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孟晓苏看来,中国经济自2011年以来一直在下滑,这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购买限制,抑制了国内需求。这真的是真的吗?这有什么基础吗?一些专家是这样说的,他们说的话没有黄金含量。
原来是专家说的。如果你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子,中国经济就会活下去。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专家们能少说话,多做事。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资本家,他们不在乎你的生死。他们越善良,就越容易被欺负。
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来看,减少自己的利益是不现实的,应该从别人的碗里抢走。但是这个社会有很多普通人。谁关心普通人的利益?
只有普通人在这里苦苦挣扎。疫情过后,经济放缓,灵活就业人员2亿。找工作难,赚钱难。很多人都在寻找改变现状的机会,但很多时候对普通人不友好。86年前招工人可以回家,让人心碎!
专家是否努力创造工作,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毕竟,普通人很难自己改变现状,专家可能会。每个人都为自己说话,不是每个人都有感情。
写作:李小飞刀
世卫组织将武汉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突发卫生事件(PHEIC),这只靴子是落地的,但余音不见了。
这几天,很多自媒体和经济界人士都在解释这件事的影响,看标题就能理解他们的担忧:
“被定义为疫区国,或将远远超过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冠状病毒对中国经济来说可能比非典更严重。
“我们公司只能再支持两个月”,“中小企业快速救援”
最严重的一句话是:中国经济将倒退20年。
问题真的那么严重吗?疫情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刀哥与6位经济学专家进行了沟通。
中国经济将倒退20年?
张燕生,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这怎么可能?疫情最大影响在上半年,下半年可以恢复。
世卫组织此前五次宣布了这种国际紧急情况,包括2019年非洲刚果(金)的埃博拉病毒、2016年的寨卡病毒、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病毒、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和2009年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我个人认为,中国是这六个案例中的一个特例。
原因很简单,中国经济会比前五个恢复得更快。
今天下午3点,全国确诊病例9742例,湖北确诊病例5806例,接近全国60%。昨天,湖北增加了1200多例病例,表明湖北新病例仍处于高发阶段。从31日向前推14天,基本上是在中南山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新型肺炎有人传人现象。之后,大规模的控制手段继续启动,所以我们可以把最近几天的新病例看作是高峰。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能用情况最差的峰值数据来衡量。
我们可以看到,疫情的分布非常分散。除湖北外,13个省确诊人数超过100人。确诊人数排名第二的浙江只有湖北不到1/10,总病例不到1/20。浙江10.55万平方公里,537万人口,各地感染人数有限。
武汉的一些前期工作确实需要反思,但社会层面没有必要大规模恐慌。如果我们根据疫情的特点,准确采取措施,按常识、规律、逻辑,疫情是可控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人大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伟文:
世卫组织的决定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作为联合国下属的一个特殊机构,它只是提出了专业的意见,最终采取的措施是由主权国家决定的。一些国家可能会在此基础上限制旅游和航班交易。但货物交易所涉及的贸易和投资不会完全停止,只能说它会被阻塞和放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之前公布的几个案例,会发现这个决定是动态的,可以撤销,三个月后会重新评估。因此,只要我们做好疫情防护工作,我们就有机会完全解除PHEIC。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系委员:
2003年“非典”期间,大家也认为经济运行可能很差,结果比大家预期的好很多,疫情很快就过去了。当然,现在的情况和2003年大不相同。当时刚刚走出通缩,经济走向过热,外部环境比现在好。
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刘戈:
如果和2003年相比,我觉得这个影响可能会更大。中国经济的规模和结构大不相同。当时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服务业占经济总量较低,工业占很大比例。通过加班加点,很快就能恢复。但是服务业恢复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疫情过后,人们不可能一天吃五顿饭。

如今,人们的保护意识比以前更强,社会对疫情反应过度,这也会增加对经济的影响。至于影响有多大,要看疫情持续的时间。包括对生产链和出口企业订单的影响。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生动地说,2003年,中国经济正在攀升,度过了困难时期,并在当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强劲反弹。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型范围。当它下降时,我担心有人会推你。
然而,中国经济不会“回到解放前”,因为它的实力在2003年是无与伦比的。只要全国下棋,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快恢复交通、物流和消费,灾难就会过去。这不是口号,而是事实。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危害就越大。我算了一下,如果疫情能在未来20天得到控制,对国民经济的短期危害将不到GDP的0.4%,预计未来300天将摊销负面影响。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和消费层面过度反映疫情,就像2003年有人囤了80年吃不完的盐一样。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还有各地急于在疫情面前表现自己的因素。
大规模失业和破产会发生吗?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失业和破产正在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就像别人打我一拳,脸上有瘀伤,不能让瘀伤伤害视力,尽快处理,再次参加战斗。
从宏观上讲,失业和破产不会成为“潮流”。2003年,数字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在过去的10年里,数字经济劳动就业的灵活性远高于传统车间制造经济。十年前,中国经济每增长1%提供90万个就业岗位,现在每增长1%提供130-150万个就业岗位。在过去的两天里,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正在为每个人提供材料。快递经济推动了在线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比制造经济更大的就业机会。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结构调整和短期疫情的夹击下,一些传统制造经济和线下实体店可能会关闭。例如,由于超大城市“封闭”,过去在商场销售服装、鞋子、帽子和日用品的人被网络经济一步步逼迫,这次可能无法生存;还有钢铁、冶金、汽车零部件等产能过剩,由于运输和汽车销售的下降可能会遇到困难;户外、广场、CBD等聚集场所也可能倒闭失业。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挑战在今年上半年,南方的工厂可能无法招聘工人,因为他们不能出去。北方的一些地方可能无法开始工作,因为没有市场。人们抢购蔬菜、水果、米粉,不急需购买,其他消费将被推迟。这一波影响,小微企业首当其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系委员:
政策应该非常明确,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放松政策和利率,主要目的不是刺激有效需求,而是支持供应。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不能完全希望消费能刺激经济,但我们必须恢复消费。前提是交通正常化,第一步是恢复,第二步是正常,第三步是刺激消费。
要注意减税降费,企业生产利润增加,可以增加工资。但是税费下降了,政府的税收保障也是个问题。
即使一些工厂倒闭,也不一定意味着工人失业了。他们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并在当地转移工作。这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方式。我主张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国工人提倡当地就业,鼓励自己创业,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扩大区域经济。
注重恢复与国际的合作,国际需要中国商品,中国也需要国际市场。
最重要的是不要惊慌,不要吓唬自己。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在疫情中遇到困难的企业,政府必须帮助他们软着陆,而不是死亡。比如超大城市“封城”,有的企业租1000平米的店,月租30万元。政府可以帮助这些企业与房东协调,企业少交,房东多让,分阶段渡过难关,房东不能把房客的锅碗瓢盆扔到街上。
建立疫情迫使实体经济失业的政策再保险制度。给予真正困难的企业救助,为失业员工提供再就业培训,鼓励他们去中介机构而不是大学官僚机构培训,帮助他们在疫情期间找到线上经济的方向。
所有的图片都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