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
我们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有正常的智商、情商、高学习和工作意愿,他就会取得成就。
然而,我带来了很多人,招募了很多人,但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人非常愿意学习,非常努力,智商和情商正常,但工作产出非常低,甚至不如许多资格低于他们的人。
我一直很困惑,曾经怀疑我不确定。直到不久前看到吴军的叙述,我才醒来,仔细回忆了这些人的工作方式。与产量高的人相比,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有这三个问题:
如果你的老板在飞机上还有一个小时的着陆时间,你需要在下来后给客户做一个重要的报告,你需要给他做一个PPT。但是因为你错估了时间,PPT匆忙完成了,发现有些数据没有,你该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寻找数据,最终可能有数据,但PPT还没有时间完成,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找数据。
最有效率的人会根据老板报告的目的来判断这些数据的作用。如果效果不大,花时间改进重要页数,而不是寻找数据。如果是关键,找别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任务导向和目标导向之间的差距。
我以前的咨询公司在做高潜力人才的研究时发现,高潜力人才是有共同点的。有这些共同点的人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他们没有。几乎任何工作都会有很多障碍。
其中一个共性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产量高的人可能不会移动得更快,但更善于判断什么对结果最有效,然后尽一切努力确保结果,而不是坚持原来的工作任务。
事实上,结果驱动不仅是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从头到尾的思维模式是我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比如在思维训练营,有同学问我:如何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真正的见解?
想想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我的回答是问她:有洞察力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客户更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想让客户信任你,认为你理解他,那么你必须做的就是看看这个行业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努力研究和分析这些痛点,有更多的洞察力,然后借此机会进行沟通。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没有办法开始。
因此,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只是坚持工作任务,最终,工作不能工作。
问题2:应激工作,而不是统筹工作
如果你观察你周围的同事,你会发现那些整天上下跳跃、来回切换各种任务的人有时产量不高。看着他们的工作,就像打地鼠一样,打一只,另一只,甚至看着焦虑的人。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组织清晰,看上去很淡定,但最终,多么困难的事情都默默地完成了。
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类人总是以压力为导向工作。他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计划当天的工作,而是立即投入工作,所以下班后,他们发现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也没有完成,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此外,领导临时要求任务,客户临时要求,同事临时要求数据。他们会停止做事,忙于这些事情。最后,他们在任务转换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我和公司的运营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平均可以完成每个任务半小时,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需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切换到下一个,即使每个任务切换一次,这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花4小时在任务切换上。
这种压力工作模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么什么是高效的呢?统筹工作。
真正的统筹工作有几个特点:
特点一,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在周日晚上安排下周的日常工作,每天早上安排当天的工作。此外,任务清单在工作时已经打开并实时更新,删除一个项目,暂时添加一个项目,并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如果我不能在同一天完成或非紧急任务,我将改为第二天的日期。
这样,会让自己很有控制感,有多少事情来了,就不会乱了。
当然,在制定计划时,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的特殊时间。我以前写过一篇特别的文章,提到大多数人在80%的时间内做无用的工作。根本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六个问题可以帮助你节省80%的无用工作。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早上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上听书,饭后效率低下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等人的时候构思下一篇文章的主题,累的时候刷微信官方账号,晚上和团队开会,晚上简单总结一下。
一方面,这种习惯将不同难度的工作与自己的效率高峰和低谷相匹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对我来说能做什么,这样我就不会习惯性地刷朋友圈。
特点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安排了一项任务,客户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做?很多人直接跳到临时任务上,但真正好的方法是,如果不是10万,你可以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住关键词,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立即回到刚才的任务,完成后再看笔记本。
此外,你应该写下你在一天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因为在那之后,你很快就会忘记,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需要在晚上整理。
我曾经说过,在我8年多的顾问生涯中,在我成长最快的半年里,我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
此外,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你可以列出日常工作和你经常犯的错误。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非常有价值。不要把一支笔能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惰的癌症”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看看,我们不是因为懒惰而创新什么?不想走路,有车;不想爬楼梯,有电梯;不想打扫,有一个清扫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所以你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建立一个良好的框架。
例如,我让操作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是重复的,所以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个excel表格,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公式,每周只需要导出的源数据,刷新参数,然后只需要看参数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提到的懒惰不仅仅是善用工具,更是善用他人。
例如,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数据分析,你应该先找到你的前任在做什么;例如,如果你有自己的团队或实习生,不要做他们能做的任何事情;另一个例子是运营社区,探索一套群主激励机制,这比自己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那么,这三种让你Work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你可能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到了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有限。
许多人的工作性质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而是以任务为导向的。他的工作要求他做的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起点,没有必要知道。此外,领导者可能会努力评估,而不是评估产出。
事实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看,当你刚毕业的时候,一所学校和一个专业的学生看起来很相似,但几年后,你会发现,只要你联系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你就可以粗略地判断他的职业生涯。
更极端的是,很多年前,我去他们的生产线观察生产过程,因为我想帮助客户设计流程。在噪音大、灯光昏暗的工厂里,我看着装配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更换箱子。几个小时后,我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
障碍2:没有资深人士的指导。
从最初的案例可以看出,谷歌工程师如此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的指导。
但是很多公司并不像谷歌那样重视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把WorkSmart提升到很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关注教员工What(需要做什么,使用什么工具等)。),但他们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客户和目的有什么帮助),导致员工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成就感。
障碍3:固化思维方式。
工作多年后,有些人会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来想要改变。
然而,近年来从学校进入社会是思维和工作模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压力努力和无聊的工作模式在大脑中固化,形成潜意识思维,就很难扭转。
我带了几个人。我以前的工作经历是任务和压力。当我与他们合作时,我真的能感受到他们与固有思维斗争的痛苦和挣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和突破自己。
因此,当你年轻的时候,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你进入职场的第一年,你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足以影响你的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