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制造”有多牛?家电、智能语音、光伏、量子通信在全国前列
五月,一次制造大会吸引了全世界对合肥的关注。
如今,合肥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消费品行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多年来,合肥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得到了检验和肯定。
荣誉的背后是合肥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市场建设、制造业强市、质量市场建设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5月21日,记者从合肥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合肥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综合加工制造城市,拥有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食品、建材、医药等37个工业产业,200多个工业类别,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四大家电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家电行业是合肥第一个进入1000亿产值的行业。合肥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也是中国家电品牌最集中的地区。
“合肥拥有4个国际品牌和12个国家级品牌。近日,国家消费品产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成功获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已形成完整的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配套企业集群产业体系,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日益完善,核心配套率达到75%,形成了“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制造基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2017年,全市家电行业产值1700亿元,“四大件”总产量首次超过7000万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其中,冰箱和洗衣机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1/4。

合肥是中国最完整的商用车产品
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合肥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商用车产品型谱。
“合肥拥有11家以上汽车和特种汽车制造商和250多家零部件制造商,形成了轻、中、重型卡车、公交车、商用车、微型车、汽车为主导产品的系列发展模式,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商用车产品谱,拥有30多个系列400多种车型,年产能120万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合肥第四个“1000亿元产业”。2017年,合肥汽车工业产量53.8万辆。
此外,合肥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量也位居全国省会前列,聚集了7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3.4万辆,同比增长37.6%,新能源客车年产量1.1万辆,动力电池年产量10亿安时,驱动电机年产能15万套。

智能语音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合肥无疑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去年年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科大讯飞被确定为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记者了解到,目前合肥已聚集了科大讯飞、赛为智能、协创物联网、风暴科技等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形成了涵盖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智能客户服务、可穿戴设备等的完整产业链。
在部、省高标准合作机制的推动下,合肥积极落实“中国声谷”建设目标和任务,坚持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加强应用。市财政安排语音产业近10亿元专项发展资金,语音产业发展呈现出高增长、高整合的良好趋势。目前,智能语音产业已被列为国务院重点布局的11个领域之一,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项目之一。
目前,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平台日服务量达到40亿,用户达到9.1亿,与全国2万多家智能硬件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以“讯飞超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已领先世界,成功占据中国语音市场的70%。2017年,全市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7.4%。
向太阳借能 光伏产业在全国领先
从产业研发到应用示范,合肥光伏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近年来,合肥依托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创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应用。2017年,电池片、组件、逆变器主要产品出货量预计达到21GW,产业规模占全国10%以上。5家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光伏制造业标准条件公告名单,10家企业产品获得光伏领导者先进技术认证,15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形成了光伏玻璃基板-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光伏系统集成的垂直产业链。在中国首个光伏扶贫“合肥模式”中,实现了“输血”向“造血”扶贫的转变。村、农民光伏扶贫电站5863个,实现了“三无”贫困家庭光伏应用的全面覆盖。
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1.3万多个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突破1.7GW,位居全国省会第一。光伏发电年度11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3.8%,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2万吨。
抢占量子领域的“话语权”
从科技研发到应用示范,合肥都参与了“墨子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再到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的正式开通。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团队率先实现了1000公里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开发了多光子可编程量子计算原型机,首次展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量子计算芯片迈出了重要一步,最终超越了经典的超级计算机能力,并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量子主导”。
记者了解到,自重大量子通信新兴产业专项建设以来,已开发开发了2种新产品、3种核心设备、4种软件、13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PCT日本发明专利、3项PCT美国发明专利。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时间相位编码QKD产品、高效低噪声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产品,与南瑞集团联合发布了第一台电力专用综合量子加密设备NetKeeper-2000Q量子加密机。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工业步伐坚实,总产值每年跃升1000亿台阶,年均增长11.1%,2016年突破万亿大关。
2017年,所有工业占GDP的40.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3%。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增长率保持在省会城市的前列。合肥工业对全省的贡献达到21.8%,在全省排名第一的20.9%,比第二名超过6.6个百分点。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合肥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合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不断巩固家电、新显示等国家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新提升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迈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新步伐。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