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规范“乱飞”无人机?
法治日报
调查动机
最近,“游客在公园里用长凳拍摄低飞无人机”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民说,公园是一个拥挤的地方,有许多老年人和儿童,无人机很容易伤害人,拍摄也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各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进入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无人机“乱飞”引发的纠纷甚至违法犯罪也屡见不鲜。1月28日发布的《湖南省无人机公共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人机实施“非法投掷物品”、“危害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破坏公共设施”、“偷窥、拍摄个人隐私”等行为。
无人机应该如何飞行?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这张固定的照片记录了游客最近在公园里用长凳在地上拍摄低飞无人机的场景。这种“破坏”行为吸引了许多网民的“大拇指”:“飞这么低,影响安全,活该被砸”“这架无人机危害公共安全,砸是正当防卫”。
网友“点赞”的背后,是对无人机“乱飞”现象的厌恶。
据民航局统计,目前我国实名注册无人机约83万架,年飞行时间达到1000万小时,其中民用无人机占主导地位。随着无人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玩家,“飞行”现象逐渐增加。
《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除了侵犯他人隐私外,还可能出现扰民、伤人、禁飞区“黑飞”等问题。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探索建立无人机申报、禁止事项清单、“黑名单”等机制,依法规范无人机使用。
侵犯隐私扰民伤人
经常发生相关事故
去年11月的一天,住在广东省广州一个社区的高级管理人员李女士不小心发现,一大早,她的窗外就有一架无人机在高空盘旋,她已经很久没有离开了。从网络曝光的视频中可以看出,无人机盘旋的位置非常靠近窗户。李女士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但当她准备拿出手机取证时,无人机突然飞走了。虽然李女士报了警,但由于取证困难,她没有抓住偷拍者。
使用无人机窥探隐私并不新鲜。2022年3月9日,广东一所大学的女生发现无人机悬挂在宿舍楼顶,一直在窗外来回飞行。报警后,警方立即控制了嫌疑人。
近年来,无人机伤人事故不断发生,除了侵犯他人隐私的可能性。
2021年2月,江西上饶一人聚集的广场。在控制无人机降落的过程中,“飞手”李某划伤了一名5岁小孩的右脸。根据《江西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民用无人驾驶飞机飞行管理的通知》,严禁民用无人驾驶飞机在车站、码头、港口、商业区、街道、公园、大型活动场所、展览馆、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域飞行。无人机在拥挤的广场上起飞降落已经违反了这一规定。警方最终查处了“飞手”。
2022年8月12日晚,重庆永川人民广场发生事故。一架无人机突然失控,从半空落下。首先,它打碎了行道上的树枝,然后击中了一个女孩的头。据媒体报道,事件发生时,小女孩和她的父母正在坝子上吃饭。经治疗,受伤的小女孩康复出院。飞行无人机的男子被警方带走。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告诉记者,使用无人机窥探他人隐私,违反了民法典关于隐私权的有关规定。行为严重的,也可以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无意中拍摄了他人的肖像,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的规定,为了展示特定的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制作、使用和披露肖像所有者的肖像。即将拍摄的自然人纯粹是作为背景存在的,可以使用。但如果不小心拍到了别人的隐私,那么无人机所有者应该删除涉及他人隐私的部分,不能使用,更不用说公开了。”孟强说。
北京英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安志军认为,法律责任的承担与行为的后果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居民可以向有关机关投诉,要求解决相关问题,以避免利益可能造成的实质性损害,而无需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无人机坠落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或者无人机偷窥侵犯隐私权的,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告,并以民事诉讼的形式向无人机用户索赔损害赔偿。轻伤以上伤害、敲诈勒索等,有关责任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有一定的管理空白
非法飞行不易发现
2021年底,一家商业综合体在位于上海的苏州河畔开业。由于其独特的造型,一度成为“网络名人商业体”。很多人带着无人机来这里航拍,干扰了附近社区居民的生活。附近警方也接到了与无人机扰民有关的报警。据了解,社区所在地不是禁飞区。
那么,无人机在哪些区域可以飞行,无人机操作员需要什么资质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安全协会无人系统专家组组长孙永生告诉记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只能控制微型民用无人驾驶飞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只能控制微型和轻型民用无人驾驶飞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控制微型民用无人驾驶飞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控制轻型民用无人驾驶飞机的,由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现场指导。轻型民用无人驾驶飞机超越适当飞行空域的,应当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并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规定通过培训。
说到无人机不能飞到哪里,江苏省苏州市无人机爱好者小年(笔名)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据说是大多数飞行朋友看到的禁飞区域图:机场净空保护区(机场跑道中心线两侧10公里,跑道两端20公里)、民航航线、航线,高速、普通铁路、公路、水上等交通工具沿线、区域运行;党政机关、军事控制区、通信、供水、供电、能源供应、危险化学品储存、大型物资储备、监管场所等重点敏感单位、部件及设施;大型活动场所、公民聚居区、车站、码头、港口、广场、公园、景点、商业区、学校、医院等拥挤区域。
既然有禁区,为什么无人机“乱飞”现象依然存在?
