产品的产量和产值领先世界。“中国制造”已成为一张美丽的名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规模扩张,一些国内批量和普通产品的需求开始接近饱和峰值,传统的数量增长潜力逐渐缩小。此外,随着经济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高端、高质量、多元化产品的需求趋于增加,我国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突出,中低端产品竞争水平低、效率低;另一方面,高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供应相对不足,部分高端设备、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自给能力仍较弱,产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新型产业化,解决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的矛盾,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长期政策。

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生产技术的飞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继续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实施绿色制造项目,积极推进下一代绿色材料和工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培育循环经济制造业成为重大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领域,重点培育和建设若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典型的绿色制造动态管理机制。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重点关注绿色智能产品、绿色智能工厂、绿色智能工业园区和绿色智能供应链。
弥补核心技术和基本能力的不足,努力确保工业安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技术、工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于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对于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战略必争产业,要充分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聚集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集中攻关,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
优化区域合作,努力建设世界级、国家级产业集群。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减少重复竞争,努力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学等战略性、重点产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推进全省产业优化布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打造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调、供应链密集高效、规模万亿的国家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应更加努力地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多个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支持高水平开放的新工业化。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产业开放新模式建设,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整体水平,加快中国产业体系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