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交通出行平台,涵盖约车、货运、水运、航运等功能的“强国交通”近日已完成内测,进入上线倒计时。记者从“强国交通”项目组获悉,“强国交通…
取消
这个新闻吓我一跳。
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这个操作。
海陆空人货公铁全囊括,逻辑上是符合公有制强政府定位的,
但又感到并没有很强的必要性,由国家出面来进行全方位整合。
合逻辑的地方,在于航空公司、铁路全部、公路本体,航运水道,确实都是国有为主,政府对交通企业也一直是强监管,比如对过去的出租车公司就是牌照管控,做个整合似乎很合理,甚至像是必然趋势。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个领域的商业运营已经非常成熟,网络服务也很便捷,监管也正常,不存在一定要整合在一起的理由,合并用户界面也未必会比携程、高德、百度做的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是明显偏服务的内容,而且还是二次整合的接口服务,完全没必要由国家做,甚至不需要由国企来做。
我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反而是后台数据的打通。
如果从国家战略甚至应急备战来看,把所有交通领域的数据打通、整合,进行国家级的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并且在长期战略制定和战时应急层面,有很具体的应用,这是比较合理的。
但弄出了to c的用户界面,变成一个商业客户端,这就更像一个顺便而为的小操作,不应该是交通管理的重点。
这就有点像中国邮政,主业应该是管理和协调各个快递公司,顺便做全国邮政送达的保底。
当然央企国企体制内用国家的服务平台也合情合理,但是通过招投标分包给民营企业恐怕效率会更高。
所以,我其实更希望这是准备未来战争时期,整体统筹全国交通运力而设立的项目,民用主要作为测试、资金回血以及行业保底,而不是为了商业盈利,更不要变成与民争利。
很多领域如农业、基建、人口、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国家信息化整合基础设施确实欠账也很多,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多规合一的土地数据到现在还是乱七八糟的统一不起来。
比如从疫情期间食品药品和快递供应来看,从应急统筹角度,建立国家主导的、全国资源数据整合的互联网调度体系,确实是必要的,但没必要放出日常用户服务端。
当然还有那一大堆xx健康码。这东西咋不早点统一。现在疫情过去了,该反思反思,整合一下了。
希望我没有想多了。
“强国交通”是交通运输部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打造的数字立体交通应用服务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涵盖水、路、空、铁等多门类数字交通工具,提供 “立体化、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化”交通出行。“强国交通”正式上线后,将率先对用户开放约车服务。用户进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强国应用”板块,即可打开“强国交通”,一键享受在线约车、助老约车等便捷服务。
同时,“强国交通”还将为重点央企、国企等B端用户,提供定制化出行服务,保护企业职工出行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目前,交通运输部已协调数十家网约车运力平台落户“强国交通”,预计运力覆盖市场份额90%以上。
“强国交通”上线后也将接入微信、支付宝、抖音等平台,方便群众享受安全、便捷的数字服务。
对于“强国交通”平台,我认为将会促进几个方向的发展:
一是发达的快速网,主要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组成,突出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等特点;
二是完善的干线网,主要由普速铁路、普通国道、航道、油气管道组成,具有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等特点;
三是广泛的基础网,主要由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组成,具有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等特点。
关于试点的任务:
通过1~2年时间,基本完成绿色环保机车关键技术攻关及样机研制,完成400公里动车组及智能化动车组技术调研及总体技术方案。通过3~5年时间,实现绿色环保机车推广应用。完成400公里动车组和智能化动车组整车研制及实验验证,高铁快运动车组技术基本成熟。
中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制及工程化应用通过1~2年时间,中高速磁悬浮系统工程化样机基本研制成功。通过3~5年时间,在磁悬浮列车设计、制造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和相关标准规范。中速磁浮交通系统研究、高速磁浮系统联调联试和综合评估基本完成。
智慧城轨地铁列车研制及工程化应用通过1~2年时间,基本完成新一代智慧城轨地铁车辆设计、研制及试验。通过3~5年时间,新一代智慧城轨地铁车辆研制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在部分城市实现推广应用。城轨运维、修程修制等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1~2年时间,完成企业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车联网云、运营调度云、自动驾驶云、出行服务云平台建设,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不断成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喵点评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了,当年全国高速路有些都是承包给私人的。
私人老板当然要赚钱,出现了很多乱收费现象。
比如多段设收费站,随意多收费,甚至明抢。。。。
他们钱是拿到手了,但司机也想办法绕着走,甚至因为收费太黑不跑这趟线了,受损失的是当地经济。
也有人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那损失的就是其他经济活动主体。
后面对乱收费的治理非常凶猛,很多地方也知道,再这么搞下去,自己这产业再好,路霸横行,也没人敢来了
交通是一个有正外部性的行业。
需要有一个保底方案。
交通好了,商业活动效率高,居民出行在车里浪费的总体时间就少。
地价、税收、人才都会受益,大家受益。
很多政府亏钱也要压低公交价格,就是这个原因。
同理,如果交通领域出现了问题,那么会有负外部性。
企业有盈利要求,在交通领域如果过分追求盈利,受害的是其他行业。
信息时代,提供网络交通服务的,是新形式的基础设施。
如果是一家平台独大,因为它不会像政府一样考虑正外部性,会出现为了利润减少负外部性的操作。
大数据杀熟、压榨司机,等等。
推出一个平台,让用户有保底选择是有道理的。
给各家服务设置一个下限。
当然,做聚合平台也差不多了,这次提到的业务,很多都是市场化经营,从零搭一个竞争不过,性价比也低。
聚合可以提升平台间的竞争,让用户面对可能的平台收割过程中,有个类似保底的方案。
有点像菜市场里摆一些公平称。
用的人可能不多,但可以减少菜贩缺斤短两。
以上,供参考
这就是把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全部都集合在一个平台里了?