孟强表示,自2018年6月1日起,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机经营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正式实施,但该办法仅规定了民用经营无人机的管理,不涉及自用拍摄和娱乐。2018年1月,更全面的《无人驾驶飞机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尚未正式发布。个人拥有的非经营性无人机仍存在管理差距。
年轻人告诉记者,如果严格按照禁飞区域图的规定执行,城市基本上没有地方飞行,无人机在城市失去意义,但实际执行不那么严格,除了少数地区更严格,许多地方仍然可以随意飞行。
“机场和机场净空保护区和军事控制区绝对不能飞,民航航线和航线有人飞,因为很多人认为载人客机巡航高度不够,非军事控制区和港口码头、公路郊区,偏远地区特别不严格,如小县热电厂飞行基本没有问题,如公园、广场等人少飞行没有问题,没人知道没有雷达的景点飞了。有时你可以在音乐会上看到许多无人机。小年说:“有时在音乐会上还能看到许多无人机。”。
天津一家无人机商店的客户服务部告诉记者,无人机不仅购买了更多的人,而且还私下出售了很多人。虽然销售需要注册,但租赁控制不那么严格,租赁无人机非法飞行到禁区或限制区,或未经批准进行商业活动,难以控制,侵权容易逃避责任,难以找到实际侵权人。
一家无人机培训机构的客户服务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无人机不需要持证飞行,只有植物保护无人机、需要商业活动的无人机和其他商业无人机必须有相关证书。
记者发现,无人机使用中仍有许多“黑飞”现象。据了解,“黑飞”通常被称为未经申报和批准的无人机飞行,属于“黑飞”类别。
去年年初,爱好者孙在一个平台上看到了“飞行员”陈发布的信息:“无人机完全破解,忽略了飞行区域,解除了飞行限制。需要一封私人信件!”他一直想在自己附近的湖上拍摄全景照片,因为湖的一部分位置是“飞行区”,控制无人机进入将被提示为“前面的飞行区”。孙与陈沟通,对方说“550元可以完全破解”。
孙转账后,按照对方的指示远程控制电脑,连接无人机。大约20分钟后,对方说他已经破解了。孙“检查货物”。无人机进入湖面后,不再被提示有禁飞区。然而,这一举动可能会给陈带来监禁。最近,陈被检察院起诉提供侵入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和工具。
不久前,深圳铁路警方查处了一起无人机“黑飞”事件。一名男子在铁路沿线禁飞区非法控制无人机拍摄视频,被深圳铁路公安局虎门站派出所罚款1000元。
许多地方出台了监管措施
试行“黑名单”制度
在接受采访的专家看来,无人机的出现确实给许多领域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必须肯定地解决了一些人力和普通机械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无人机的非标准使用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风险,需要标准化。
据了解,国内首个基于消费摄像头“低慢”无人机检测预警系统——“鹰眼”系列已推出,将智能神经网络和人工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创新应用于普通消费光电摄像头,可通过短期学习培训使摄像头具有无人机检测预警功能,实现消费摄像头作为终端传感器,“低慢小”无人机主动检测发现和智能识别预警的重大应用突破。
此外,许多地方进一步细化了民用无人机的使用管理。
例如,2021年4月29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武汉市民用无人驾驶飞机安全管理的通知》同时,明确了机场、军事禁区、铁路轨道交通、公园游乐场、繁华街道广场等禁飞区。
2021年6月,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与军航部门签订了《济南市民用无人机可飞空域使用管理协议》,将大明湖区、济南森林公园、华山公园等10个空域划定为可飞空域。根据本协议,无人机用户在安全适航高度下的非营利性个人飞行行为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告,简化了飞行计划申报流程。
孟强说,对于无人驾驶飞机,实名登记是必要的,但目前持证飞行只针对营利性飞行。恐怕完全不适合非营利性无人机的主要要求。有些地方已经先试,出台了过渡措施,要求当地建立无人机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主培训无人机所有者。至于是否持证,要因时因地制宜,在人流较多、建筑较多的地方可以严格要求,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以放宽要求。
在安志军看来,可以考虑建立无人机使用申报系统,明确无人机用户信息、使用范围、使用禁止清单、事故责任清单,建立无人机使用过程监督机制,消除“失控”无序状态,确保无人机使用监督的整个过程,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的侵权、损害。对于一些因无人机使用不规范而屡次侵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试行“黑名单”制度,禁止其在一定时间、地区、地点使用无人机。对违反规定使用无人机的恶性行为,应当及时通知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孟强表示,谁负责“黑名单”制度,如何处罚,需要进一步讨论。但总的来说,有这样一个“黑名单”系统,可以对一些恶意使用无人机的人形成长期的威慑机制。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守坤





















