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ABC
有些患者在监测卵泡或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时,医生经常说A型、B型、B型、C型,有的病人听了会马上担心问医生“A型”是不是不好?或者“B型”、“C型”不好吗?
今天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子宫内膜ABC。其实医生常说“ABC“是指子宫内膜的分类。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子宫内膜在B超下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月经期:
由于月经期内膜脱落,宫腔积血,含有内膜碎片,有时超声常显示宫腔分离;有些患者此时子宫内膜4mm,这也很正常,不用担心子宫内膜薄,不用担心。<4mm,这也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子宫内膜薄,无需担心。
早期卵泡(第七)~10天):
此时,当月经刚刚清洁时,子宫内膜是增生期的起始阶段,是整个周期中最薄的时期。当最薄时,形成强回声线,通常被描述为“线性”,厚2~4毫米左右,周围有声晕。
“A”型内膜:

卵泡中期(第11~13天):随着卵泡的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子宫内膜逐渐增厚(约4)~8mm),B超下内膜功能层为暗色,宫腔和前后基底线为浅色回声,构成常说的“三线征”,又称“唇样”。
“B”型内膜:
晚期卵泡和排卵期(第144)~15天):此时,由于卵泡发育速度的增加,雌激素迅速增加,内膜生长速度也加快,卵泡成熟并排卵前一天生长约9~大约12毫米。随着内膜的增厚,B超声下的内膜回声日益增强,原来的“三线”变得模糊,功能层与基底层的界限不明。我们称之为“A-B”或“B”型内膜。
“C”型内膜:
排卵后黄体期(第155期)~28天):此时,子宫内膜分泌期发生变化,厚度约为10-14mm,内膜腺腔充满分泌糖原。在此期间,内膜厚度可以略有增加。在B超声下,内膜变成均匀的高回声,“三线征”消失。
随着月经周期的不断变化,卵泡和内膜的厚度和分型与卵泡的生长、发育和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如果卵泡没有发育,只观察内膜,厚度往往不符合标准。因此,月经B超检查患者子宫内膜厚度<4毫米是正常的,不用担心。
卵泡直径达到18~22mm,一般最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为8~子宫内膜形态为14mm,可为“14mm”A”型或“B“型,或两型过渡期”A-B“类型。如果内膜在周期中不能出现周期性变化,则继续出现“C“类型表明内膜质量差,胚胎可能难以植入。
因此,常说“ABC“类型是指子宫内膜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一个层次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