只要这个APP不要太大,显然很值得下载。能把这么多种交通工具的约车方式都集合起来,方便很多。
不过像打车,发出的单,还是被滴滴等平台接收的,跟直接用滴滴APP打车并没有区别吧。
最大的期待不是APP本身,而是很多没能上岸的计算机职场从业人员,你们的机会逐渐来了,这次要是错过了,你没有任何借口,投了即使没能上岸,但是也没有遗憾。
有很多人会问,计算机这个专业是不是已经不再热门,这个仁者见仁,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是体制内信息化、数字化的工作还在推进,类似强国系列的APP未来肯定还会越来越多,考不上公或者其他体制内单位、央企国企的可以准备准备了。
我之前提到互联网电视牌照话题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定要努力去有"能力"的单位就职,努力去单位内最有"能力"的部门。
为什么强国系列的APP发展会有技术研发人员的上岸机会,大家回想下银行、券商、医院、学校等机构是怎么开发信息系统的,一般来说会有一个属于本单位的甲方技术部门,这个部门一般会招一些技术人员作为甲方督工,然后有的会直接招外包团队,有的会找专门的"对公劳务"的公司甚至自己组建信息科技子公司来承接系统订单。
现在直接招外包也比较少了,体制内一般会把订单给更信任的类似于中国电子系统这样的单位。
因此,随着国家在强国一系列APP的工作推进,应该会有相关的岗位机会放出,无论那个生态链上的节点,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真的运气很好去了甲方部门,那真的是真上岸了,如果运气次一点去了比较稳定"对公劳务"的乙方单位,也是35之前一个不错的机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应届生还是老老实实利用校招身份努力去博取体制内、央企、国企的本部或一级单位的offer,类似于甲方单位部门,我这里说的主要还是针对社招上岸,即使是个小岸那也是岸。
互联网赚钱创业项目资讯站,网络各类你想要知道的内部信息,欢迎分享和投稿。
这个新闻吓我一跳。
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这个操作。
海陆空人货公铁全囊括,逻辑上是符合公有制强政府定位的,
但又感到并没有很强的必要性,由国家出面来进行全方位整合。
合逻辑的地方,在于航空公司、铁路全部、公路本体,航运水道,确实都是国有为主,政府对交通企业也一直是强监管,比如对过去的出租车公司就是牌照管控,做个整合似乎很合理,甚至像是必然趋势。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个领域的商业运营已经非常成熟,网络服务也很便捷,监管也正常,不存在一定要整合在一起的理由,合并用户界面也未必会比携程、高德、百度做的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是明显偏服务的内容,而且还是二次整合的接口服务,完全没必要由国家做,甚至不需要由国企来做。
我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反而是后台数据的打通。
如果从国家战略甚至应急备战来看,把所有交通领域的数据打通、整合,进行国家级的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并且在长期战略制定和战时应急层面,有很具体的应用,这是比较合理的。
但弄出了to c的用户界面,变成一个商业客户端,这就更像一个顺便而为的小操作,不应该是交通管理的重点。
这就有点像中国邮政,主业应该是管理和协调各个快递公司,顺便做全国邮政送达的保底。
当然央企国企体制内用国家的服务平台也合情合理,但是通过招投标分包给民营企业恐怕效率会更高。
所以,我其实更希望这是准备未来战争时期,整体统筹全国交通运力而设立的项目,民用主要作为测试、资金回血以及行业保底,而不是为了商业盈利,更不要变成与民争利。
很多领域如农业、基建、人口、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国家信息化整合基础设施确实欠账也很多,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多规合一的土地数据到现在还是乱七八糟的统一不起来。
比如从疫情期间食品药品和快递供应来看,从应急统筹角度,建立国家主导的、全国资源数据整合的互联网调度体系,确实是必要的,但没必要放出日常用户服务端。
当然还有那一大堆xx健康码。这东西咋不早点统一。现在疫情过去了,该反思反思,整合一下了。
希望我没有想多了。
“强国交通”是交通运输部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打造的数字立体交通应用服务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涵盖水、路、空、铁等多门类数字交通工具,提供 “立体化、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化”交通出行。“强国交通”正式上线后,将率先对用户开放约车服务。用户进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强国应用”板块,即可打开“强国交通”,一键享受在线约车、助老约车等便捷服务。
同时,“强国交通”还将为重点央企、国企等B端用户,提供定制化出行服务,保护企业职工出行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目前,交通运输部已协调数十家网约车运力平台落户“强国交通”,预计运力覆盖市场份额90%以上。
“强国交通”上线后也将接入微信、支付宝、抖音等平台,方便群众享受安全、便捷的数字服务。
对于“强国交通”平台,我认为将会促进几个方向的发展:
一是发达的快速网,主要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组成,突出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等特点;
二是完善的干线网,主要由普速铁路、普通国道、航道、油气管道组成,具有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等特点;
三是广泛的基础网,主要由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组成,具有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等特点。
关于试点的任务:
通过1~2年时间,基本完成绿色环保机车关键技术攻关及样机研制,完成400公里动车组及智能化动车组技术调研及总体技术方案。通过3~5年时间,实现绿色环保机车推广应用。完成400公里动车组和智能化动车组整车研制及实验验证,高铁快运动车组技术基本成熟。
中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制及工程化应用通过1~2年时间,中高速磁悬浮系统工程化样机基本研制成功。通过3~5年时间,在磁悬浮列车设计、制造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和相关标准规范。中速磁浮交通系统研究、高速磁浮系统联调联试和综合评估基本完成。
智慧城轨地铁列车研制及工程化应用通过1~2年时间,基本完成新一代智慧城轨地铁车辆设计、研制及试验。通过3~5年时间,新一代智慧城轨地铁车辆研制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在部分城市实现推广应用。城轨运维、修程修制等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1~2年时间,完成企业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车联网云、运营调度云、自动驾驶云、出行服务云平台建设,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不断成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喵点评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了,当年全国高速路有些都是承包给私人的。
私人老板当然要赚钱,出现了很多乱收费现象。
比如多段设收费站,随意多收费,甚至明抢。。。。
他们钱是拿到手了,但司机也想办法绕着走,甚至因为收费太黑不跑这趟线了,受损失的是当地经济。
也有人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那损失的就是其他经济活动主体。
后面对乱收费的治理非常凶猛,很多地方也知道,再这么搞下去,自己这产业再好,路霸横行,也没人敢来了
交通是一个有正外部性的行业。
需要有一个保底方案。
交通好了,商业活动效率高,居民出行在车里浪费的总体时间就少。
地价、税收、人才都会受益,大家受益。
很多政府亏钱也要压低公交价格,就是这个原因。
同理,如果交通领域出现了问题,那么会有负外部性。
企业有盈利要求,在交通领域如果过分追求盈利,受害的是其他行业。
信息时代,提供网络交通服务的,是新形式的基础设施。
如果是一家平台独大,因为它不会像政府一样考虑正外部性,会出现为了利润减少负外部性的操作。
大数据杀熟、压榨司机,等等。
推出一个平台,让用户有保底选择是有道理的。
给各家服务设置一个下限。
当然,做聚合平台也差不多了,这次提到的业务,很多都是市场化经营,从零搭一个竞争不过,性价比也低。
聚合可以提升平台间的竞争,让用户面对可能的平台收割过程中,有个类似保底的方案。
有点像菜市场里摆一些公平称。
用的人可能不多,但可以减少菜贩缺斤短两。
以上,供参考
这就是把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全部都集合在一个平台里了?
只要这个APP不要太大,显然很值得下载。能把这么多种交通工具的约车方式都集合起来,方便很多。
不过像打车,发出的单,还是被滴滴等平台接收的,跟直接用滴滴APP打车并没有区别吧。
最大的期待不是APP本身,而是很多没能上岸的计算机职场从业人员,你们的机会逐渐来了,这次要是错过了,你没有任何借口,投了即使没能上岸,但是也没有遗憾。
有很多人会问,计算机这个专业是不是已经不再热门,这个仁者见仁,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是体制内信息化、数字化的工作还在推进,类似强国系列的APP未来肯定还会越来越多,考不上公或者其他体制内单位、央企国企的可以准备准备了。
我之前提到互联网电视牌照话题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定要努力去有"能力"的单位就职,努力去单位内最有"能力"的部门。
为什么强国系列的APP发展会有技术研发人员的上岸机会,大家回想下银行、券商、医院、学校等机构是怎么开发信息系统的,一般来说会有一个属于本单位的甲方技术部门,这个部门一般会招一些技术人员作为甲方督工,然后有的会直接招外包团队,有的会找专门的"对公劳务"的公司甚至自己组建信息科技子公司来承接系统订单。
现在直接招外包也比较少了,体制内一般会把订单给更信任的类似于中国电子系统这样的单位。
因此,随着国家在强国一系列APP的工作推进,应该会有相关的岗位机会放出,无论那个生态链上的节点,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真的运气很好去了甲方部门,那真的是真上岸了,如果运气次一点去了比较稳定"对公劳务"的乙方单位,也是35之前一个不错的机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应届生还是老老实实利用校招身份努力去博取体制内、央企、国企的本部或一级单位的offer,类似于甲方单位部门,我这里说的主要还是针对社招上岸,即使是个小岸那也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